李曉紅
摘要:小學低年級班主任是教師群體中的主要力量。他們是組織班級活動的領導者,是處理學生在學校和家庭問題的溝通者,同時也是幫助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引導者。可見,他們的勝任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狀況以及家校溝通的效果。研究主要采用訪談法、問卷法、觀察法等,以“小學低年級班主任”為研究對象,對這一群體的勝任力水平進行調查,發現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在知識結構、成就動機、專業發展、自我反思等方面的勝任力存在不足,從而針對存在問題進行原因分析,提出一系列提升低年級班主任勝任力的建議,包括:學校更新管理模式和教育觀念,建立有效的專業發展評價機制;班主任建立自我激勵機制,提高自我效能,注重語言藝術,強化自我反思。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勝任力;現狀;策略
0引言
小學低年級是兒童從學齡前邁進學齡期的第一步,也是他們適應制度化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作為剛進小學的低年級學生,這種適應過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隨著游戲的減少和學習的增加,正式的學習系統逐漸成為低年級學生活動的中心。這樣一種從游戲到學習的轉變成為這一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重大轉折。而小學低年級班主任需要幫助學生完成這項轉變。那如何才能高效,精準地幫助學生完成這項工作呢?這就需要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勝任力水平。
1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勝任力的理性思考
我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說過:“一名中小學教師不當班主任就無法真正體會到當老師的滋味。”可見班主任的重要性。同時,勝任力與能力,素質等詞的概念或意義對人們來說,非常容易混淆。下文中會對這幾個概念進行具體界定和辨析。
1.1勝任力的概念界定
勝任力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當時的人為了訓練驍勇善戰的勇士而繪制出一張勝任解剖圖。20世紀60年代后期,勝任力研究之父戴維·麥克萊蘭與他的科研團隊經過不斷地深入研究,發現如“成就動機”、“團隊因素”等這些東西可以從根本上影響個人績效。
在1973 年,戴維·麥克萊蘭發表了名為《測試勝任力而非智力》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將勝任力其明確定義為:一種能區分在同一個工作環境中高能力者和低能力的個人內部特征。這一理論的問世,標志著勝任力研究的開端。
勝任力自誕生以來,許多學者對其概念進行深入研究,學界對勝任力的定義有很多,目前在學術界認可度最高的是李勒·斯班瑟(Lyle M.Spenser)提出的勝任力的概念。即勝任力是指個人的一種潛在、深層的特征,能夠在特定環境下將優秀績效者與普通績效者區分。 這種特征可以是動機,態度,價值觀等。在本篇論文中,筆者采用的就是這種普遍被人接受和贊同的定義方式。
1.2勝任力的模型理論
勝任力模型是基于“勝任力”概念基礎上衍生和發展出來的。它是個體在同一組織環境中工作完成度高的或績效水平高的構成因素的內部特征的總和。學者們對勝任力模型的研究不盡相同,但普遍學者認為“勝任力模型”是指具有特定崗位工作能力的勝任性特征的組合。同時也是一種需要完成某種限定任務的角色所應具備的能力特點的總和。
2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勝任力的提升策略
2.1學校更新管理模式和教育觀念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小學作為教學體系的開端,應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思考能力的培養。構建成熟的小學教學體系,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建立學校、學生、家長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尊重各方意見,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和教育觀念就應該打破唯分數論、唯論文論的觀念,為班主任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從而提升低年級班主任的勝任力水平。
一方面,學校應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應向班主任傳遞教育最前沿的理念,幫助班主任轉變相對陳舊的教育觀念,鼓勵班主任多組織、多開展能展現學生才藝、彰顯個性的活動,以此來樹立班主任以人為本的教育意識和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學校應定期對班主任進行多種形式的培訓。比如定期開班主任工作的相關講座,開展優秀班主任的經驗分享會,線上學習和線下考核相結合,進行目的性、操作性強的業務知識培訓、經驗學習,全面提高小學低年級班主任的業務能力。學校對于班主任的培訓應該做到腳踏實地、穩步推進。例如,有些班主任不善于應對緊急情況或處理的方式方法不當。學校就可以通過舉辦講座和經驗交流會議,來提高班主任應對突發事件的能應變能力。班主任的培養模式不能只流于形式,應付督察。而是要真真正正地將班主任的培養工作落到實處。學校對班主任的培訓,應根據班主任勝任力具備的現有程度與學校工作目標相結合,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
2.2學校建立有效的專業發展評價機制
正確的專業發展評價機制有利于激勵班主任的工作熱情與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正如上文所述,負面評價的評價不僅未激發教師的斗志,反而引發負面情緒。建立有效的小學激勵機制是提高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勝任力的外部重要因素,因此,建立激勵機制對小學工作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得效益,這是外部驅動力和內部驅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2.3班主任建立自我激勵機制,提高自我效能
班主任的工作紛繁復雜,長時間易導致職業倦怠,因此,班主任的提高還需班主任建立自我激勵機制,從工作中尋找樂趣,尋找成就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 根據班杜拉(Bandura)的研究,自我效能感與人的實際能力并不完全相同。 激勵過程中的重要角色不是能力,而是對能力的認可。眾所周知,低年級班主任工作細致又繁瑣。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對于復雜細小的工作,對自我要求不應僅僅停留在工作層面,而應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從精神層面鼓勵自身提高工作質量, 增強對班級建設任務的理解力和執行力,提高自身效能。
2.4班主任注重語言藝術,提高溝通技能
溝通是一種能力,有效的溝通能夠促進雙方矛盾的解決和關系的緩和。班主任應該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家長的溝通以及和學校的溝通。良好的溝通是問題解決的前提,是搭建在雙方心靈上的橋梁。那么,溝通的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就在于班主任是否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能否巧妙地利用語言的藝術。
參考文獻:
[1]高謙民,黃正平.小學班主任[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
[2]戴維.D.杜波依斯,威廉.J.羅恩韋爾,德博拉.喬.斯特恩,琳達. 基于勝任力的人力資源管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