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華
摘要:生本理念應該成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指導理念,教師的每一個教學行為都必須要體現出生本理念,如在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而讓預習任務充滿趣味性;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有著形象的思維,進而提前進行微課的制作,將抽象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在進行課堂小結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進而在該環節對游戲展開合理利用。
關鍵詞:生本理念;數學教學;有效應用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他們甚至需要終身學習數學知識。小學是學生打基礎的階段,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階段。此時教師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從師本理念轉變為生本理念。然后教師要在生本理念的引導下開展教學,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民主、愉快的學習環境。受到該環境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有所提高,并主動付諸學習行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還能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進而一直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
一、布置趣味預習任務
對于學生而言,預習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此時學生的預習態度十分重要,被教師逼迫和自己主動展開的預習,預習效果截然不同。如果預習任務充滿趣味,那性格活潑的小學生就會對其產生好奇心,進而積極完成預習任務。基于此,在為學生設計預習任務時,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挖掘教學內容中的趣味因素,并將之融入到預習任務中去。
例如:在進行《位置》這一內容的教學之前,如果筆者為學生布置的預習任務是: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相信有很多學生會有著敷衍的預習態度,因為他們覺得預習任務十分無聊。因而筆者在設計預習任務時融入了學生感興趣的尋寶因素。筆者會要求學生準備一張方格紙,然后畫出自己心目中的藏寶圖,并且將關鍵路徑和藏寶地點的位置用兩個數據表示出來。此時學生會躍躍欲試,他們為了畫出完美的藏寶圖,會積極地翻閱課本,探索其中確定位置的方法。如此一來,學生會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有著初步了解,他們在課堂上也能跟上筆者的講課節奏,進而有所收獲。
二、提前進行微課制作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特征,這是學生難以輕松理解的關鍵原因之一。此時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想辦法將數學知識化抽象為形象,使其符合學生的形象認知規律。集形聲色于一體的信息技術就可以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在教學之前詢問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有哪些,然后進行微課的制作。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展示微課。
例如:在進行《圖形的運動(三)》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在預習環節,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了接觸,筆者也詢問了學生在接觸中存在的困惑,并且進行了總結,具體如下所示:1、對同一物體進行了旋轉,為什么我旋轉后的圖像和其他學生旋轉后的圖形不一樣呢?2、學習旋轉知識有什么用呢?針對學生的困惑,筆者制作了兩個微課。第一個微課涉及到了旋轉點這一知識,筆者對一個三角形進行了三次旋轉,所選擇的旋轉點不同,最終呈現給學生的圖像也不同。第二個微課涉及到了生活中的各種旋轉現象,讓學生明白旋轉知識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在課堂教學時,筆者會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當涉及到了學生的困惑時,筆者先是給學生留出時間,鼓勵他們再次進行思考。然后再為學生呈現微課,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困惑,學好關于旋轉方面的知識。
三、利用游戲總結知識
學生的記憶力并不是很好,因而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小結環節,為學生進行所學知識的總結。但課堂小結環節臨近下課,學生此時的注意力很有可能已經轉移或者分散,因而對教師的總結毫無印象。基于此種情況,教師需要在課堂小結環節引入游戲,讓學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課堂上。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筆者會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此過程中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進行掌握。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學生獲取的知識是零碎的。當到了課堂小結環節,如果學生沒有認真傾聽筆者對該節課知識的歸納和總結,那他們很快就會忘記在該節課上學到的知識。因而在課堂小結環節,筆者引入了游戲。筆者會提前準備一個抽簽箱,其中的簽條上寫著各位學生的名字。在進行知識的歸納和總結時,筆者會隨機進行抽簽,抽到哪一名學生的名字,該學生就需要回答筆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如“老師剛才總結了哪一個知識點?”、“老師還沒有總結到的知識點有哪些呢?”答對問題的學生會有獎勵。為了獎勵,學生會認真參與到課堂小結環節。
總而言之,生本理念是新課改所倡導的理念,小學數學教師要想讓自己的教學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就必須要在教學中體現生本理念。在應用每一個教學策略之前,教師都需要將自己代入到學生的角色中進行預設,進而保證所應用的教學策略能受到學生的歡迎。這樣一來,教學策略就能發揮作用,幫助教師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促使學生有著更高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姝.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讀寫算,2020(36):123-124.
[2]柏玲玲.生本理念下小學數學互動教學的探討[J].智力,2020(3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