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梅
摘要:新一輪課堂教學變化,涉及到教師目標的轉變、課堂教學組織結構的調整、教學內容的變化、教育資源的開發、課程實踐的革新等等,教師過去所熟悉的教學要求與內容都發生變化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也被顛覆了,而衡量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評判方法也出現了質的變化。尤其是在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減負增效的時代條件下,本課題就是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歷史背景下,根據中國傳統教學的不足,探究在數學課程方面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因素,以及為實現新課標變化中提倡的教學方法、課程改造新理念等而作的初步探討。
關鍵詞:小學教學;數學教育;生活味與數學味
引言:目前有許多的老師在教學工作目標上仍是僅著眼于知識技術教學目標,對不同的課堂教學分配同樣的注意力,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產生了教師通過加班加點、題海戰術來共同完成教學各項任務,從而降低了教學質量。縱觀這些現狀,我們需要通過建設合理課堂教學,并深入推動改革,要求老師深刻理解小學生的心理需要,掌握小學生的思想動態情況,并尋找適應學生的方式,為學生搭建一座具有人情味、數學味、思維味、人文味和生活味的豐富多彩的數學課程,使孩子有滋有味地學數學。
一、當今小學數學教育的現狀
1、小學生數學兩極分化形式嚴重
在新課程推動下,許多老師開始主動改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全新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是仍然有一些老師不能及時轉變觀點,還采取傳統的舊式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個性并沒有張揚,學生們被封閉在教師里,老師不斷做著重復性的數學練習,壓制著學生的天性,逐漸背離了教學宗旨,導致學生思想逐漸僵化,以至出現了厭學的狀況。所以現代教學中必須建立開放性的教學環境,強調在以生為本的教育里面,讓學生們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一個活潑的狀態,這樣老師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數學作為教育的基本階段,老師在授課的時候,不但要傳遞學生學校文化知識外,還必須重視對學生慣例的培養,以增強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在日后也可以比較有效地掌握。可是在平時教學中,由于很多老師比較重視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及對學校知識的了解程度,從而缺少了對學生慣例的培養。而小學生則由于年紀較小,缺乏了自身約束力,自主形成學習慣例的能力。這一狀況就使得小學生只可以借助課堂教材來掌握。而且,有時小學生對于不能聽懂的知識點也不可以得到適當處理,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很多的問題,從而導致小學生掌握起來更加吃力。無法跟隨老師的上課腳步,也不再有興致去聽老師上課了,致使成績愈來愈不好。
3、小學數學教育融入生活味與數學味
由于數學教育中必須創造特定的數學教育情境,而學生也必須在特定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感知數學、認知數學、了解計算數學、應用數學,所以數學教育也離不開日常生活味作為調色劑。而在數學味中究竟還應該加多少份量的日常生活味,則必須視學生認知的特征和他們的現實生活水平而定。當學生所存儲的專業知識還不夠時候,或者日常生活味太淡不利于他們了解和把握基本知識,于是就必須再增加一點的日常生活味成分。在學生已存儲了相應的專業知識之時,就已經可以運用數學本身的思想認識和掌握數學知識,所以課堂的日常生活味就必須淡了一些,生活味太濃不但會沖淡數學味應有的氣息,而且還會抑制其數理思想的成長。
二、如何讓“生活味”的數學課堂具有“數學味”
1、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
對于小學課程來說,不但老師必須實現教學大綱中的正確指示,而且同時要求學生們通過對自我能力進行掌握和應用的體驗。所以,在教學大綱的前提要求下,老師就必須針對小學生們的學習實際狀況豐富課程內涵,然后合理的指導才能啟發他們發現自己、探究新問題的能力與思路。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這部分時候,老師就應該提供一個有關形狀的小道具,以來有助于充實課堂知識,進而充分調動他們的熱情,而且還應該把數學和現實緊密聯系到一塊。同時在傳授課程重點和難點之時,教師還要組織與學員們互動,這樣一來有助于提高他們的了解認識,二來教師們也能夠更清晰的掌握學員們的實際思路與能力,既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力又有利于對學員的邏輯思路的訓練。
2、創設“生活味”的情境,打造“數學味”的課堂
創造生活味的課堂教學場景,營造數學味的教室,發揮學生學習的激情和主觀積極性。老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將教材中的日常生活味充分挖掘出來,將傳統數學基礎知識和日常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在自身的日常生活中蘊含著傳統數學基礎知識,進而形成濃厚的探索求知欲,進而踴躍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例如:老師在教授“認識小數”時,就可以設計一個跟商店購買相關的日常生活情境,讓學生自行挑選小商品,如筆一點五元,筆袋二點四元,書包四十點七元等,之后,老師們開始引入日常生活科學知識,如元、角、分等,從而為小數的認識、分數的運用打下了認知基礎,以便于在教學中更好地與日常生活場景和數學專業專業知識加以融合。
3、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享受“數學味”
當以單調的習題代替數學專業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時,這樣的教學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不過我們也可針對學校的實際生活狀況,根據數學專業理論知識或者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出有生活味,又有數學味的練習題。如:老師在講授“統計”時,就會讓每個學生在課后,對自已家在一個月內扔掉的塑料袋做一個調查統計,并將成果制成統計圖,再結合環境,對爸爸媽媽加以講述經過這種生活式的練習設計,不但讓每個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數學味”,同時還使每個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會比較全面深入,學習空間也有所擴大,從而復習并鞏固了每個學生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
結束語:總而言之,讓生活味的數學課堂上充滿數學味,是小學數學教學所應該的特色,更是我們所有數學老師所渴望的。所以,我們要對整個課堂過程加以細致的設計,引導,并力求將生活味和數學味的平衡表現,唯有如此,才是最合理、最真實的課堂過程,也才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孟小魚.如何讓“數學味”的課堂多一點“生活味”[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12-15
[2]陶新.如何讓“生活味”的數學課堂多一點“數學味”[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8-05-10
[3]唐曉宇; 吳君.有滋有味學數學[J].華夏教師.20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