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繼榮
摘 要: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數學知識,并養成了部分良好學習習慣,因此,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于自主學習的要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習數學知識。就實際的數學教學狀況來看,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仍舊存在著許多明顯的問題?;诖?,本文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自主學習;問題與策略
引言
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學生的狀況、教學的狀況都出現了一定的變化。首先,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中高年級階段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與自我個性都有所增強。這就使得許多學生能夠產生個性化的學習興趣,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管理能力。其次,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數學學習的難度以及學習的數量都有所增加。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僅需要利用好課堂教學的時間,還要關注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
一、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的問題
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無論是在學校教育或者是家庭教育中,教師與家長對于小學生具有的自主性都普遍有著相對的忽視。在學校教育中,數學教師重視教學效率,課堂教學的模式通常是教師主動授課、提問,學生被動聽講、回答[1]。教師會對具有難度的數學知識、題目等進行細致的講解,實際上這種教學的行為陷入到過度引導中,學生在課堂中沒有獲得獨立思考的空間。同樣,在家庭教育中,許多家長也有著過度引導的問題。例如,許多家長會細致地輔導學生完成作業,學生在家庭的學習中仍舊未能夠實現獨立的學習以及獨立思考。
2、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學生逐漸表現出鮮明的自我個性,同時也擁有了許多的興趣愛好。例如,許多小學生喜愛電子游戲、動畫、漫畫等。合理的娛樂能夠放松身心,過度娛樂則會影響到學習與生活。在成長心理變化的影響下,許多學生在表現自我個性的同時,都出現了自我管理意識不足,難以適應于自主學習的管理的問題。另外,在小學中年級階段數學學習的難度增加,學生需要構建起系統性的數學知識體系,一些學生未能夠完成知識體系構建,就會出現學習的困難,這同樣會影響到數學學習積極性。
二、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的引導策略
1、強化教學研究與教育合作
首先,需要數學教師進行教學研究,轉化教育觀念與方法。小學數學教師有著的專門的數學知識學習經歷,同時也接受了專業的教育訓練,是整個數學教育結構中的核心。因此,教師的教學研究工作以及教學行為的轉變是極為重要的[2]。數學教師需要結合中高年級階段知識內容、學生心理等實際情況產生的變化,進行教學的調整與優化,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更多參與,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得學生認識到中高年級知識學習中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家長轉化家庭教育的觀念與行為。實際上,在學校的課堂學習中學生的自主性會受到環境的限制,學生會與教師、同學在課堂中產生大量的互動,包括語言互動、思維互動以及心理互動等。家庭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能夠互動的對象有限,整個環境更為適應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求。數學教師需要向學生家長進行解釋說明,要求家長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自主學習空間,減少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干涉。
2、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自主學習實踐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多數是通過合作學習模式完成的。為此,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小組,進行自主學習。首先,在小組的劃分中教師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意志,可允許學生自由地組成四人小組。為了不耽誤課堂時間,需要在課下商議并自由完成組合,合作學習階段,可迅速轉換座位組成小組。其次,教師要避免對學生小組學習行為的直接干涉,可引導小組參與學習競爭,如以競爭解答問題的方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3、引導學生進行獨立自主學習實踐
在數學課程的預習以及復習中,學生需要完成獨立的思考以及獨立的知識應用實踐,因此這些階段能夠適應于自主學習實踐的要求。首先,在預習階段教師可以制作出簡短的預習微課,要求學生在觀看微課后或者根據微課的引導順序,完成課本的自主閱讀,對課本中新的知識點進行思考,同時還要完成預習的作業[3]。其次,復習的階段與學生的作業練習通常是重合的。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知識整合,形成整合習慣與整合的能力。例如,可以應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要求學生對本階段的數學知識內容進行整合,也可以聯系從前所學制作出知識體系的整體導圖。
三、結束語
為了適應于中高年級階段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的實踐。首先,需要塑造出適宜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長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環境,其次需要引導學生分別通過合作學習以及獨立學習的模式,實現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宋國仕.新課改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方法[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8):144-145.
[2]鄭超盛.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研究[J].華夏教師,2016(11):73-74.
[3]田路.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現狀的研究與思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6(0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