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
【摘要】針對當前小學古詩詞教學現狀,結合學校詩歌特色文化,根據“雙減”政策開展詩歌朗讀方式、技能及意義等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朗誦指導;方式技能
古詩詞具有音韻美和意境美,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需要通過語文課這一載體對其予以傳承和發展。那么,首先要求教師在古詩詞的朗讀教學上進行有效的指導,從“讀”出發,把“讀”貫穿于語文教學過程,以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體會古詩詞的情感美,讓學生深深愛上古詩詞,從而取得小學語文古詩詞的良好教學效果,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
一、當前小學語文詩歌朗讀教學現狀
詩歌是一門藝術,詩歌的誦讀者就是藝術的傳遞者。詩歌教學離不開師生的朗讀過程。但傳統的語文詩歌朗讀的方式比較單一、乏味,課堂過于枯燥,教師忽視了學生對詩歌的朗讀教學,認為朗讀可有可無,不愿意花很多時間在朗讀方面。或不善于借助多媒體,或急于求成,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朗讀,一味“逼”學生朗讀,甚至不求甚解的死記硬背,無限度地消耗學生的時間,以致學生對詩詞學習的興趣消失殆盡,讓本對詩詞理解能力有限、缺乏詩歌常識的學生對詩歌的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望詩卻步。長此以往,難以讓學生再感受到詩詞的魅力了。
二、“雙減”政策下開展詩歌朗讀教學研討的意義
教育部門出臺的“雙減”政策是指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實施“雙減”政策就是為了有效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全方面發展,提高教育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中,在“減壓作業總量和時長的條款”中,規定了“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其次,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和亂象的條款中,規定了不得在節假日、周末和暑期給學生進行學科類培訓”。這一政策的提出,讓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呈現出全新的局面,為開展詩歌朗讀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時空優勢。部編版小學語文新教材所選的詩歌文質兼美,有著豐富內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適合小學生朗讀。《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三至六年級的教師利用日常教學的課余時間,在學生高效完成學科作業后,再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關于朗讀古詩詞等活動,讓學生掀起朗誦詩歌的熱潮,徜徉在一個絢麗奪目的泱泱詩國之中,讓學生沉浸于詩歌的國度里。
三、圍繞校園特色文化開展詩歌朗讀教學
1.學校特色文化——詩歌
我校在詩歌文化的傳承上成為了先行者,被評為“廣東省詩歌教育示范學校”“湛江市特色文化校園”。從入選參賽人數逐年遞增的情況看,2012年5人、2014年14人、2015年35人、2016年54人、2017年98人,詩歌文化激發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詩歌學習及詩歌創作,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不斷在提高。這是我校多年來傾力打造古詩詞特色校園文化,打造“詩香”校園的豐碩成果。因此,圍繞校園特色文化開展詩歌朗誦教學探討,積極引導學生讀詩、賞詩,有力促進和傳承校園詩歌特色文化,以期在校內形成濃厚的詩歌教學氛圍。
2.做足詩歌朗誦教學前奏的功夫
(1)培養學生朗讀古詩詞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要學生有了朗讀的興趣,就會產生誦讀的欲望,才能從內心深處對經典詩歌產生朗讀的動力。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誦讀經典,快樂地吸收知識營養。在課堂上,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善于聆聽,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表揚。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自覺樹立信心,感受成功喜悅,朗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2)養成閱讀與積累的習慣。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不經過長時間的閱讀積累及經常性誦讀古詩詞,人在表達交流時就顯得沒有修養和趣味。只有大量反復朗讀古詩文,才能厚積薄發。因此,很有必要開展詩歌的各種朗讀活動。同時,教師要不斷開發出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實際需求的朗讀方式和技能,著力培養學生熱愛古詩詞、誦讀古詩詞等能力。那么,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可以自我發揮,自我拓展想象空間,自我展開想象的翅膀,自我增強理解古詩的能力。
四、探討詩歌朗讀方式和技能
1.以范讀為引領
范讀可以指教師示范性的朗讀,或名師名家的錄音朗讀或視頻朗讀。精彩的范讀在學生心里往往瞬間會產生一種崇拜感。這種“崇拜感”是模仿朗讀的前提,也是樂意接受朗讀指導的前提。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在范讀時可以同步配樂朗讀或配上適當的動作等視頻朗讀,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動”起來。這樣就會上心,入情入境,學生也就會快速地把詩詞內容誦讀得滾瓜爛熟。在利用多媒體播放名家名師的錄音或視頻朗讀時,學生會主動留心名家的語音、停頓、語速、語調、情感,包括范讀者的精、氣、神,學生的模仿常常惟妙惟肖,充分感受古詩詞朗讀的韻味。
2.借助多媒體營造學習詩歌的情景
古人寫詩,往往因為情動于中,詩興勃發,才引出淺吟低唱的美文。學生在學習古詩時需要反復吟誦,而吟誦先要培養語感,語感的養成往往要借助多媒體的音頻、視頻來創設學習詩歌的情景,營造朗讀詩歌的氛圍。在那些有聲、有形、有色的朗讀中帶給學生多重感官的享受,如,聽覺上字正腔圓、標準化;視頻上聲情并茂、饕餮盛宴,使人身臨其境。經過反復的朗讀,學生從中悟出了詩歌“四聲”的變化,令學生沉浸在詩歌的情景中,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時下,教育資源豐富,單就詩歌來說,最常見又最直觀的就是聽錄音朗讀和觀看視頻朗讀。尤其是配樂朗讀更能引人入勝,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執教王維的《山居秋暝》時,教師調動了學生一定的詩詞知識儲備后,借助多媒體展示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并播放這首詩的配樂朗讀,使學生劃分這首詩的誦讀節奏,再給予學生反復誦讀古詩的時間,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古詩詞帶來的韻律之美。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大意,讓學生感受到了詩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歌風格。可見,多媒體的朗讀設置無疑為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等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效果
3.詩歌教學先“守正”再“創新”
古詩詞是一種語句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能夠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抒發思想感情。其基本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詩歌的形式寫文本和用適用的元素來朗誦詩歌,并理解詩歌的意義。所謂“元素”是指古詩詞的押韻、平仄、節奏、語調等。古詩詞大多數本有音律,可吟可唱,而現代的詩歌教學最基本的就是朗讀,準確誦讀。這是詩歌中毋容置疑的“正”,正當且正確的,課堂上要堅持設置詩歌朗讀這一環節。同時需要教師指導,讓學生明確詩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達要通過情感語氣來實現,要指導學生劃分詩歌節奏、語速,明確輕重音、語調、音量等。在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后,學生已基本理解詩歌的內容,接著再開展詩歌創新教學實踐,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把握詩歌的主旨。
五、結合“雙減”政策設置朗讀時間及詩歌內容
“雙減”政策落實后,學生“減負”了,課余課外活動時間增多了。這有利于開展古詩詞朗讀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熟讀古詩詞,讓中華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學生心中滋養生長,讓經典詩詞穿越時代浸潤心靈、啟迪人心。因此,要結合實際設置朗誦時間及內容,課堂上要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朗讀時間;有計劃開展晨讀、下午讀,或者利用下午自習課開展有興趣的朗讀;課后有計劃地安排有效的朗讀時間,如,放學后(中午、下午回家后)的自由朗誦,周末的10分鐘的親子伴讀。此外,教師還要有朗誦的周計劃、月計劃、全期計劃等,同時,要加強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和聯系,讓家長做好監督工作,保障朗誦目標的實現。
古詩詞在語文課中屬于一種最精致、純粹、優美的文體,能豐富人的內涵、凈化人的靈魂,代表著高品位的文學趣味。但只有讀懂詩意,才能深究其中之味,而讀懂的前提就是反復誦讀。朱熹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這樣,才通其意、解其情、悟其義,同時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那么,學生才領悟詩歌獨特的魅力,才能達到以詩怡情,以詩養情,以詩育人等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芳.合理利用朗讀教學,體現詩詞韻律之美[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5):149-150.
[2]劉靜鋒.朗聲誦讀 培根鑄魂[J].語文月刊,2022(2):14-17.
[3]阮迪.讓詩歌“讀”具匠心[J].西部素質教育,2016(9):23-24.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