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熺 譚早榮 周欣然
【摘要】 荊州熊家冢楚墓是荊州楚文化的代表,但目前熊家冢旅游存在客源市場狹小且聯動性低、開發不全面且利用率低、旅游產品缺乏且形式單一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建議:通過熊家冢車馬坑及楚墓文化知識的普及工作,培養熊家冢楚墓文化旅游核心人群;整合景區周邊及內部資源,塑造適合熊家冢精美旅游資源,設計滿足游客多種需求的旅游路線;結合熊家冢特色和鄉村旅游發展方向,開發富有熊家冢特色的旅游產品。由此,建設具有熊家冢特色的楚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為荊州旅游資源開發活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熊家冢;文化旅游;楚墓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K8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6-01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6.033
基金項目:本文為長江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荊楚寶藏文化燦爛之源——熊家冢楚王車馬陣影像紀實”的中期成果(項目編號:Yz2019346)。
熊家冢地處荊山余脈,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川店鎮張場村、宗北村與當陽市河溶鎮星火村交界處[1],與荊門、宜昌兩市交界,海拔高度68.2米,主要由主冢、陪葬冢、車馬坑、排葬坑和壕溝五部分組成[2]。在考古挖掘過程中,熊家冢古墓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玉器的紋飾、質地、來源、藝術表現力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楚人審美觀等都是極為豐富歷史文化資源,加之墓主人的不確定性,更為熊家冢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其特色遺址——車馬坑長約134米,寬約23米,坑內陪葬馬匹、車輛均為真車真馬,在學術界素有“北有始皇兵馬俑,南有楚王熊家冢”的說法。它是東周楚國大型墓地之一,是所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園分布最完整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雖然近些年來,荊州市加強了對熊家冢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但其吸引力還是無法滿足人們對文化旅游的期待,因此需要開拓多樣化的發展路徑。為此,提出以熊家冢楚墓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在文化旅游和鄉村旅游的背景下,融入當地特色和文化內涵,提升熊家冢楚墓文化旅游競爭力。
一、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分析
據2021年11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2021年前三季度國內旅游數據來看,2021年前三季度,國內旅游總人次26.89億,比上年同期增長39.1%。國內旅游收入(旅游總消費)2.37億,比上年同期增長63.5%[3]。旅游業不僅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成為許多地區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手段,利用旅游業強大的的聯動效益帶動周邊乃至整個地區餐飲、交通、娛樂等多種行業的發展,為當地勞動者增加了就業機會,推動相關產業的興起。在這樣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旅游市場也表現出親子游和研學游成為市場熱門、文旅深度融合,產品和服務創新活躍、紅色旅游持續升溫、假日旅游近程化等時代特征[4]。
在日新月異的旅游環境下,荊州熊家冢楚墓正處于升級轉型的關鍵階段,面臨著機遇和挑戰。熊家冢遺址博物館自2012年建成,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經對楚王車馬廳的升級后,于2021年8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從熊家冢車馬坑考古發掘與科學保護、規模與布局、出土車馬類型等方面全面展示楚文化、車馬文化以及東周墓葬禮制文化,是一座集游覽、體驗、科研、教育為一體的遺址類專題展館。全新升級后的展廳融入了聲、光、電以及影像交互等科技元素——高透明低反光的玻璃及結合仿巖畫技術,讓“兵馬粼粼”破壁而出;聲光電結合展示虛擬現實……讓游客體驗沉浸式互動,近距離觸摸歷史,現場感受楚文化的神秘和“千乘之國”的威儀。[5]但知名度不高,人流量低仍是其急需解決的問題。近年來荊州市也在大力發展旅游業,創新譬如“民宿+文化”“文化IP+特色民宿”的旅游方式,對于當地的旅游文化資源都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但經過實地調查可以發現,熊家冢楚文化旅游發展較為緩慢,由于景區內部規劃及所處地域的問題,荊州其他景區的關注度更高、文化發展較快,且具有其文化發展特色,因此對熊家冢楚文化旅游的熱情較低。與此同時,熊家冢楚文化旅游與民宿旅游模式融合度低,兩種旅游模式交互能力不足,導致旅游產品的開發不足,對于該景區的旅游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阻礙作用。現階段,文化旅游處于發展熱潮階段,且多種形式的文化旅游對單一的楚文化旅游的客流量造成了嚴重沖擊。對旅游人群的旅游傾向進行調研可知,人們的旅游路線由短途到長途,不再滿足家門口的短距離、啟蒙式旅游,而是向中長途涉足,旅游方式由觀光型為主發展到度假旅游、探險旅游、科學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態旅游、體育旅游等等多種各色各形的旅游[6]。
二、熊家冢楚文化旅游發展困境
(一)旅游客源市場狹小,地區聯動性低
熊家冢楚墓文化客源市場按地域劃分主要由國內游客組成,且客源人群主要是研學的學生,也有部分愛好歷史、考古的游客。熊家冢楚墓文化在體驗度、觀賞度以及趣味性上與荊州博物館、華強方特相比具有較大差距,整體較為單一,對于喜歡多樣性的旅游群體吸引力較低。在旅游地的選擇上,人們更加希望通過較少的車程游覽更多的景點或者得到更多的享受和樂趣,而熊家冢遺址區東南距楚故都紀南城遺址約26公里,距荊州古城約34公里,相對位置較偏僻,與荊州其他景點的聯動性差,雖然交通方面通暢便捷,但路程較長,時間上所耗車程較多,周邊相應的配套設施亦不齊全。對于游客的耐心和旅游期待值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消耗,不利于提高熊家冢楚墓文化的吸引力,造成游客量較低,旅游市場較狹窄。
(二)開發不全面,價值利用率低
根據考古資料可知,熊家冢楚墓遺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其具有較多的表現方式。發展熊家冢楚墓文化旅游可直接體現熊家冢車馬坑、玉器、墓主人等的歷史文化價值,但開發和保護具有不可避免的矛盾,目前主冢和陪葬冢按相關規定以及技術限制還未進行發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對游客的吸引力以及“只見其形不見其實”的封土堆所帶來的直觀性下降的問題,導致熊家冢的旅游開發僅僅是對其表層價值進行了合理利用,其內涵需要進行更為深層次的研究與挖掘,將其中所蘊含的楚文化的歷史文化價值轉化為旅游產品。在旅游環境的選擇方面,人們更加喜歡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齊全的旅游地,而熊家冢遺址區基礎設施相對不完善,對游客的體驗感影響較大。
(三)旅游產品缺乏,形式單一
由于熊家冢楚墓文化價值利用率低,造成其對文創產品的開發不足。目前,依舊停留在傳統的博物館展示、旅游景區游覽等方式,大部分的旅游產品以靜態的形式體現,且缺乏統一的開發理念與處理方式[7]。通過調查可知,熊家冢楚墓文化旅游在宣傳上仍存在不足,當前楚文化研究是荊州文化旅游發展特色,如何在眾多楚文化景區中脫穎而出是熊家冢發展的關鍵,當前景區對楚文化推廣仍是以參觀為主,無法凸顯自身特色,游客也缺乏互動性、體驗型。在2021年重新開放的車馬陣別出心裁融合現代科技技術,開啟了沉浸式體驗,解決了單一的以參觀為主的模式,但旅游產品的開發依舊任重而道遠,當地旅游產品的開發大多大同小異,不具備創新特點,給游客造成了一定的審美疲勞。
三、熊家冢楚墓文化旅游發展路徑
(一)培養核心認知群體
荊州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提升了當地住宿、客運、餐飲之間的交流與發展,能夠較好地促進熊家冢楚文化旅游的發展。加之荊州有地區歷史遺跡眾多,擁有眾多的旅游資源,聯合當地各鄉鎮的旅游資源,加大對當地的旅游資源的整合,實現旅游資源的合理規劃,提高旅游資源利用率,能夠充分挖掘熊家冢墓地的楚文化內涵與優勢。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可將熊家冢楚文化與鄉村旅游進行有機統一,采用現下流行的農家樂、民宿作為拉手,設定適用于熊家冢楚文化旅游模式的農家樂與鄉村民宿,開發新型旅游產品,使目前的旅游方式由傳統的觀光式旅游逐步轉向沉浸式旅游,增加客流量。
在整合當地旅游資源的同時,應加強對熊家冢楚墓文化的宣傳力度,改變人們對熊家冢的刻板印象,加強人們對熊家冢的認識和了解。進一步大力宣傳熊家冢車馬坑特色以及熊家冢楚墓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并進一步加強當地人對熊家冢的了解,讓當地人成為行走的“宣傳單”。其次,熊家冢景區應當與當地廣播、電視臺進行合作,通過媒體大力宣傳熊家冢特色旅游資源,營造熊家冢楚墓的神秘性,吸引游客的興趣的同時讓游客對熊家冢有更加深入的印象和了解。互聯網在當代社會迅速發展,旅游也可以不限于戶外活動的旅游,網上旅游或許也會成為一種新潮,目前國內很多博物館官網都有數字博物館的項目,如敦煌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等,人們在網站上便可看到熱門景點的高清、全方位的圖像。
截至目前,熊家冢景區沒有一個可以集售票、科普、宣傳于一體的官方網站,其可以在創建網站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建立線上景點參觀,將熊家冢內部所有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利用VR實景還原,再結合虛擬技術進行虛擬角色設計,游客通過自己選定的虛擬角色進行引導式參觀,在這種線上旅游中游客不僅可以享受全景參觀,還可進行網上購物,所購紀念品都會由景點包郵寄出,由此不僅可以讓游客得到細致全面的了解,還可以給游客不一樣的旅游體驗。熊家冢楚墓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著僅次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通過申報文化遺產項目來提高知名度,打響宣傳口號。只有將熊家冢楚墓文化、熊家冢車馬坑文化的價值特點在人群中普及,熊家冢楚墓文化旅游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因此需要開展大量的宣傳工作,培養荊州熊家冢楚墓文化旅游核心人群。
(二)塑造精美旅游形象
旅游形象是景點的明信片,熊家冢景區處于荊州郊區地帶,周邊地區的開發利用率較低,與景點有關的關聯性產業開發較少,因此加強周邊環境的治理,改善游客吃、穿、行、購的便利性。景區內部要注重生態環境的管理與維護、公共區域的建設與清潔、指示標識的設計與安放,可采用現代高科技技術,引進智能交互機器人,支持多國語言,通過語音交流或操作屏幕的方式,在其帶領下參觀。觀光車可融合“天子駕六”的理念,采用“駕六、駕五、駕四、駕三、駕一”不同規模,將觀光車改造成馬車形式,通過導游對古代御馬數量所彰顯等級的介紹,激起游客對觀光車的興趣,通過游客對所乘坐觀光車的地位、身份的選擇來拉動對觀光車的經濟營銷。加之荊州冬冷夏熱的氣候,熊家冢景區內可在夏季免費提供印有熊家冢車馬坑圖案的扇子以及熊家冢自行推出的冰涼貼;冬季可免費提供熊家冢定制暖手蛋。在專門設置的餐飲售賣區域引進具有荊楚特色的小吃;引進知名度高的飲品店,提供特色聯名款的茶飲、奶茶、咖啡等;傳統零售店的設置以滿足游客的正常需求。同時提供特定的休息區(餐食區),內配空調、餐具、針對不同人數的餐桌座椅、兒童活動區、洗手間、熊家冢影視宣傳片。
同時在對當地旅游資源具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使用適當的管理技術與方法對游客進行合理的引導與劃分,在保證游客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旅游路線的體驗感。構建旅游路線規劃數據庫[8],將旅游者的路線信息通過時局的形式采集匯總,充分分析游客的旅游偏好和消費傾向,為游客提供適合且舒心的旅游路線,發展更具有吸引力的熊家冢楚文化旅游產品,對游客進行有針對性的旅游路線定制。在旅游路線的設計中,需要具有多樣性,避免單一旅游路線的出現,根據不同旅游資源的特點進行整合發展,著眼于“熊家冢楚文化”這一核心,在一條旅游線路上融合多種旅游模式,實現優勢互補。
(三)開發特色旅游產品
旅游紀念品不僅僅是單純的地方商品,它還包涵了旅游地的精神文化特色和當地的風土民情、積淀了游客地對旅游地的萬般情感。在產品開發中要緊貼熊家冢特色文化,以車馬坑為原型進行產品設計,可以推出有關車馬陣及出土文物的模型,諸如天子駕六模型、陶塤模型,加之以色彩修飾,既可以作為日常生活中的裝飾品,也可以用作兒童日常的玩具;車馬陣可做成手辦式的展示品,也可作為樂高式的拼搭積木。熊家冢的陪葬坑中出土了眾多的玉器,可與現下流行的彩妝相結合,打造立體雕花口紅、特色眼影盤、特色化妝刷等;結合玉飾原型,推出特色耳飾、項鏈、手鏈以及發飾。此外還可以結合車馬陣及玉器圖形推出各種生活小用品,如小風扇、掛鉤、車內掛飾、車門防撞條、驅蚊手環等。將熊家冢特色建筑及出土的特色文物利用3D立體印花技術,將特色建筑以及出土文物的圖案與明信片、書簽、包書紙相結合。其次,融合多種楚文化特色。楚繡是楚文化的一種載體,是楚文化的生動見證,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財富,是荊州歷史悠久的傳統美術手工技藝。將楚繡與熊家冢出土玉器的圖案結合進行設計,應用于絲巾、披肩、手工玩偶、桌墊、杯墊、地墊等織繡類工藝品之中。
與當地民宿合作,可大量融合玉器的圖片展覽、玉器浮選環節體驗、仿制玉飾及服飾的穿戴,極具荊楚風味的飲食,使游客可以在多種感知和氛圍烘托中完成楚文化體驗之旅。同時內部環境可結合當時楚國的民俗民風以及待客禮儀進行設計,使用復古的裝修將游客帶入到沉浸式的鄉村旅游中,使用各種仿真工藝品體現熊家冢特色,使游客在入住過程中,充分體驗熊家冢的文化內涵。
四、結語
荊州旅游業正在如火如荼地發展,熊家冢墓地作為荊州楚文化的代表之一,是荊州楚文化資源探索的寶庫,顯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對熊家冢文化旅游的路徑研究,結合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希望將熊家冢打造成為一個集文化、體驗、商業于一體的多樣性、多元化景點。針對熊家冢旅游現狀,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但研究僅僅從幾個方面對熊家冢文化旅游的發展進行研究,相對不足,后續研究可著重研究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提高熊家冢的旅游價值。
參考文獻:
[1]彭軍,王家政,王莉,金陵,王明欽,楊開勇,丁家元,趙曉斌.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發掘簡報[J].文物,2009,(04):4-25+1.
[2]賈漢清,丁家元,李志芳,劉建業,王家鵬,王家益,賀威,金先國,彭軍,金陵.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發掘簡報[J].文物,2011,(02):4-19+1.
[3]中國青年報.2021年前三季度國內旅游收入大
2.3萬億元[EB/OL].(2121-11-03)[2021-11-20].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715405474027793047&wfr=spider&for=pc.
[4]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國慶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場情況[EB/OL].(2021-10-07)[2021-10-10].https://mct.gov.cn/whzx/whyw/202110/t20211007_928156.htm.
[5]向蓉.提檔升級楚王車馬陣景區展廳對外開放[EB/OL].(2021-08-19)[2021-10-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475448339592745&wfr=spider&for=pc.
[6]劉文彬.論我國國內旅游消費的現狀與趨勢[J].湖南社會科學,2007,(02):118-120.
[7][8]周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陜西酒文化鄉村旅游發展路徑研究[J].釀酒科技,2021,(04):96-99+105.
作者簡介:
孫熺,女,湖北恩施人,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歷史系2019級本科生,專業方向:歷史學
譚早榮,女,重慶萬州人,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歷史系2019級本科生,專業方向:歷史學。
周欣然,女,湖北襄陽人,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歷史系2019級本科生,專業方向: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