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懂懂
摘要:雙減政策是我國教育不斷改革的產物,雙減政策背景下中小學的各個學科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初中數學的作業已逐漸趨向個性化、針對化,主要是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作業設計和實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本文主要對“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個性作業設計與運用”展開論述,并提出相關的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雙減背景;初中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與運用
引言: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個性化作業已經成為當下課后作業布置的主流。個性化作做到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能夠將數學上抽象性較強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可接受的數學內容,化難為易,實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快速吸收。
一、 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個性化設計標準
(一) 分層設計全面檢測
教育教學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分層化作業設計亦是如此。分層作業在既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基礎上,也要做到題目的全面性。初中數學主要是對小學知識的延伸,有一個稍微跨越度,包括數與代數、平面與幾何、概率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在作業的內容上應該有所體現的。這是最基本的,另外從題目的深度上分析,教師布置個性化作業要充分了解學生,盡可能在學生可接受的難度范圍內挖掘學生的潛力。比如:在初中數學所學習的魯教版七年級上冊《勾股定理》這一單元的學習上,應該對勾股定理的內容以及勾股定理滿足的條件等進行多樣化的考察,從各個角度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正逆運用,訓練學生的思維。
(二) 開放設計啟發思維
學生的思維本身就是發散的,特別是該階段的孩子。他們思維處于比較活躍的時期。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不僅要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還要繼續幫助學生保持思維的活躍度。所以,在設計數學課后作業上也要以開放型作業為主。無論是在題目答案的設計上還是在題目的解題方式上都要做到一致性,通過這種方法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如:在數學應用題上,可以設置一題多解。學生可能聽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想出一種方法、還有的學生能夠想出兩種方法等,這樣在無形中就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三) 拓展設計動靜結合
作業的形式也應該具有多樣性。應該包括書面作業、實踐化作業以及其他的作業形式,做到作業設計的“動靜結合”。利用不同形式的作業來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如實踐化的作業能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書面作業能夠快速的檢測出學生的學習成果……拓展作業設計實現動靜結合。這也與學生的思維發散性相結合,思維的發散性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不斷的拓展延伸以發展學生的能力水平。
二、 雙肩背景下初中數學個性化作業運用策略
(一) 減少題目量,增加融合性
雙減政策明確提出了教育教學要做到減量不減質,在作業題目上適當的減少但是在作業的內容、深度以及形式、廣度等方面都要做到達標。基于這一要求下,數學作業不斷的增加融合性,實現本學科內部知識的聯系、形成一種整體化的思維。
融合性的題目能夠整合學生的數學思維,做到數學知識的前后連貫。例如:魯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章《位置與坐標》這部分的學習時,很明顯的能看到這部分的學習與之前的《軸對稱》是有一定的聯系的,所以在學習這部分的知識上要涉及到一部分軸對稱知識的復習。畢竟這兩個章節的內容相隔時間比較長,學生的記憶可能模糊,需要重拾這部分知識。如:教師給學生一些坐標,讓學生從這里面找出軸對稱的坐標。
(二) 設計分層題,強調全面性
教育者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將學生的優勢與不足、個性特點等盡收眼底。無論是課上授課還是課后作業的布置都要做到全面細膩。在課后作業設計上可以選擇設計分層題目來幫助學生找到“更切合自己”的題目,這些題目所涉及到的數學內容也要做到全面性,來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科的全面發展。
全面性和分層化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設計,提高了數學作業的質量。例如:在學習初中數學魯教版八年級下冊《三角形的有關證明》這一單元的學習上,從內容上來看主要涉及到了不同三角形的證明問題。以《全等三角形的證明》為例進行作業設計研究,涉及到了不同種類的三角形的證明,然后總結出三角形證明的規則。在進行課后作業設計上可以依托互聯網絡給學生布置一些線上作業,讓學生在白板上進行解題,能夠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增加不同三角形證明到便捷性。還可以通過書面作業的形式,但是在作業設計上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學情進行難度分層和數量分層等,但是每個所涉及到的題目都應全部涵蓋本課時所學內容。
(三) 增加操作題,提倡使用性
數學實踐操作題是數學學習的必要組成部分。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學生親身實踐才能夠體會到書本上的真正內涵。實踐作業的形式滿足了學生的內心需求,真正體驗到了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還提高了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就較強的實用性。
例如:在學習魯教版八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相關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制作平行四邊形。在制作的過程中,也是考察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組成以及性質的內容掌握。然后在要求學生去制作一個三角形,然后進行不同方向的撕拉,讓學生對比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說一下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有的學生能夠總結出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的特征,還有的學生真正理解到了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對角相等。但是這種簡單的操作題僅僅是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還可以適當的給學生提高難度,也可以給學生規定相應平行四邊形的長度,這樣對平行四邊形進行限制。“請同學們制作一個長邊為5cm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去進行作圖。綜合提高了學生的數學作圖能力和計算能力,這種實踐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同時也是安全性較高、可操作性較強的數學作業形式,提倡了數學知識的使用性能、提高數學作業的個性化,能夠提高數學作業的效度。
三、總結
雙減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諸多的變化,從課堂效果再到作業設計都要求做到提效減負、減量不減質,這也是我們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主要對“減少題目量、設計分層題目以及增加操作題”三個角度為切入口來實現數學作業的效度、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董立娟. 初中數學分層作業的設計與評價[J]. 教育界,2009(1):131-132.
[2] 劉惠玲.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作業的個性化設計與評價[J]. 青春歲月(學術版),2012(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