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從鵬
摘要:川劇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的洗禮與歲月的沉淀依然流傳于今天一種固有的戲曲文化。國內戲曲發展與地域民族文化具有內在關聯,由于我國民族文化各異,風俗習慣與歷史背景的不同意味著國內勢必會出現不同的劇種。川劇正是在傳統戲曲文化之上融入了巴蜀地區的傳統風俗、歷史文化,并在反復實踐中深化傳統文化與川劇的融合。川劇帽對于川劇尤為重要,類似于京劇中的臉譜,它既是一種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又是凸顯人文內涵的造型藝術。
關鍵詞:川劇;川劇帽;作用
引言:
川劇,通常被稱為川戲,多流行于國內西南地區,如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區,多來源于漢族,川劇融合高腔、昆曲、胡琴(可稱為皮黃)、彈戲(梆子)以及四川民間五種聲腔藝術合成的傳統劇種。川劇帽是川劇表演過程中比較重要的因素,關于川劇的角色數不勝數,但是川劇帽數量有限,通常被認為是七十二頂半,川劇帽的造型與川劇角色存在一定的內在關聯,如官階、性別、善惡、行業等多方面。關于川劇帽的“七十二頂半”,可以輕松轉換出一千多種角色,以滿足川劇的需求。
一、川劇軟帽
川劇中的軟帽又被稱為巾帽,是川劇文化的一部分重要組成,也是川劇角色的一種休閑類服裝,巾帽并不是統一的造型,而是根據表演發生著細微的變化,結合角色人物表演需求設置不同的造型,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角角巾、鴨尾巾、包巾、封侯巾、員外巾等。關于這幾巾帽是川劇中較常見的,接下來就各自的特點展開詳細分析。
角角巾通常適用于川劇中的小生角色,小生就是指扮演青少年男子,一般有娃娃生、翎子生、紗帽生等,顏色較為突出,常見的有翠綠色、谷黃色、深藍色等,顏色對比鮮明,可任意組合起來,可滿足舞臺劇當中各種環境氣氛下的表現需求,幫助扮演者走進角色。同時,形狀方面好似一把未張開的弓弩,巾帽正面會有白玉石之類的東西鑲嵌點綴,巾帽兩側猶如弓弩兩側,角度圓潤、線條飽滿,在玉石鑲嵌之處的正前方會使用一些雕花作為修飾,整體做工使人嘆為觀止。在巾帽的后方沒有過于多的裝飾點綴,只是簡單的設計兩根飄帶,使角色在表演過程中大后方不太單調。角角巾一般是仕宦家族考取功名的秀才、舉人佩戴,如戲曲《訪友》中,祝英臺與這一人物相似,可佩戴角角巾。
鴨尾巾與角角巾正好是相對的,是老生佩戴的巾帽,鴨尾巾之所以稱為鴨尾,是因為外形與鴨尾相似,名稱來源于外形,最為相近的是鴨尾巾頂梢部位,其形狀如同鴨尾,因此得名鴨尾巾。
封侯巾,關于這一巾帽,一般是王室貴族佩戴,抑或者大將軍在封侯之后,王族后裔封侯之后佩戴的巾帽,封侯巾還可以在具體分為硬巾、軟巾兩種,在做工造型方面略有差異。封侯巾整個帽體的頂部有櫻花裝飾,兩邊設計有飄帶,飄帶的色彩或于帽體有輕微的差異,后面有設計披風,不同的巾帽披風有差異,如色彩、修飾方面。硬巾與軟巾的區別是硬巾多是王室貴族佩戴,軟巾多是皇帝便衣時佩戴。
員外巾,通常被稱為東坡巾,之所以被稱為東坡巾,是因為在宋朝時期蘇東坡將其作為日常佩戴物,現如今被應用于川劇中的員外、退休養老的宦官、家庭環境較好的長者。東坡巾內膽呈桶裝,外檐稍短,桶較高,在唐末五代就已經形成雛形,在后代人們的改良之后,將其統一稱為東坡巾,也是員外巾的由來。
二、川劇硬帽
川劇的頭帽主要包括硬帽和軟帽兩種,上述簡單概述了軟帽,接下來講述硬帽,硬帽的種類豐富,遠超于軟帽的種類,其中包括盔、紗帽、額子、雕、冠等,單說盔,其造型不下20種,如川劇中常見的帥盔、岳盔、胡頭盔等。同時,冠類也有豐富多樣的形式,如鳳冠、萬卷書等,接下來對帥盔、岳盔、鳳冠、萬卷書簡單介紹。
帥盔也被稱為將軍盔,將軍盔的用途顧名思義,就是川劇中大武將、大將軍、元帥等諸如此類的角色專用,將軍盔的造型類似于古代的鐘,盔正前方有大額子,頂部有小槍頭和櫻花雕飾,帽子的后方會繡上一個壽字,凸顯將軍盔獨特的造型寓意。將軍盔的顏色多以金銀為主,有時還會出現白色、黑色、紅色等色彩。與此同時,為了烘托戲曲氛圍,為了美化舞臺效果,將軍盔佩戴形式也有較高的標準,在顏色方面,還要與衣服相互協調,假設川劇中的角色穿的白靠,則需要搭配藍櫻藍后披的銀色將軍盔,例如戲曲《長坂坡》中的趙子龍一角。
岳盔,從名字可以看出就是抗金英雄岳飛所佩戴的一種盔,整個盔體用幡龍圖裝飾,在具體細節方面還有紅纓球、云片等小物品,盔正后方嵌有墜牌、珠穗等飾品,整體看起來很具有大將軍的氣勢。關于岳盔,川劇帽有詳細的記載,此處不加以詳述,岳盔的造型與色彩可以參考《二龍山》戲曲,其中岳飛大將軍佩戴的就是岳盔,很具民族特色與歷史傳統文化韻味。
鳳冠主要分為老旦和正旦,正旦鳳冠兩側有牌須,牌須的顏色為金色,一般被認為是川劇中的王妃、公主等尊貴角色所戴。而老旦鳳冠并沒有那么奢華與貴氣,但是卻依然保留雍容華貴之氣,通常被認為是老皇后所佩戴。
萬卷書又被稱為天官帽,萬卷書的名稱由來也是由于這一鳳冠的造型類似于書卷,寓意為學富五車、知識淵博、讀書破萬卷。萬卷書也會存在官職大小之分,區分官職主要大小主要借助天官帽上的白梁數目,數目越高,官職越大。
三、川劇頭帽在川劇中的作用
(一)展示出川劇的特殊欣賞趣味
上述提到,川劇頭帽有軟帽和硬帽之分,以川劇頭帽在川劇中的作用分析,硬帽的特點與作用更強,相對也受川劇表演者或者角色更加青睞。由于川劇的舞臺場地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川劇頭帽的制作多受其二者影響,同時又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頭帽的制作極具豐富趣味,也符合川劇的文化特點與美感。川劇的舞臺文化與其他戲曲略有差異,多以鄉間空地、萬年臺等為演出場地,并沒有多么的富麗堂皇?;蛴捎谖枧_場地與川劇各類表演設備的局限性,大部分觀眾在觀戲的時候并不能離戲臺子太近,甚至可以說為觀眾屬于遠距離觀看川劇,這就意味著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聲音只有盡可能洪亮,還能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同時川帽、服飾等線條紋路、造型圖案不適宜過小,避免觀眾在觀看過程中難以辨認,或對于劇中的角色定位不清。同時,在頭帽方面,大部分在制作過程中減輕了珠花的使用量,避免在燈光的照耀下過于刺眼,借助其他方式為觀眾更好展現川帽造型風格與角色形態,展現川帽的色彩藝術與獨特之美,展現傳統的川劇文化。川劇帽是川劇表演中的特色,更是增加川劇趣味的主要因素,川劇之所以能發展至今,離不開川劇帽的輔助,川劇帽被認為是角色的象征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川劇帽的輔助下,川劇能夠給予觀眾遠超于川劇本身的豐富趣味,因此川劇帽至今依然被認為是川劇中的鑄魂工程。
(二)體現川劇藝術的多樣性
川劇頭帽種類繁多,類型各異,造型大不相同,不同的風格盡顯不同的文化之美與藝術之美,正因如此,川劇頭帽享有“七十二頂半”之稱。川劇頭帽是川劇表演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大部分川劇表演者將頭帽稱為川劇中表象與表意之態,可見頭帽在川劇中既有表達整部劇的形態功能,又有表達川劇中的意象、內涵的性質,可以褒貶于記事,可以陽明善惡,還可表達人生百態,將劇本在舞臺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具有傳統的藝術性與高昂的審美價值,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藏之作。頭帽與人物扮演的角色有明確的關聯,可以區分角色的好壞、善惡、男女、貧富、官階等多種類別,借助造型的不同、色彩的不同、巾帽的不同等方面展現角色的各個方面,在不同環境下與不同的藝術性之下展現川劇本身的獨特之美。此外,川劇中的角色頭帽豐富多樣,無論從造型到色彩,還是從角色在劇情,無論是頭帽的珠玉搭配,還是頭帽的各類花型,都具體形象的表現了川劇的藝術美感。川劇帽是川劇中的靈魂之作,更是凸顯川劇形象的重要一環,缺失川劇帽的川劇是缺乏藝術感的,川劇帽與川劇不僅是畫龍點睛的作用,更是將川劇藝術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的潛在力量。川劇帽雖然被認為數量只有七十二頂半,但是卻可以塑造無數種大大小小的角色,是川劇藝術流傳至今的主要組成部分,故此也被現代人認為川劇帽足有體現川劇藝術的多樣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川劇是我國歷史文化,川劇的發展與地域特色、歷史遺留、風俗文化等方面均有一定的關聯,川劇是戲曲的一種,多流傳于我國貴州、云南、四川等漢族地區,是廣大戲曲愛好者較為崇尚的戲份。川劇帽是川劇文化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川劇帽對于川劇的重要性文中主要以兩方面為例進行了簡單的敘述,但是在實際川劇表演的舞臺上,川劇帽的重要性遠不止于此,文中還對于川劇帽的種類進行了簡單的劃分,但是要想深入研究川劇帽,還需專業人士不斷探索與發現。
參考文獻:
[1] 邱粟楊. 淺談川劇頭帽及其對產品設計的啟示[J]. 包裝世界, 2015(5):2.
[2] 劉其全. 川劇頭帽在川劇中的作用[J]. 藝術家, 2019(8):1.
[3] 蔡宏. “帽子公司”及其它——淺析川劇鑼鼓[J]. 休閑, 2021(12):1.
[4] 宋薇. 試論對川劇旦角表演的理性認知[J]. 文藝生活·中旬刊,2019(10):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