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平
關鍵詞:雙減;中職英語;作業設計;布置策略
前言
雙減政策下,對作業問題更加重視。中職英語教師設計與布置作業過程中也會積極響應雙減政策,最大限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并促使其得到更優秀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將以往固化陳舊的書寫作業方式加以豐富和創新,可以設計演講、實踐應用、合作型等作業,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方向鞏固課堂上學習的英語知識并運用自如,使學生不再排斥英語作業。
一、創新作業類型,設計演講型作業
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實施,對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也越來越重視。中職階段需要讓學生掌握的英語知識比較多,以往教師設計和布置作業通常是以大量書寫為主,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不僅學生的負擔會較重,其應用英語的能力也相對較低。為了讓學生愉快高效完成作業并良好應用英語知識,教師可以對作業形式加以創新,將以往書寫型的作業設計為演講型作業。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完成作業。既能夠使學生良好掌握課程中的英語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夠同步開展語言訓練,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步提高。
如,《People and Event》一課,除了要讓學生掌握人物和事件類記敘文的特征及語言特點,還要讓其能夠理解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難建成京張鐵路的內容,并在詹天佑事跡的感染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了進一步拓展教學深度,并提高學生的閱讀、語言等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作業:“閱讀課文后,向家人講述課文故事。”在作業的引導下,學生會主動多次閱讀課文,不僅會讓其深刻記憶課文內容,還會讓其在反復閱讀中加深體會,對課文涵義深刻領悟。而且,學生的語感會進一步提升,表達英文也會越來越流暢。當教師檢查作業時,也會需要與作業類型相響應,可以通過演講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分別講解課文中的故事。此后,教師再對學生的演講加以評價,會讓其扎實掌握英語知識,并同步提高綜合能力。
二、立足實際生活,設計應用型作業
課后作業是課堂的延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良好掌握課堂上學習的英語知識,還要讓其靈活應用新知識,才會幫助其充分內化不同知識并提高英語水平。這就需要教師對以往的作業形式加以創新,以往教師通常是借助做練習題的方式指導學生在課后完成實踐,不僅與生活脫軌,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效果也會相對較差。而且,還會使學生擁有較重的作業負擔。為了進一步響應雙減政策,讓學生輕松愉快完成作業并提高作業質量,教師可以創新實踐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應用英語解決問題,或是經歷運用英語的過程,才會更好落實教學目標。
如,《Shopping》一課,要讓學生能夠根據商品信息要點,準確應用:“discount, offer, customer review”等詞匯描述商品信息,并且可以用英語撰寫網上購物消費者評價。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瀏覽英文購物網站,并讓其用英語描述其喜歡的商品。通過設計趣味化應用型作業,不僅會使學生學以致用,讓其將學習與生活良好結合在一起,體驗到成就感,還會促使其遇到問題后主動查詢和探索,進而對課堂上學習的英語知識運用自如,學生的作業質量也會得到良好保證。
三、創造語言環境,設計合作型作業
中職英語教材中,對話形式的課文較多,對培養學生語言能力、語感等有極大的幫助作用。教師設計作業可以一改以往固化陳舊的作業方式,設計合作型作業,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應用所學知識展開語言表達練習。既能夠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還會讓其英語水平明顯提高。另外,在學生互相合作后,教師要注重引導其深入探索,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發現不足之處,并互相切磋正確的答案。
如,《Personal and Family Life》一課,要讓學生能夠聽懂介紹個人及家庭成員的基本信息對話,能夠結合所給關鍵信息描述人物體貌特征、職業等。設計作業時,可以讓學生兩到三人一組,互相用英語介紹各自的家庭情況、個人信息等。通過將作業與學生的生活結合在到一起,學生對英知識的記憶和應用能力會明顯提高。而且,也會讓其對英語的陌生感明顯減弱。對于學生全面提高英語水平也會有極大的幫助作用。另外,在檢查作業這一環節,教師可以應用英語與學生交流:“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XXX’s family? ?What do your parents do? ?”讓不同學生回答。既可以有效帶動學生互動,還可以讓學生扎實掌握學習過的英語知識。
總結
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轉變以往設計作業理念,緊跟雙減政策的教學要求,設計演講型、應用型、合作型等新型作業,不僅能夠有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還會讓學生擁有愉快的心情,主動高效完成作業。設計作業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知識中的精髓、文本結構等特點,科學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完成作業,才會進一步幫助學生消化課堂上學習的英語知識,并提升其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韓淑群.中職英語有效作業的設計[J].校園英語,2019(11):41.
[2]黃苗苗.優化中職英語課后作業設計的思考探究[J].校園英語,2021(2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