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佩櫻























【摘要】本文主要講述“雙減”政策背景下,通過構建高效的課堂和激趣的課后小實驗,讓學生有效“減負”,但興趣不減,還能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物理綜合素養。同時,做學習型教師,提升自身素質,為高效教學提供可持續性。
【關鍵詞】初中物理;高效課堂;課后趣味小實驗;綜合素質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雙減”政策背景下,作為一線教師,筆者一直思考如何讓學生“減負”的同時,但興趣不減,能力和素養還能有提升?也愈發從這種思考和教學實踐中認識到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效課堂的構建
要想“減負”高效,首先要從主陣地課堂上去提高效率。有人曾這么打比喻:課堂是“營養大餐”,而課后則是“小灶零食”。“營養大餐”不好好吃,僅靠“小灶零食”不可能養出健壯的“娃”。但高效的課堂,離不開教師用心的研究,精心的設計。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高效的課堂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 有趣、幽默的課堂
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
1.有趣的引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筆者列舉幾個較為吸引的課堂引入,如下表。
2.詼諧幽默的講解
詼諧幽默的講解既能活躍課堂的氣氛,也能讓學生終身難忘。如,在講解液化中的難點“白氣”時,筆者會用兩句順口溜:(1)水蒸氣是看不見的,看得見的一定不是水蒸氣。(2)白氣非氣,是珠(與豬同音),是小水珠。學生一聽,開心得哈哈大笑,同時難點得以突破。又如,在講解兩個驗電器之間的電流方向時,筆者借用了“共產主義”的講解法,如下圖。(3)在談及燈泡的實際電壓小于額定電壓工作時,小燈變暗,筆者會借《馬說》中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此話一出,學生流露出佩服之眼神。
(二)有寬度、深度的課堂
高效的課堂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就題講題,它應該是知識的構建、對比、歸納、整合,是通過教師的精心研究教材,細心挑選題目,用心概括知識,有心設計環節來實現的。高效的課堂還需要來自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適時的點撥、及時的課堂生成等。
1.有寬度的課堂
如,凸透鏡的復習課中,筆者認為可以設計開放性題目:有哪些圖表信息可以讓我們知道凸透鏡的焦距?先讓學生通過以往做的題目找圖,教師通過希沃白板的移動授課當堂拍照展示,最后教師歸納,呈現下圖。
2.有深度的課堂
根據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我們課堂上經常要設計一些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如在學習凸透鏡新課時,凸透鏡為何對光有會聚作用,而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呢?我們一般會通過實驗演示,但是否引導學生從理論上解釋,還有凸、凹透鏡各有一條過光心的特殊光線,為何傳播方向不變呢?而且此問題可以適時引導(如下圖),并提醒學生初中階段我們學習的透鏡都是薄透鏡,但不必馬上給予答案,可以讓學生經過一周漫長的思考后才告知光心部分相當于薄的玻璃磚,折射前后兩光線幾乎重合,那一刻,學生會有頓悟的感覺。
我們的學生是普通初級中學的學生,雖不是特別優秀,但根據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平時我們不斷告訴學生,他們是多么的優秀的,再通過教學上不斷地引導、強化,久而久之,他們能力真的會不斷提升。教學中,筆者認為,教學上要從深、寬去挖掘,不能只停留在表層。如,講解“摩擦力”時,關于勻速行駛的自行車與不再蹬腳踏板而逐漸減速的自行車的前、后輪之間的摩擦力,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思考,當然給予一兩天思考后再公布答案及講解的話效果估計更好。而在特殊方法測密度、單表測電阻等專題中,筆者認為,要站在高一點的維度上讓學生思考、概括、總結方法。
(三)有活動穿插的課堂
一節優秀、高效的課堂往往通過活動設計完成的,物理的概念理解、知識運用如果能通過課堂中的活動完成,那樣課堂既生動有趣又高效高能。如,在學習聲音的特性時,課前教師讓學生用水瓶琴(課前教師培訓過)演奏兩首曲子(如下表格中的圖),讓學生猜猜曲子名字的活動,一下子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通過兩位學生演奏后,提出課后各小組練習,章末復習課上開“音樂會”進行比賽。
活動穿插的教學課堂案例:
(四)可視、可觸的課堂
初中物理教學中蘊含很多生活中的知識,具有很好的科普性,但很多與之相關的物品實驗室中并沒有,學生平時也不一定有機會接觸到。筆者認為,教師在平時盡量收集一下,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或傳閱、或放在教室中的實驗角(建議班級中開辟一個專門給學生動手做實驗的地方,一兩張課桌即可),讓感興趣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把玩、研究一下。如,下圖中展示的地漏(連通器內的存水杯,書上插圖不容易看懂)、火花塞(內燃機學習)、電位器(變阻器,學生較難于理解其結構)、各種保險絲(了解保險絲的額定電流)等等。
又如,在講解機械能時,涉及到發條的彈性勢能,學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發條,生活中哪里有發條,讓這個玩具小豬在講臺一走,不用解釋,學生秒懂。與茶壺蓋上的小孔作用類似的是椰汁罐上的兩個小孔,利用這些實物展示、傳閱,讓物理知識可視、可觸,這不就是古人所言“百聞不如一見”嗎?
二、課后趣味小實驗
根據《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物理學科是研究物質、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學科。物理學由實驗和理論兩部分組成,物理學中的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活動。“雙減”政策下,通過動手實驗,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對知識的理解。
(一)思想動員、鼓勵
思想指導行動。利用物理學家的例子,如,奧斯特、牛頓、伽利略、法拉第等物理學家通過實驗取得的成就激勵、動員學生。課堂有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分組實驗學生基本課堂上做過了,有些演示實驗器材、步驟都簡單同時趣味性濃,但不太適合在校進行,如,水結冰體積變大,冰中加鹽后容器外產生霜、水中加鹽后雞蛋浮起來等實驗),筆者一般要求學生回家動手操作,并發圖片給教師(如下圖)。
(二)課后跟蹤、及時給予表揚肯定
根據“同伴效應”“榜樣效應”“霍桑效應”等心理學知識,對每周積極參與課后小實驗的同學進行跟蹤、登記(如下表)、統計、表揚,在物理課堂上展示并大力宣傳,隨之班內的大部分學生都積極響應起來。
三、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三國志》云:“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借用于教學上也如此,攻心為上,攻題為下。如果學生心不在,“題海”戰術只能怨聲載道,收效甚微,且與國家的“雙減”政策不相符,但如果學生崇拜教師、敬佩教師,他們自然而然就迷戀上學科,主動積極研究學科,甚至他們會不斷找一些有思維量的題目去挑戰教師。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點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一)珍惜外出學習的機會
作為一線教師,經常會有機會參加各類外出學習和培訓,不要“只顧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方向錯了一切的努力都白費,千萬不要為自己找各種借口,困難是暫時的,可以克服的。
(二)多讀書,多研究
外出機會一般是有限的,但自我提升可以永無止境。專業能力必須靠自己的不斷學習、思考、實踐、提升,而讀書是最簡便有效的提升方式。我們用人教版教材的,可以通過研讀滬科版(如下圖)或粵教版的教材,實驗能力是物理教師的看家本領之一,也可以通過閱讀一些實驗類書籍(如下圖)來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應努力通過提升課內的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培養成為素養高、能力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1]蘇明義.初中物理《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許良英,趙中立,張宣三.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商務印書館,1979.
[3]教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教育學名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1.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