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信息資源能夠幫助農民脫貧,建立自信、信心。搭建教育信息化資源平臺,需要地方政府引導,地方企事業單位、高校、市場同時參與,多方合力共同推進,及時追蹤教育信息化精準扶貧需求,解決資源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問題,讓教育技術信息資源切實為農民在脫貧致富過程中堅定信念、增強信心。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扶貧扶志;“造血系統”
“十三五”期間,習總書記在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實施脫貧攻堅工程。這是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這意味著在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我國要實現現代化的新“三農”教育信息化需要在扶志扶智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在扶智扶志中的現狀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脫貧攻堅的目標愿景:“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脫貧攻堅的宏偉歷程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戰勝貧困的信心和能力。從2016到2020年,中央政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累計安排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5305億元,連續5年每年新增安排200億元,為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整個扶貧過程中,精準扶貧聚焦于“扶人之貧”,解決貧困人口脫貧能力弱、綜合素質低的問題。貧困最直接表現是物質貧困,人在物質上長期貧困匱乏往往會引發精神層面的束縛與壓抑,造成精神上的貧困。對于貧困者來說,物質缺乏是外在表現,思想束縛是內在根源,要擺脫貧困既要借助“扶智”以提升生產與職業技能進而增加貧困者收入,也要利用“扶志”以轉變陳舊思想觀念進而樹立貧困者脫貧信念。教育精準扶貧是根本,教育即可以做到扶助貧困人口的能力也可以充實貧困人口的思想,信息化是時代背景,因此,教育信息化扶貧將教育信息化與扶貧聯系在一起“扶智”與“扶志”。但存在在貧困人口中的現實情況是教育貧困正是貧困問題的集中體現,所以,要發揮教育信息化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持續性作用,需要利用“扶學”幫扶貧困地區薄弱學校與師生發展,確保貧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發揮好貧困地區教育的牽引作用,精準扶貧才能產生預期的效益。
目前,脫貧攻堅戰略中教育信息化精準扶貧工作在貧困生助學、薄弱學校改造、脫貧技能培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教育強民、技能富民、就業安民的教育脫貧攻堅目標相比,教育信息化精準扶貧仍然面臨著任務艱巨且緊迫的形勢。未來幾年,脫貧攻堅對象大都是條件較差、自我發展能力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和群眾,針對這些對象的教育扶貧工作存在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兼顧、脫貧后返貧概率高的難題,亟須在教育扶貧的過程中“扶志”和“扶智”相結合,即教育信息化精準扶貧就是牽著“牛鼻子”走向成功;并需要在“扶學”上做基礎性工作。只有使“扶志”“扶智”和“扶學”三者相結合,才能推進全面脫貧攻堅,才能解決貧困地區教育脫貧難題,也才能真正實現貧困地區人民不返貧的現象。
二、教育信息化在扶智扶志中的對策
教育信息化是決定能否真正有效促進教育精準扶貧的關鍵。針對這一關鍵問題,課題組親自深入本單位扶貧對象定邊縣職教中心及子洲縣艾家河村,在深入對接地區實踐與探索的過程中,深感精準扶貧需要從體制機制建設、幫扶共同體建設和優質、信息化資源的建設與組織三方面實現“扶志”、“扶智”與“扶學”,共同督導,才能使精準扶貧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管理體制與機制建設
建立幫扶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協同創新機制,如定邊縣職教中心的管理與共享機制,定邊縣貧困片區教育精準扶貧“三位一體”模式應用推廣機制,定期有目的的針對貧困地區人民開展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技術實踐等,讓貧困地區人民參與到教育精準扶貧的激勵機制中,通過“扶志”、“扶智”與“扶學”三個要素的協調機制,建立定邊縣職教中心教師與地方貧困農民培訓機制,完善相關配套辦法和實施細則,建立教育公共服務建設的意愿表達渠道,最終形成適合于“三位一體”模式的新型制度體系,服務于扶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致力于推進新型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二)精準幫扶扶持對象
地方政府引導,地方企事業單位、高校、市場參與,多方合力共同按照不同分工,以教育信息化為依托,構建“以政府為主導,高校、社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定邊縣教育精準扶貧協同機制,形成高校參與定邊教育信息化精準扶貧的合力,建設各種精準幫扶共同體。構建由高校教師與定邊縣職教中心教師,定邊縣職教中心教師與地方貧困農民共同組成的貧困片區農民精神文明建設精準幫扶團體,由高校行政人員、貧困片區職業技術學校教師、貧困片區農民共同組成的貧困片區農民脫貧技能發展精準幫扶團體,協同合力從技術上方面培訓到精神方面樹立信心,使貧困地區農民由內而外,堅定信念,脫貧致富。
(三)教育信息資源的共享
教育信息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建立信息資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互通、銜接與開放,是統籌做好定邊縣及周邊貧困人口技術培訓的適切信息資源共同體。高校通過面向定邊縣農民的文化服務平臺、農民脫貧技能發展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以及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化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平臺的信息資源接入與服務、支持技能培訓活動等功能,提升教育信息化資源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在教育信息化資源組織方面,建立優質、適合地方農民需要的信息資源,落實教育信息化支持資源應用、網絡空間應用服務,及時跟蹤教育信息化精準扶貧需求,解決資源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及問題,讓教育技術信息資源切實在農民技能培訓中發揮真正的作用,以提升教育信息化資源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實現教育新信息化資源在定邊縣貧困農民中的均衡流動與共享,為定邊縣及周邊農民脫貧致富發揮重大作用。
三、結語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精準扶貧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要摸清當地貧困人口,也要摸清貧困人口所需,同時要了解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只有從這些方面出發,構建“扶志”“扶智”“扶學”三位一體、相互協同作用,才具有可操作性。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精準扶貧,深入貧困地區開展調查研究,了解貧困人口及所處年齡段,教育信息化在促進教育精準扶貧中才能發揮重要作用,有利于地方政府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也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王文君,李藝華,王建明.信息技術視域下教育精準扶貧路徑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7(11)
[2]薛二勇,周秀平.中國教育脫貧的政策設計與制度創新[J].教育研究,2017(12).
[3]曾天山.以新理念新機制精準提升教育扶貧成效——以教育部滇西扶貧實踐為例[J].教育研究,2016(12).
[4]左明章,向磊,馬運朋,楊登峰.扶志、扶智、扶學:信息化促進教育精準扶貧“三位一體”模式建構[J].電化教育研究,2019(3).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科院“十三五”規劃課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扶志扶智脫貧攻堅內生動力研究(課題編號:SGH20Y159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任武娟(1977- ),漢族,女,陜西扶風人,陜西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