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人類文明進程越來越快,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使得勞動力就業方向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的戰略發展重心也有所轉移,國家正式進入了知識化、信息化時代。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城市的生態化發展速度較快,高職教育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著眼于勞動力就業轉移的具體方向和趨勢,改革傳統的發展模式和育人策略,真正地實現因材施教和與時俱進。
關鍵詞:勞動力;就業轉移;高職教育;影響分析
引言
經濟對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勞動力的就業方向也產生了變動,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場所,學校的社會責任不容忽略。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板塊,以培養一技之長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在勞動力就業轉移的大環境下高職教育也需要尋求新的突破,深入分析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情況,主動應對時代發展的挑戰,真正的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市銷對口的應用型人才。
一、勞動力就業轉移對高職教育的影響
1.職能崗位層次結構上升
當前的勞動力就業朝著大眾化的方向發展,就業層次和就業結構越來越優化,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各個領域的崗位層次的和級別產生了明顯的變動?;A設施工程建設工作的全面改革及創新使得知識和技能成為了核心競爭力,勞動力隊伍的市場化、國際化、標準化發展最為關鍵,勞動力就業轉移也朝著這樣的方向發展。高職教育則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關注對不同領域工作崗位內容及要求的深入分析及研究,明確自身的市場定位,主動實現對癥下藥。
2.勞動力就業走向大眾化
為了保障充分的勞動力,實現順利就業,提升社會的就業率,勞動力轉移開始朝著大眾化的方向發展,這一點與第二次現代化發展存在一定的聯系。從目前來看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取得了諸多成效,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社會中所提供的崗位級別較高,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也有所變化。勞動力市場與人才市場實現了高度融合,大眾化崗位所占有的比重較高。因此高職教育也需要改革傳統的育人模式,關注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保障學生能夠獲得更多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樹立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識。
3.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
我國的綜合實力越來越強,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是結構性矛盾不容忽略,所轉移的勞動力綜合素質有待提升,總量矛盾和結構矛盾同時存在?,F有的勞動力資源供大于求,結構性矛盾比較嚴峻,年輕人成為了主要的勞動力。這一部分勞動力的綜合素質還有待提升,難以在重要的崗位中發揮相應的作用及優勢。高職院校則需要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峻性,明確未來發展方向以及戰略目標。
二、勞動力就業轉移對高職教育的影響
1.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高等職業院校需要了解學生的就業情況,堅持就業導向,積極實現大眾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將學校專業設置工作與社會工作崗位相對接,確保學生能夠主動自覺的參與各種團隊合作活動,樹立良好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渠道越來越多元,學生需要學習跨學科的綜合性知識。學校需要關注學習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保障學生能夠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發光發熱,保持理性思維和審慎判斷,主動應用知識研究各種核心問題并提出最佳的解決對策,促進工作計劃的有效實施。
2.強調學生的求知過程
傳統的高職教育過于注重學生已有知識的鞏固,沒有著眼于學生的社會化發展要求鼓勵學生自主求知、大膽探索。與其他教育體系相比,高職教育的實操性、實踐性較為明顯,教師需要盡量避免教學活動過于具體化,而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培養學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鼓勵學生主動遷移新舊知識??鐚W科合作非常有必要,這一點有助于全面鍛煉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真正學會做人做事。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了解學生的求職過程,根據學生的薄弱之處調整教育教學方向及對策,盡量避免學生出現技能固化或者是思維定勢。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出更多優質的人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3.以學生和產業為核心
在優化教學內容以及篩選題材的過程中,學校需要以學生和產業為基礎和出發點,盡量避免師道尊嚴,不再過多的強調知識學習。學生是一個單獨的個體,綜合能力和知識素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掌握所有的知識。教師所需要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客觀性,根據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發展情況,圍繞學生的職業規劃來調整教學方向,保障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能夠滿足自身的就業需求。產業發展方向的分析以及研究非常關鍵,為了盡量避免人才培育工作出現方向上的偏差,學校需要了解學生的真實訴求,分析學生的優勢和閃光點,給予學生未來就業方向上的指導及鼓勵。根據當前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通過這種形式來確保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就業崗位需求之間的緊密對接,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綜合教育質量及水準。
4.以質量和特色為重點
在勞動力就業朝著大眾化方向發展的當今,高等職業教育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職學校需要關注學生特色,實現優質教育。了解高校競爭的核心指標,分析學生的就業率以及以平均初始工資,始終堅持優質教學,站在學生的角度鼓勵學生自主分析,逐步提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探索出一條全新的發展之路,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學生也能夠在學校的優質教育指導下逐步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主動應對時代的挑戰及壓力,在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中發光發熱,實現人生理想。
結語
當前的勞動力就業結構矛盾比較突出,大眾化發展趨勢較為明顯。高職教育則需要了解勞動力就業轉移的具體形式,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方向,總結工作經驗,反思教學行為,積極應對時代的挑戰,確保人才培養工作得以順利落實。
參考文獻:
[1]楊若凡, 劉曉保. 勞動力就業轉移對高職教育的影響——上海地區的個案分析[J]. 教育發展研究, 2006(3):4.
[2]唐夢君. 湖北省職業教育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影響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16.
[3]唐瑾. 職業教育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基于”后危機時期”背景的思考[J]. 湖南社會科學, 2014(1):4.
作者簡介:張廷朝(1970.08—),男,漢族,山東省泰安市人,青島大學本科,山東服裝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職勞動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