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連
摘要: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和健全自身能力的主要陣地。高效的課堂能讓學生有所發展和提高。本文闡述了要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全力打造高效的課堂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教學;教學方法;高效課堂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和實施,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要不斷摸索嘗試,總結思考,才能不斷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以下是本人在低年級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精心設計導入
課堂導入的方法有很多,能夠狠狠抓住學生眼球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出其不意”是其中一種。備課時我會根據教學的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導入,如在教學《最大的“書”》一文時,我把一塊大石頭搬到了教室。本來在草叢里再平常不過的石頭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但是搬到教室里來的大石頭,未免不讓學生在吃驚之余,還有了好奇和探索的興趣。從觀察和對生活中的石頭的認識和感受的聊天中,我順利地展開了我的教學。整堂課沉浸于一種積極而又熱烈的氛圍中。這個抓人眼球的“出其不意”確實功不可沒。
二、善用課本插圖
低年級教學中必須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而課本豐富多彩的插圖是不可多得的資源,為高效課堂的實現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我們應該常用、重用、巧用。下面是我在教學《秋天的圖畫》時的一個教學片段。
(課件展示“秋天的圖畫”,配上一段優美的音樂。)
師:畫上有什么?
生:(情緒高漲、爭著回答):蘋果、梨、高粱、稻子、大雁;還有池塘,池塘里有許多小魚;遠處有高山、樹木、房屋……
師:哇,圖上畫了這么多東西,但課文只有短短的幾句話,能把圖上畫的所有東西都寫下來嗎?趕緊讀讀課文,把課文寫到的景物用橫線畫出來。(如果撇開圖畫,讓學生一開始就從課文里找出秋天的景物,可能大部分學生會不知所措。)
生:課文只寫了梨樹、蘋果、稻海和高粱,還有大雁。
師:你從圖上看到的高粱、蘋果、稻谷、梨是怎樣的?和大家說一說。
生1:我看到的高粱是火紅火紅的,好像一把把的火焰。
生2:我看到梨樹上長滿了許多金黃的梨,可好吃了。
生3:我還看到了一個個紅紅的蘋果掛在樹上,有的蘋果被樹葉遮住了一部分,好像害羞的小女孩……
師:是呀,一個個蘋果多像小朋友們的臉蛋呀!摸摸自己的臉頰,紅通通的,多可愛!讓我們帶著你看到的走進課文中,看看課文說的和你看到的是不是一樣。
通過引導學生看圖,學生在深入讀文之前已經大致掌握了文中的內容,美的內容,美的情景已經通過插圖展現出來,學生美的心情也在看圖說話中表達出來了。當學生美的心情與美的圖文形成共鳴時,學生的朗讀還用大費周章地去指導嗎?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收獲了成功。這樣的學習讓學生興趣盎然,時間長了,學生自然會更加喜歡學習語文。
三、培養質疑能力
在低年級小學生眼中,老師就是天,是神一般的人物。老師知道許多父母都不知道的東西。我認為:盡信師則不如無師。老師在學生面前偶爾“傻”一回,偶爾做一回學生,對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求知欲望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學習《稱贊》一課時,說到小刺猬稱贊小獾的板凳做得好時,我提出了這樣的質疑:同學們,小獾的板凳明明做得很粗糙,但小刺猬硬要稱贊它做得好。我覺得這個小刺猬是在拍馬屁,并不是真心地稱贊小獾。聽完我的質疑,教室里炸開了鍋,學生馬上反駁:不對,不對,小獾應該得到稱贊。我乘勢追擊:如果你們能說出合適的理由,我就同意。學生爭先恐后舉手,有的說,“小獾的板凳雖然做得很粗糙,但它做得很認真,值得稱贊”;有的說,“小獾是第一次學做木工,做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非常值得稱贊”;還有的說,“就是因為第一次做得不好,所以小刺猬才要鼓勵小獾,那小獾下次一定會加油做得更好”……聽完這么多讓我驚訝的理由,我不得不舉手投降:是,是,是,我錯了,小獾是應該得到稱贊。
在教學中,教師不必常常急于彰顯自己的博學多才。偶爾的“裝傻”可以還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創造更多讓學生質疑的機會。這樣,思想的火花才會源源不斷。
四、注重直觀教學
圖畫是最直觀形象、最能讓學生理解的方式。對于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低年級學生,圖畫輔助教學,確實更易于學生接受。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盛行的今天,完全可以實現圖聲結合的直觀教學。但如果一張張畫能從老師手中的畫筆跳出來,確實可以帶給學生不少的驚喜。在教學《葡萄溝》一文時,我就采用了此種方式。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問學生,“葡萄種在哪”?學生馬上回答,“山坡的梯田上”。我馬上轉身在白板上畫山坡的簡筆畫。“那這樣像石級一樣沿著山坡向上的(板書簡筆畫梯田),我們可以叫作—?”生馬上說,“梯田”。通過這樣直觀的方式,生很好地理解了“葡萄種在山坡的梯田上”的景象。在理解“茂密”,“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重點詞時,我也是通過簡筆畫和貼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地讓學生掌握了這些詞的內涵。避免了老師一個人在講,學生一頭霧水的尷尬局面。
課堂的優質高效是古今中外師者孜孜不倦的追求。高效課堂的探索,我相信也是教育者“輕負高質”的探索,是對人本主義的思考,更是追求自身價值的深刻體現。
參考文獻:
[1](英)蘇·考利著;范瑋譯.學生課堂行為管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徐笑飛《圖為源? 法為先? 練為渠? 評促寫——關于小學低年級看圖寫話教學的探討》,《安徽文學》,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