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理念指引之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要更好地體現學科育人價值,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意識,立足學習過程,發展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文章基于試題分析的角度,淺談近年來高考中對地理綜合思維考察的特點,為今后高中地理教學創新突破提供有效方向。
關鍵詞:高中地理;綜合思維;高考;試題;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03-0135-04
從2017年開始,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順利實施,近年來,新高考改革已推廣到全國更多地區。考試招生制度的變化,對學生的綜合學習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試題創編層面也體現出很多創新性。為了更好地推動核心素養順利落地,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分數,在高中地理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做好學生學情的分析,更要結合新高考改革亮點,優化教學模式,推動學生綜合思維素養全面發展。
一、新高考改革對地理學科教學新要求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在高中地理教學落實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一些綜合的自然與人文知識,同時還要更好地認知時空與地域的復雜性,發展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的推行,對現代公民的必備素養提出了諸多新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推動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另一方面,還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必備品格發展關鍵能力。這樣才可以更好地適應時代對人才的綜合性培養需求。
新高考改革指引之下地理不僅考查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更要指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具體問題,推動學生學以致用,推動學生綜合思維不斷養成,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改革模式之下的地理試題越來越體現了對學科素養的綜合性考察,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綜合思維水平等方面都顯著提升。教師要更好地著眼于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推動學生快速掌握知識,讓學生形成連貫知識脈絡。積極學習遷移,以有限的課內學習,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培養。面對試卷上出現的各類題目,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學習方法,還要打開視角積極創新,對學生思維靈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綜合思維素養內涵分析
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地理的核心素養包含了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其中綜合思維是學生應具備的分析和理解具體問題的一個必備素養。綜合思維就是要求人們能夠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科學的認知和分析地理環境,探索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故而在高中地理學科中,綜合素質素養包含了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三個維度。
(一)要素綜合
要素是指地理環境中各個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在地理探究的過程中,要素包括了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兩個大的分類。人文地理要素又包括了市場、交通、政策、環境、資源等具體方面;自然地理要素包含了地址、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自然災害以及自然資源等不同要素。要素的綜合就是指我們在看待地理事物或現象的過程中,要將各個要素綜合來分析,既要有對各個要素的獨立判別,又要對要素的綜合性影響有機分析,是科學地理觀建立的一個重要過程。
(二)時空綜合
時空綜合是指在對地理的要素或地理事物分析的過程中,既要對當前的要素進行有效的綜合,還要對其隨時空變化而呈現的一些過渡性特點進行有效解讀,這是地理綜合探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同時也是地理事物運動變化的代表性特點。將靜止分析與動態變化分析有效結合,才可以更好地強化時空認知。
(三)地方綜合
地方綜合在地理學上又被稱作區域認知,是指在分析某一個地域內的事物特征或現象時,要能夠將地方各個要素綜合,將其出現、演變過程有效分析,從而更好地建立科學地理思維,形成科學地理認知。
三、基于高考試題分析高中地理綜合素養設計特點
新高考改革已經在全國各地陸續推廣,同時還有一些地區仍在實行全國卷,故此次分析結合全國卷和地方卷呈現出的特點來綜合考量,分析綜合思維素養在試題中的有效體現。
(一)綜合思維素養設計的共同點分析
不論是全國試卷還是一些地方高考試卷,都緊密貼合了課程標準,在試卷上從各個角度對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進行了考察。從卷面上來看,綜合各個角度的考察都有覆蓋。很好地體現了地理學習過程觀察分析、綜合辯證的有效推進。全國卷和地方試卷對于綜合思維考察的比重都比較大。其二,凸顯了思維素養在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地位。在出題過程中,一般選擇題對綜合思維考察的難度相對較小,綜合性試卷部分難度較大。另外,在試卷上各個知識點的考察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綜合性更高。而在旅游地理、自然災害防治、環境保護方面比例相對較小,但是試題的設計也非常新穎。
總體而言,目前高考中對于綜合思維能力的考察難度頗大,知識點分配比較均衡,能夠很好地體現出高考對知識考察的基礎性和較大的難度區分性。
(二)綜合思維素養設計的不同點分析
1.全國卷綜合思維試題設計特點解讀
截止到2021年高考,現在使用全國卷的省份有河南、陜西、山西、廣西、甘肅、貴州、黑龍江、吉林、云南、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等。分析這幾個地區的試卷可以發現,全國卷在綜合思維考察方面的力度非常大。在全國卷中,綜合思維素養很好的體現了人地協調、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的綜合思維,考察貫穿卷面始終。在全國卷中對于各個題型的考察難度也有很大的區分。尤其是在綜合題解答部分難度都非常高,需要學生有效分析,將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和選修地理教材綜合。試題的設計體現出了重點突出、層層遞進的特點。在近幾年的綜合思維考察中,比較集中的知識點有地殼物質循環、大氣運動、水循環、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地表形態的內外的因素、工農業區位因素、發展特點、交通因素、交通運輸方式、交通布局、商業網點分布等。綜合性知識點的考察也與當前國內創新發展的形勢緊密融合,很好地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現代前沿化特點。強調了學用結合,讓學生用地理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總體而言,全國卷在綜合思維素養考察方面水平梯度設計合理,知識點涵蓋全面,同時重點突出體現了高考的區分度和人才選拔機制。同時在各個知識點考察過程中很好地體現了相互揉雜,需要將各個要素綜合考慮,才可以取得比較理想的答案。
2.地方考卷綜合思維試題設計特點解讀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深度推進,當前各個地方開始自主命題,在地理試卷考察過程中呈現出一些新特點。首先,很好地體現了綜合素養與鄉土地理相融合的特點。基于對近年來的高考試卷分析可以發現,地方自主命題過程中,很多地區都加入了鄉土地里的相關知識。如從互聯網加農產品的角度,讓學生分析當地的一些農業區域因素。從地方特色趣味資源入手,讓學生分析一些氣候、交通等因素對當地農業、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從鄉土地理的角度來命題,可以更好地引領學生關注家鄉發展。同時,試題的設計與時事熱點相結合,體現了愛國愛家的重要思想。與全國卷相比,各個地方試題設計過程中,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抑或是區域地理,對綜合素養的考察,知識點分布更加均衡。試題的結構設計在選擇題部分以難度較低的題型為主,綜合題部分以難度較高題型為主,同時對必修、選修和選擇性課程進行了綜合考察。新高考改革落實過程中,地理試卷的命題更好地體現了創新性,除了讓學生根據固定模式來答題之外,很多地方試卷都出現了加試題部分。對綜合思維素養的考察更好地體現了發散創新。另外,還有很多地理問題延伸了生物化學等相關知識,緊扣當前社會熱點。引領學生分析解讀。地方類試題的圖表類內容有所增加,同時與教材緊密結合。更好地體現了高考回歸基礎,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的特點。既需要學生掌握地圖語言,同時又要引領學生關注教材有效分析,創新解答。
地方試題的設計層層推進,重點突出、布局合理,圖文融合,體現出了對新教材的創新型應用。
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地理綜合思維培養對策
(一)夯實基礎,發展學生自身的綜合思維意識
在高中地理教學落實的過程中,綜合思維素養的培養要貫穿教學始終。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知識,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方法指導,引領學生學會前后聯系、綜合思考。同時要指引學生進一步夯實基礎知識,讓學生對一些學科主干知識有效把握,更好地思考各個內在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
例如,在分析植物與動物的特點時,要能夠對影響植物生長的各個基礎要素有效分析。通過植物的外貌來判斷它的可能生長地區,結合該地區的一些自然環境和人文要素來有效推斷植物生長的習性,表現出的一些枝葉特點。另外,還要考慮植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總之,在考慮植物的特點時要能夠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生物、洋流、人類活動地域面積等多個方向考慮。將各個要素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可能產生的影響有效綜合。
在高中地理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對于每一個問題的分析,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具體的答案,而是要更好地從題目本身入手,教會學生問題解答的有效方法。引導從要素綜合的角度逐步嘗試,讓學生首先考慮影響這種現象的主要要素是什么,次要要素有哪些,各個要素之間有何綜合性關系。只有真正把握了基礎知識,在回答問題時才能夠從點到線,綜合成面。既不會有所遺漏,又能避免學生對答案的生硬記憶,這樣,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夠更好地有機串聯,綜合思考,對每個問題都能自如應對。
(二)彰顯學生主體性價值,引導學生思維發散
在高中地理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更好地關注學生自身主體性價值的發揮。在每節課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要把握基礎知識之外,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學習優勢,引導其橫向對比、縱向關聯,多層次、多角度的來思考問題,有效分析。
例如,在分析山地兩側的植被差異時,從坡度坡向、海拔、溫度、水分、生長區域等多個要素進行有效的發散。尤其是對于不同海拔植被的多樣性變化進行分析時,學生要更好地前后對比。不能僅局限于圖片上出現的信息,還要結合課堂所學知識有效延伸,對于圖表中的一些潛在信息嘗試解讀,謹慎周密組織答題思路。再比如題干信息考察的是2300m~2600m高度陽坡和陰坡植物差異性逐漸縮小的原因,并嘗試進行分析。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學生就要有效抓住重點。在海拔達到2300m~2600m時,陽坡和陰坡的植物多樣性都呈現了逐步遞減的趨勢,而且陽坡和陰坡植物多樣性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漸減少。在圖文分析的基礎之上,教師就要讓學生更好地從坡向坡度、海拔對生物多樣性要素的分析入手,使學生明確當海拔達到一定高度,陽坡溫度會逐步升高,水分條件也會變差。而陰坡溫度雖然低,但是水分條件相對較好,故而陽坡和陰坡之間的植物多樣性差距會逐步遞減。最后,坡度越陡陡坡的面積就會越小,植物的多樣性也會減少。所以在海拔越高的地方,植物多樣性會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而且陽坡和陰坡之間的差距也會逐步縮減。對于山地而講,2300m~2600m是水分和熱量交換最強的位置,只有一些耐熱且生命力較頑強的植物才能生存,所以要素綜合有機聯系之后,兩地差異性不大,就非常容易理解。
(三)地理與生活互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發現意識
在高中地理教學落實的過程中,除了著眼于教材上呈現的問題,引領學生學習思考之外,新高考改革越來越凸顯了地理與學生周邊生活的緊密關系。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更好地鼓勵學生學習知識與生活有效互動,更好地發現問題解答問題,建立良好的思維模式。這樣在考試中遇到一些創新型題目時,可以更好地套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延伸和拓展,完善學生的答題視角。
例如,在北方地區的路面兩旁常見一些涂白劑包裹的植物。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有效思考綠化部門對道路兩旁樹木涂白的目的有哪些。在這個問題回答的過程中,首先就要從涂白劑的成分入手,以生石灰和硫磺做白劑,有殺菌、防蟲,攔截病蟲害的作用。還要從生物自身角度分析涂白可以更好地反射太陽輻射,降低樹干的晝夜溫差,防止樹皮凍裂。另外,可以從人地協調觀的角度考慮,涂白有很好的美化作用,防止人們在行駛過程中偏向路邊。尤其是在夜晚,白色更容易被人們所發現,提高可以提高安全駕駛意識。聯系生活完善綜合思維,可以指引學生更好地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優化思維模式,開放答題視角,并鼓勵學生身體力行的關注家鄉發展,提升人地協調觀。
(四)合作學習對話討論,培養學生自身的思維整合意識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深度推進,在高中地理教學落實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由教師為學生精選一些經典例題,引領學生有效分析把握答題要點,另一方面要更好地鼓勵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學習。即要讓學生從生活中捕捉一些新鮮素材,并嘗試自主探究、合作對話,以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使學生更好地思維整合、學習借鑒,讓學生學會在面對不同問題時靈活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借助思維導圖、脈絡結構圖、表格、框架等多種模式以整合思維學習理解,提升學生環境觀察意識,形成積極穩定的意志品質。
例如,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泰國香米與東北大米在種植區域方面有哪些異同。首先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列表的方式分析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從自然要素方面認識到水稻喜溫喜濕,所以泰國和東北地區都有雨熱同期的特點,屬于季風氣候,適合水稻的生長。兩地土壤都比較肥沃,水源也充足,屬于河流下游的沖擊平原地區,地勢平坦適合水稻種植。經濟要素方面學生都能意識到兩地勞動力比較富足,人口對糧食的需求量比較大,水稻的產量比較高,適宜種植。而且水稻的口感很好,人們有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很少學生能夠想到兩地大米的市場比較廣闊,交通運輸也比較便利,這些也使得水稻得以廣泛種植。在不同點方面泰國地區的熱量和光照更加充足,因而水稻可以達到一年三熟,東北地區緯度較高,水稻只能一年一熟。但是東北地區的黑壤肥力充足,病蟲害更少,故而東北地區水稻的糧食品質更高;而泰國香米一年三熟,使其在產量方面占據卓越優勢。面對各個要素鮮活理解,這樣學生在答題時才能夠全面分析,有機整合,加深學生對地理問題的綜合性認知。
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不緊要讓學生關注課本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時要與新高考改革緊密契合,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綜合思維意識,同時重視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和鄉土資源的有效運用,讓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視角打開、靈活延伸,推動綜合思維能力發展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向凌慧.基于核心概念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2]葉友誼.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策略研究[J].新課程:教研版,2020(3):62-63.
[3]趙英霞.基于綜合思維培養的高中地理一輪復習導學案編寫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0(7):88-90.
[4]王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的路徑研究:以“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等級考答題策略分析”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J].地理教學,2019(20):43-46+61.
[5]鄭春玲.基于問題式教學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培養[J].試題與研究:高考版,2020(11):1.
作者簡介:呂忠國(1981~),男,漢族,甘肅慶陽人,華池縣第一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與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