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蕓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融合策略
一、帶領學生觀察生活,真正理解勞動內涵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很難依據自己現有的認知來全面理解勞動,無形中也影響了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鑒于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需積極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周圍環境和身邊事物,從而能夠在此過程中捕捉和消化各種勞動信息,使其能夠給真正地理解勞動。例如,教師在講解“可親可敬的家鄉人”相關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戶外調研互動,使得學生能夠走進社會,觀察生活,比如觀察街道環衛工人的勞動過程;了解建筑工人建造樓房的過程;觀察商場銷售人員的賣貨經過等等,從而能夠真正地把握勞動的內涵,了解到人們都有屬于自己的崗位,但是所處的勞動狀態卻有所不同,但是都是為了自身的目標而奮斗,他們能夠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推進社會發展進程。這樣,能夠深化學生對勞動的認知,并激發他們的勞動意識。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有效滲透勞動教育
教師需充分意識到陳舊且單一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得課堂氛圍變得沉悶和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最終無法實現勞動教育的自然融入。鑒于此,教師需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來指導課程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引進信息技術來創新教學模式,將晦澀、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和形象,進而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內需與動力,成功培育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例如,教師在講解“低碳生活每一天”相關知識時,需引導學生了解全球變暖的宏觀表現和根本原因,并使其了解到人類的那些行為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和傷害,以此來激發他們的環保意識和危機意識,并在環保理念的驅動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為此使得學生能夠切實了解本節課的主題和內涵,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與之相關的紀錄片《改變世界的六度》《北極的眼淚》等等,并設置以下探究性問題“同學們回顧和反思我們生活中的哪些行為會加速全球變暖?我們應如何落實低碳生活呢?”使得學生在思考和探究中獲得勞動教育,并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言行和舉止,最終實現教學合一。
三、著重講解知識概念,激發學生勞動意識
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之前,應立足于教材文本,向學生詳細講解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概念定義,旨在為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樣,也能夠為后續發展品質、勞動實踐創設有利條件。例如,教師在講解“挑戰第一次”相關知識時,教師需先深入研究課本內容,使得學生能夠走出舒適區,勇敢挑戰自我。之后,教師需嘗試將勞動教育元素融入課堂講解中,即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自身的勞動經歷,第一次做飯、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外出上學等等,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來與學生產生共鳴,從而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參與挑戰的生活經歷。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的勞動和努力給予肯定和表揚,并對他們的挑戰內容進行辨析和指導,使其能夠在挑戰中獲取挑戰樂趣和勞動體驗,與此同時,還能夠有效激發他們的勞動意識。
四、組織勞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勞動能力
為深化道德與品質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深度,教師需在完成基礎知識講解之余,組織勞動實踐活動,旨在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勞動環境,增強他們的活動參與度和體驗感。其中可以是以班為單位開展班級大掃除、美化班級等活動,或者也可以是以學校為單位進行校園公益除草、社區志愿等活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嘗試在課堂上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比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或是商場角色扮演等活動,旨在著重凸顯勞動教育成效,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及時與家長取得溝通和聯系,使得家長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指導學生完成基礎的勞動任務,比如洗菜、拖地、曬衣服等等,最終能夠使得學生意識到勞動的真正價值,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勞動實踐當中。
五、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為將勞動教育自然融入課堂教學中需轉變教學思維、更新教學方式,比如可以通過帶領學生觀察生活,真正理解勞動內涵;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有效滲透勞動教育;著重講解知識概念,激發學生勞動意識;組織勞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勞動能力來切實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姝霈,劉智.道德與法治課對中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實施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1,22(6):6.
[2]張娜.立足兒童生活,培養勞動精神——小學勞動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無縫鏈接的實踐研究[J].未來教育家,2021(5):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