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欣欣
摘要: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性教育表現為對生命的尊重,對感性的真實體驗,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教育對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人性教育不僅構成了思政教育的基礎,同時也體現了社會對受教育者的基本關懷,是社會進步的象征。人性教育要求在教育理念上踐行人性化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將生命教育、感性教育以及善性啟蒙作為德育的主要手段,進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關鍵詞:人性;人性教育;思政教育
人性,即人的本性、特性、屬性,即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和基本特征。它不僅包括人的生物性、自然性,而且還包括人的社會性、精神性。所謂“人性教育”,就是將人性的解放作為教育的重要價值和目標,在教育實踐中尊重和發展人的本性,不斷釋放人性的風采,彰顯人性的光輝。作為大學生群體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思政教育理應承擔起人性教育的重大職責,承載人性教育的價值和功能,踐行人性教育的教學理念。
一、人性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歷史的喘息》一書中,作者開篇提出,人性教育是人類自由的搖籃,它既是塑人類自身品格的必由之路,又是拯救人類道德淪喪的重要手段。它激發個人生命對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認識,又豐富“人”概念,從而促進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全面發展,并改善人類的情感。人性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情感教育、美德教育,是信仰教育、意志教育,是公民教育、理性教育。具體而言,人性教育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人性教育表現為對生命的尊重。與“物性”相對應,“人性”表現為“生命的本能”“生物的特性”。人的生命性、生物性構成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征,是人與物的根本區別。[1]因此,人性教育的首要使命,就是要敬畏生命的存在、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懂得與周圍世界的生命關聯,對自身生命的賦予和維系心懷感激,愛護周圍世界,克服和摒棄以人類為中心的狹隘人性觀,認識到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人性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作為單個個體的生命存在,應當心存憐憫和惻隱之心,愛惜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與生命,能夠將對自身生命出于本能的尊重和維護轉移到同類乃至其他物種身上,并獲得同樣或相似的心理體驗。對生命的尊重是人性教育的起點,它構成了人性教育的基礎。
其次,人性教育還表現為感性的真實體現。老子在《道德經》中曾提出“道法自然”的哲學命題,運用到教育領域,它表達了人性自由不受約束的思想。因此,人性教育應當建立在受教育者的內心感受基礎之上,尊重受教育者快樂、悲傷、喜歡、厭惡等趨利弊害的本能偏好。人性教育必須關注受教育者直觀的生存體驗,尊重不同人性的自然表達,把受教育者的欲望、需要和興趣強烈而多樣地呈現出來,展示出眾彩紛呈的生命活力。
再次,人性教育也體現在對真善美的追求。人性教育對真善美的追求,體現了教育對人的自然德性的彰顯和延伸。人性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在人的本性基礎之上,形成正確的正義觀、善惡觀、審美觀,能夠正確感知美的存在及其意義。在孟子看來,人性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人性只有接受美德的熏陶,才具備完整的社會屬性,才能形成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人性是復雜的,人性中有善有惡,有美有丑,有真有假,人性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導受教育者揚善棄惡,光明正大,教人以仁慈、友善、同情、真誠、正義、感恩等等。此外,人性教育還應引導受教育者培養理性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拒絕非理性、不道德的失范行為、越軌行為、對抗行為。
最后,人性教育還表現為對自由的向往。人性的自由是人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標。對自由生活的追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人性的升華,是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是人性修養的和諧狀態。人性的自由,是人的理性和感性的統一,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是尊重個人情感和彰顯社會價值的統一。人性教育的自由觀,首先要求受教育者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感知到自由存在并能夠進行自由判斷、追求自由的人。實現人性的自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是人性教育的必然結果。人性教育的最高追求,就是將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完整而自由地釋放出來,真正體現出人性的活力和魅力。人性教育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正是“人是目的”這一人本教育理念在人性教育中的生動體現。
二、人性教育對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人性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理念過分注重工具理性的回應。在技術主義主導下,傳統教育的功能被定格在“如何界定人的工具性”這一目標上,工具理性統治下的教育世界在壓制人性的潛能與自由的同時,也走向人性的對立面。這種機械化、單一化、片面化的教育行動無疑會導致人的異化或人性的迷失。另一方面,人類在整個20世紀所經歷的戰爭、災難以及人際關系的異化,也使人們反思技術主義主導下教育的致命缺陷。作為教育理念對人性的復歸,人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這一教育弊病的積極回應。
人性教育對于個人的思政教育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思政教育的本質就是引導人性的建構和發展。作為社會化的重要內容,人性教育是社會將最基本的價值賦予到社會成員的認知當中,是形成人的社會屬性的基本要求。人性教育承載著將人作為“社會人”的重要功能,作為人性教育的重要內容,對生命的尊重、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基點,沒有對人性的啟蒙性質的教育,特別是善性啟蒙的教育,也就無所謂人性的完整。作為人性教育的核心特征,關懷人性、尊重人性、彰顯人性是現代思政教育的前提,是受教育者形成勤奮、節儉、剛毅、果敢、寬容等其他優良美德的基礎。
人性教育是人本教育,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人性教育意味著社會不單單把人作為維持社會運轉的工具,不僅僅關注人對社會群體的功能意義,并以此來塑造人,改造人,而是將人的客觀需求、人的尊嚴、人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作為社會應當尊重的對象,將人性的價值納入到社會的價值當中,以彰顯人性的價值、發現人性的美作為社會運轉的價值尺度和重要目標。
人性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人性教育的缺失對人性的塑造具有直接的消極影響。日本東洋大學教授中里至曾經花了三年多時間對七個國家的六千多名學生進行比較調查,最后發現,學生的同情心薄弱與日益嚴重的少年犯罪和校園暴力直接相關。因此,人性教育是思政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人性教育的主要承載,思政教育應當把塑造人的本性作為天職,以喚起人性、培養人性、傳播人性,進而促進人性全面而自由的成長。
三、在思政教育中拓展人性教育的具體路徑
鑒于人性教育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應當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加強思政教育中的人性教育。
從教學理念上看,人性化教育是人性教育的基礎,是人性教育的重要手段。人性教育是教育的內容,而人性化教育則是踐行人性教育的理念。人性化教育,就是要按照人性發展的規律,以人為本,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思政教育當中,以人的自由幸福為最高目標,開展符合人性的教育。人性化教育,就是通過教育的人性化,實現人性教育。具體而言,應當改變監控式教學、灌輸式教學、懲罰式教學的陳舊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觀。人性教育呼喚在思政教育中植入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維,尊重受教育者人性的多元特質,尊重人的自然本能和自然德性。多元性和差異性是人性的本質特征。在人性教育中尊重人性的差異性和多元特質,要求教育者針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教育體驗、不同身心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規劃。人性化教育要求樹立真善美的價值引導,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最為德育的最高目標,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正義觀、善惡觀、美丑觀。
從教學方法上看,在思政教育中有目的地開展人性教育,一是應當以思政教育為依托,有計劃、分步驟地開展生命教育。作為人性教育的起點和基礎,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受教育者形成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觀。以生命教育為起點,可以向愛心教育、感恩教育和同情教育等教育形式延伸,以充實生命教育的豐富內涵。二是應當充分利用人性教育的感性特質,將受教育者的內心體驗和感受作為人性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當有目的地創設各種情境和氛圍,包括營建和充分利用家庭的良好氛圍,使受教育者切身感受到人性的豐富多彩,以及人性的溫暖和關懷。三是應當注重德育中的善性啟蒙。所謂善性啟蒙,就是在生命教育、情景教育的基礎上,有目的、有系統地啟動和張揚人的善良本性。人性教育應當引導受教育者張揚人性中善的特質,約束惡的本能沖動,從而使每個人在自律和他律的同時,得到屬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2]
在我國當前的思政教育中,專門針對人性教育的教學內容設計相對匱乏,且大多以零散的、碎片化的教學形式出現。人性教育的諸多內容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人性教育的教學意識尚需進一步提高。如何將人性教育的教學內容嵌入到當前的日常思政教育中,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師深思。相信伴隨著當前的教育改革和人本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人性教育將以更完整、更科學、更系統的形態走進思政教育當中,并為實現學生的自由全面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宋劍、扈中平. 教育與人性:教育人學研究的永恒命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9).
[2]張海鐘. 人性、人性心理學與人性化教育[J].甘肅理論學刊,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