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衛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探析
引言
小學語文課程的是義務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關乎著學生對知識理論的吸收程度。教師應順應時代的發展,采取創新且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幫助小學生在語文課程中獲得全新的知識理論,并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扎實的運用在實踐生活當中。教師需要利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帶領學生探索并分析語文課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并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思考與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程當中,大部分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是被動學習,教師在課程中運用口述的教學方式,將語文教材中的刻板理論進行滲透。這一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逐漸缺乏主動性,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較為低下。因此,教師應從本質上解決這一教育問題,才能構建具有有效性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與環境。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重要,是推動小學生學習素養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從學生的閱讀能力入手,通過經典文章的滲透,引發小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小學生對學習語文知識理論的積極性。教師需要意識到小學閱讀能力的教育特征,并分析閱讀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的幫助作用,建設趣味性的小學閱讀課堂。首先,教師可以開展較為豐富的集體閱讀方式,并在其中融入競爭意識,舉辦趣味性的故事演講比賽等,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好勝心理,讓學生被動的學習知識理論轉變成為主動學習。此外,在比賽活動當中教師應給予不同學生不同的鼓勵方式,做到針對性且具有啟發性的評價,增強小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對比賽成績較為優異的學生繼續表揚評價,并給予其適當地物質與精神獎勵。對于比賽成績較為低下且對待比賽態度不夠認真的學生,教師則采取恰當的激勵評價,在比賽中幫助學生找到改正的方式。若是采取嚴厲指責的方式,將使學生失去努力的意義,做到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應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采取正確的教育以及評價方式,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小馬過河》這一課時當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都讀過哪些童話故事,并在學生討論后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內容“小馬過河”。教師創設故事扮演情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體驗課文中的構圖美。教師在情境中進行問題提問“小馬為什么要過河?怎樣過河呢?”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創新想法說一說,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在學生初步了解故事情節后,教師創設角色扮演情節,在故事表演中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教師給予態度認真且故事完成率較高的小組物質與精神獎勵,對于完成度較低的小組教師進行及時的問題糾正,激勵其下次繼續努力。
二、設置有效的課堂作業
作業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有著鞏固、復習的作用,是課堂學習內容的延伸環節。教師應重視這一教育內容,設置趣味性的課堂作業,提高并觀察學生對知識理論的運用能力。在作業設計當中,教師應從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年齡特點出發,設置分層次的作業內容,將語文教育真正的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此外,教師可以在分層次的作業中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作業內容,在相應的層次作業練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并結合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目標制定,保障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班級全體學生的綜合素養成長。例如在《傳統節日》這一課時當中,教師通過圖片的方式出示各類我國的傳統節日,使學生在課堂中說一說“在傳統節日內人們要做什么”鞏固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習俗認知能力。在結束后教師布置分層課堂作業,第一層次的作業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熟悉的節日進行文章寫作,題目不限。第二層次的作業是學生搜集關于各類節日的深層次習俗,并將人們的這類習俗進行繪畫。學生自主選擇作業內容,掌握更多的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養成良好的愛國情感。
三、合理設計問題提問
問題是啟發學生思考與探究的重要教學因素,教師應在課程開啟前設計巧妙且精彩的問題提問,針對小學生的學習方式、理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此外,教師應設置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問題,抓住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內容,使學生了解課程的中心主旨,并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例如在《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時當中,教師首先利用問題“同學們,請你在文章中找一找雷鋒叔叔在哪里,都做了哪些好事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并能通過教師的問題尋找出本文的中心主旨,養成學生良好的樂于助人精神。
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十分重要,教師應不斷地在教學中對自身的教育素養進行反思與總結,并在課堂中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培養其良好的語文學習興趣。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令興奮. 芻議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策略[J]. 新課程,2021(5):156.
[2] 朱映紅. 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策略[J]. 讀寫算(教研版),2015,5(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