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高等學校飾品設計教學中,融入傳統美術的制作工藝,使傳統工藝在飾品設計課程中得到傳承和創新,實現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裝飾設計的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視覺審美和設計能力。
關鍵詞:飾品設計;本土文化;工藝美術
一、飾品設計課程本土化的必要性
1.飾品與飾品禮儀的歷史由來
從字面含義來看,“飾”包含動靜雙重概念。《論語》中提到“君子不以紺緅飾。”,其為裝飾、修飾之意,用作動詞。同時它又為名詞,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同舍生皆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其為飾物、裝飾品之意。總體概括,“飾”涵蓋有動作形式與過程,又代表著最終的成品結果。從古至今,人們對于“飾”都具有濃厚興趣,并以此衍生出眾多飾品禮儀。
2.飾品的藝術內涵與文化特質
“飾品”從其藝術價值分析,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其所承載并涵蓋有濃郁而豐富的文化特質。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冠帽服飾品,包含著古代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禮教、習俗等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據《禮記曲禮上》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20歲舉行冠禮且有了字號,標志他們成年,擔負起對社會和宗族應盡的責任。再如,傳統玉飾的設計運用,據《禮記·玉藻》記載:“君子與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緩,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緩,大夫佩水蒼玉純組緩,世子佩瑜玉而茶組緩,士佩需玫而組組緩。”可見,不同的社會階層對玉飾的材質選用也有所不同。因此,飾品設計的藝術價值需要其文化特質作為基礎。
3.飾品設計課程融入本土文化
飾品設計課程中涵蓋文化特質時,教師所能把控的正是離我們最近、我們能最直接了解并運用的本土性或地域性文化特質,通常很多學生甚至教師談到設計就與所謂的國際文化接軌,但真正結合與自身聯系緊密的本土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需求時,卻無從下手。這正是我們不夠重視本土文化的結果。設計的是非既包括設計品本身的藝術審美性又滿足于服務設計目的雙重性。滿足于服務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對象就是我們身邊的地域文化,只有將飾品設計融入本土地域文化,才有機會將傳統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
二、打造多渠道發展的飾品設計融合
1.促進多種專業開設飾品設計課程
飾品設計課程面向各專業設置教學實驗點,開展多專業、多素材、多方法是飾品設計實踐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大量的市場調研,經過反復分析為各專業開展本土地域文化飾品設計教學和飾品設計制作打下基礎。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揮專業優勢,通過教學實踐探索規律,研發具有本土文化價值的飾品課程教學模式。
2.加強飾品教學融入學生設計實踐
飾品設計課程通過本土地域文化飾品設計實踐,總結符合大學生成長的多種專業融合發展的飾品課程教學模式,在各專業教學過程中探索具有規律性和可借鑒性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總結分析本土地域文化特點,設計開發不同類別、風格、形式、運用功能和展示形式的本土文化衍生品;引導學生以地方特色產業為設計對象,發掘當地歷史文化,通過飾品設計實踐開展成品展示。
3.建立飾品設計課程特色教學模式
飾品設計課程融入本土文化建設理念,建立專業理論與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專業理論和設計過程有實例可依。運用教學資源開發具有北海本土文化的飾品設計實踐和工藝制作實踐課程。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本土文化資料,建立理論基礎,通過對本土文化不斷分析和總結,在建立理論基礎的同時,開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飾品設計實踐。
三、飾品設計課程引入傳統工藝美術
1.提取傳統工藝美術特色設計元素
八桂地區蘊含著豐富的傳統工藝資源,其中骨角雕、貝雕、竹編等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飾品設計階段,學生依據設計主題和目標提取傳統工藝中的紋樣元素,繪制包括顏色、圖案、材質、結構和設計初步說明文字的草案的飾品效果圖,選定所參考的工藝美術類別,確定飾品制作材質和表現形式,開展本土工藝改進設計或原創設計。
2.借助傳統竹木工藝開展飾品設計
飾品設計課程將本土地域文化引入現代設計,并依據飾品的種類和特點選定參照對象。例如,飾品設計教學結合傳統竹編工藝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和制作工藝開展飾品設計實踐。學生依據設計草圖進行實際材料的飾品設計制作、飾品模型制作、飾品效果圖制作、設計成品制作,實現傳統竹編工藝與現代飾品設計融合的可實施性。
3.融合傳統工藝美術形成系列作品
飾品設計結合傳統竹木工藝表達本土飾品與其他地區飾品的地域性和文化差異性,滿足購買者對當地特色文化的精神需求。學生通過進一步完善單件飾品設計制作的同時,突出傳統工藝美術制作特點;結合現代設計的技巧和方法;合理應用傳統工藝制作材料的;飾品紋樣選用本土特有的色彩和圖案;注重每個單件飾品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制作完成融合傳統工藝的系列主題飾品。
四、結語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融合本土傳統工藝的飾品設計課程是當地傳統文化的城市名片。漢代文化的代表景觀為珍藏眾多漢代文物的北海歷史文化遺跡合浦漢墓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成就了我國漢代海上貿易通往國際的紐帶;南珠文化以盛產珍珠而聞名遐邇,古代合浦已擁有較大規模的珍珠交易市場;殖民文化的代表景觀為演繹中國近現代中西歷史文化相結合的騎樓老街建筑群;疍家文化是反映北海原著居民喜怒哀樂的漁民文化代表;僑民文化的代表是經歷中越文化碰撞與交融的越南后裔的聚集地北海僑港;客家文化與粵文化反映中國政治體制對人口流動影響的國內外移民文化。融入本土傳統工藝的飾品設計實現教學與地方行業企業需求緊密接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專業技術掌握能力迅速提升,拓展學生的社會實踐是就業選擇。
參考文獻:
[1] 方輔彬.《廣西傳統工藝》.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
[2] 閆黎.《流行飾品設計》.化學工業出版社,2019.
[3] 朱麗.《傳統裝飾圖案與現代設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201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高職院校飾品設計課程主題式教學模式研究 ——以北海本土地域文化為依托的飾品設計.2013JGA451
作者簡介:范儉(1977-),男,漢族,廣西桂林,學士,廣西大學生創業就業研究會,文化產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