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穎

【摘 要】紅色歌曲在歷史的長河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夠表達當時人民的內心愿望,也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力量。在音樂課堂中引入紅色歌曲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升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本文基于筆者的教學經驗和心得,闡述了紅色文化的傳承對于學生成長帶來的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
【關鍵詞】紅色歌曲 小學音樂 傳承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了重視,以學生為本、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成了現在教育教學的主流。課標提出小學音樂學科的教育教學應積極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牢牢地抓住民族音樂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紅色歌曲,通過其強烈的感染力和豐富的思想內涵,陶冶學生的情操,傳承紅色文化。
一、紅色歌曲的概述
紅色歌曲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廣義上的紅色歌曲是指在全世界各地的共產主義運動中誕生,具備了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的歌曲。狹義上的紅色歌曲通常指革命時期,能夠反映當時社會史實的、蘊含豐富革命精神的歌曲。紅色歌曲大多表達了中國廣大勞苦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對革命英雄的歌頌、對祖國的熱愛與崇敬等。現如今,凡是承載歷史文化內涵、飽含愛國熱情、體現民族力量、發揚時代精神的歌曲都可以被冠以紅色歌曲的稱號。
二、紅色歌曲的教學在音樂課堂中的現狀
(一)教師對紅色歌曲背景忽視
通過長期的一線教學,筆者發現在音樂課堂中很多年輕教師不了解歷史事件,導致對教材中紅色歌曲的把控欠缺,無法捕捉到歌曲所反映的歷史社會現象與精神內涵。所以,大部分教師把重心過多地放在了樂理知識的傳授和演唱技巧的難點突破方面,常常忽略了歌曲本身傳遞的生活態度和精神力量方面的信息。例如,在教唱歌曲《紅星歌》時,教師通常都會分析進行曲風格、小附點節奏帶來的堅定感、重音記號等,但鮮有教師講述這首歌曲選自的電影《閃閃的紅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描寫的是什么事件,這首鏗鏘有力的《紅星歌》又體現了當時人民怎樣的心情。“紅軍是咱工農的心”該如何理解?又為何要重復唱兩次?紅軍到底為老百姓付出了多少,才會成為工農的心?對歷史沒有一定的了解,哪怕教師再詳細地去分析曲式曲調,學生都很難與歌曲產生共鳴。
(二)學生對紅色歌曲認識不足
革命時期距離現在很久了。過去人們只要能夠吃飽喝足、生活安穩就是幸福,而現在這種需求已經能滿足了,學生當然不能理解兩萬五千里長征中的紅軍精神,也無法想象戰爭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和理想追求的向往。再加上學生對于紅色歌曲的接觸不多,學生的長輩中也很少有人經歷過那段革命歲月,導致家庭教育缺失,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信息只能通過學校獲取。但紅色歌曲在學生所需學習的內容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教師很難通過有限的課堂時間把一件歷史事件講清楚,因此學生對紅色歌曲認識不足。
隨著當今社會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時尚充斥著學生的生活,面對媒體傳播的各類信息,小學生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再加上一些不良的流行歌曲,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個人享樂主義滋長、社會責任感淡化等多種問題漸漸浮現。
三、音樂教學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性
紅色歌曲是革命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音樂課堂中紅色文化傳承的核心教育資源。音樂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發現紅色歌曲背景中學生能產生共鳴的情感線,充分挖掘紅色歌曲的內在含義,引導學生在完整演唱、聆聽歌曲的同時,提高精神境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縱觀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每個年級都編排學唱、欣賞了多首紅色歌曲。從低年級的《國旗國旗真美麗》《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共產兒童團歌》《我是小鼓手》《親親紅領巾》,到中年級的《爺爺為我打月餅》《兒童團放哨歌》《映山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紅星歌》《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再到高年級的《五指山歌》《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軍民團結一家親》,紅色歌曲在小學音樂教材中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反映出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性。
筆者根據年級增長將教材中紅色歌曲的編排劃分成以下三個階段:初步感受國旗美,培養自豪少先隊;小小英雄兒童團,革命艱辛記心間;改革開放新時代,銘記歷史展未來。
(一)培養學生愛國意識
剛加入少先隊的低年級學生對少年先鋒隊和祖國僅存有“名字”的概念,不明白自己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應履行怎樣的職責。活潑短小、富有朝氣的紅色歌曲,能夠培養學生的光榮感和使命感。在教唱歌曲《共產兒童團歌》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電影《紅孩子》中的片段——電影中直擊人心的歌曲和一個個少年兒童團與匪徒做斗爭的畫面,在幼小的少先隊員們心里種下革命的種子。歌曲結尾的“滴滴答滴答滴滴答滴答”,正如不斷吹響的號角,提醒充滿熱血的少年兒童們要時刻銘記紅色革命的初心,不斷提升自己,將革命傳統精神發揚光大,同時也激勵少年兒童勇于實踐、履行職責。
歌曲《我是小鼓手》歌頌的則是少先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少先鼓號隊,神奇的小鼓手們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通過演唱輕快昂揚的歌曲引起學生對入隊和隊活動的回憶。基于此,教師再帶領學生觀看校鼓號隊訓練、升旗儀式時校鼓號隊的演奏,在全面了解少先隊的組成、感受隊員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的同時,讓學生明白只有團結才能形成更加強大的力量,以此來傳遞紅歌的正能量,激勵學生進步和成長,從而展現新時代少先隊員的風貌。
(二)激發學生付諸行動
中年級的學生對歷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但其自控力不足。通過學習革命戰爭年代的歌曲,學生了解到戰爭時期的共產兒童團員們以自身年齡小、身材小的優勢躲避敵寇的搜查,為艱辛的革命事業貢獻了力量,從而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和揚長避短的機敏品質。而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反映的是兩萬五千里長征時紅軍老爺爺對我軍后方托兒所里的革命小同志滿滿關愛的故事。這首歌曲的學習能激發在幸福關愛里“泡大”、較少接受革命精神影響的學生對革命先輩的敬愛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立志努力學習,長大后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國家。
四年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教學尤為重要,它是抗日革命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大肆侵華,不愿做亡國奴的田漢投身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救亡運動中,他懷揣著滿腔的熱血,用一支筆桿寫出了母親的呻吟、戰士的呼喊、民族的期盼。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如今生活的和平年代來之不易,體會雄壯激昂的旋律帶來的強烈愛國情懷,明白自己肩膀上同樣也背負著維護祖國尊嚴、保衛祖國領土的神圣使命。
(三)展望未來,成為能承擔責任的人
邁入高年級的學生經歷多年的紅色熏陶,逐步形成了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同時他們也成了小學校園中的榜樣。但他們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教師應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其成為能承擔責任、扛起大梁的有覺悟的人。與其年齡段相仿的歌曲《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是一首改革開放后由寄明創作的合唱歌曲。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引導學生用抒情的聲音演唱,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為創建更穩定、更繁榮、更和諧的美好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歌曲《軍民團結一家親》則是《紅色娘子軍》中的歌舞段落,講述中國共產黨如何指引勞動人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紅色娘子軍》本身就是一部值得觀看感悟的芭蕾舞劇,這堂課用成年化的作品讓學生體會革命道路的坎坷和不易,引導學生通過了解革命歷史故事,將在音樂中學到的堅強意志和樂觀精神轉化為自己強大內心的動力,承擔起作為一名學生、子女和少先隊員的責任。
總之,紅色歌曲在音樂教學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應引起廣大一線教師的重視。紅色歌曲作為紅色文化重要的傳播媒介,給予人無窮的精神力量,把紅色歌曲引入課堂,不僅能提高學生的人生追求、陶冶學生的情操,更能傳承紅色經典文化,給學生創設積極、溫暖的成長環境,使其成為能承擔社會責任的人。
【參考文獻】
侯慧慶.紅色文化與小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探究[J].科技視界,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