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
摘要: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以往我們的德育更多的是關注專題德育活動和思政課這門學科,其他學科的德育滲透只是蜻蜓點水,甚至直接忽略。為此,提出了全學科德育,就是要凸顯學科課程本來就有的“德育”功能,在學科課程中實現德育全覆蓋。
關鍵詞:立德樹人;學科教學;德育功能
教育是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事業。無論是培養學生,還是提高教師,只有站在“立德”的高度,教師的視野才會更寬廣,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才更大。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性
1.立德樹人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要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將“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導思想。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立德樹人寫進教育方針,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必須始終牢牢抓住的靈魂,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2.立德樹人是個體成長的發展需求
當下基礎教育“只關注分數不關注人”的現象依然比較嚴重,德體美勞的弱化,導致學生意志品質不堅定、身體素質較弱、動手能力和審美素養偏低。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目標從“雙基”“三維目標”升級為“學科核心素養”。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發展目標的價值引領。因此,教師要培養的是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五育”并舉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區域德育工作的研究歷程
早在2016年,遼寧省營口市西市區就開始了在學科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探索。當時,遼寧省教育廳印發了《遼寧省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根據文件精神,西市區教師進修學校在教文旅局的領導下,開始籌劃新一階段深化課程改革的方案。通過專家解讀、基層調研,構建了“實施自主教育”的基本框架,簡單概括就是“堅持一個主題”“實施四個領域”“用好四個平臺”。德育研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主要是以人文教育為手段,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引導學生自主育德。
之后,我們始終沒有放松思考、實踐的腳步,先后組織、參與了三場關于德育的校長論壇。通過活動,讓教師更加明確了課堂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的主陣地,而教師的教學能力更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幾場論壇的背后,是我們對立德樹人理念的深入學習,是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專項行動研究的實踐探索,更是教育工作者對新時代使命的擔當和執著。
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研究
1.學科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途徑
課程是堅守和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載體,下面以學科教學為切入點,闡述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挖掘學科思政教育點,實現思政點最大化。
對于小學教育來說,思政課無處不在,并不限于某一學科。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做到眼中、心中有學生,珍惜不可復制的每一節課堂教學和每一次實踐活動,回歸教育初心。
第一,強化思政課的育人功能。思政課的知識本位就是思政內容。作為思政教師,要通過設計資料搜集、探討交流、歌唱表演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思想認識。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家鄉新變化”時,教師可以設計講故事的活動,讓學生根據“家門前的新鮮事”展開交流。雖然家鄉變化很快,但是有些傳統卻沒有改變,再讓學生分享家鄉的特色,這樣有利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讓愛國情感在學生心里破土拔節。
第二,要做有文化的語文教育。作為語文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要向學生傳達知識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思辨性的語文氣息。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四年級下冊“習作:我的奇思妙想”時,教師不僅可以利用圖示發散學生的思維,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拓寬學生想象的廣度。當學生不明確自己的發明目的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科學家發明創造的小故事。融入這樣的引導,是對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價值而言的,是學生思維的提升和思政點的落實,同時也為學生建立了一個更高層次的價值觀。
第三,讓數學教學承載起價值和思想的引領。數學學科的德育滲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顯性德育滲透和隱性德育滲透。顯性德育滲透,是指數學教材中每一課的情境圖,這些情境圖都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方便進行德育滲透。隱性德育滲透,其實就是數學思想方法,主要包括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而在小學數學課堂高頻率出現的主要有轉化、類比、數形結合三種數學思想方法。價值的引領、思想方法的滲透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如果教師堅持每節課都引導學生去發現、總結、運用,它就會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另外,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索,遇到困難進行質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踐行科學精神,這些都是學生在數學課中最應該養成的“德行”。
(2)潤物無聲地將“思政點”融入教學活動中。
第一,選擇有“溫度”的思政教育素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設計的思政點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要能觸動學生、打動學生、感動學生。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創設如下情境: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佩戴口罩必不可少,淘氣想自己動手為班級制作一個口罩回收桶。你們能幫他算一算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積的紙板嗎?短短幾句話,讓學生明確了疫情防控人人有責,作為小學生,也應該力所能及地做出貢獻。總之,“思政點”的設計絕不能生搬硬套,要善用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
第二,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要把學科思政教育講得有“溫度”,讓學生在淺顯的知識學習中得到深刻的思政教育,教師需要一個媒介——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思政教育美化、活化、趣味化,讓思政滲透點層層融入教學環節。例如,在教學教材二年級下冊《詠柳》這首古詩時,在教學“妝”和“絲”這兩個字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甲骨文,讓學生看圖猜字。這樣的教學設計在提升學生思維的同時,又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一筆一畫都蘊含著我們祖先的智慧。接著,教師演示“絲”的演變過程,讓生字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并理解漢字的文化,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樣能逐步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新時代的追夢征程緊密相連。思政教育,不僅是思想教育,更是行動指南。
2.教師——立德樹人的基本保障
要實現教育理念的轉變和課程改革的落實,關鍵要素是教師。作為教學任務的承擔者、執行者和實施者——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作為新時代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教材知識的教書匠,更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3.現代信息技術——立德樹人的助燃劑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化靜態為動態,以其獨特的形、聲、景扣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跨時空地進入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學習氛圍。多媒體電教手段能將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融為一體,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另外,網絡平臺上豐富的教育資源,可以將學科“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
總之,只有充分挖掘學科教學中的“思政點”,將其與學科活動相融合,思政教育才會更具感染力。回看一節節學科思政課,因為有了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學習,我們為教學找到了落腳點;因為有了對學習過程的理解,我們為教學找到了結構支撐;因為有了信息技術與數字資源的融合,我們為教學找到了創新方法。起步雖然稚嫩粗糙,但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腳步不會止歇。
參考文獻:
[1]思齊.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教育文匯,2014(5).
[2]沈忠杰.探索“縣中”立德樹人落實機制[J].人民教育,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