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珍
摘要:音樂作為聽覺盛宴,是人們感受世界的一門藝術。音樂鑒賞課作為學生感受音樂,接受音樂熏陶的最好途徑,在中職學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了提高學生們的音樂欣賞水平,中職教師要不斷改革創新音樂鑒賞課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充分體驗音樂的藝術世界,在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推動中職學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的目標。
關鍵詞:中職學校;教學方法;發展路徑;音樂鑒賞課
引言:
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音樂就是打開心靈的鑰匙。音樂能讓欣賞者在體驗音樂其中的感情內涵的時候還能引起欣賞者的情感共鳴,使欣賞著的感情并發、外露。音樂陶冶情操的同時,還在高職院校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的教學目標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中職學校在音樂鑒賞教學方面要以塑造美好心靈、追求美感的前提,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
新課改政策要求中職學校要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為目標,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因此,中職音樂教師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基礎,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并結合現代化的手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一、激發中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中職教師在音樂鑒賞課堂中,要不斷改革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活躍程度,才能讓老師的課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中職教師在上課時,一定要注重情感的共鳴,以激情四射的課堂情緒來帶動學生的情緒,從而提高課堂活躍度。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培養。因此,老師在日常授課中要結合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和性格特征,以新穎、獨特、又符合年輕人性格特征的教學方式,來調動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比如,在進行中國民歌這個板塊的課堂教學時,老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幾個民歌演唱的視頻,讓同學們在湖光山水,風土民情的民歌視頻中感受民歌的美麗,還可以給同學們講一講民歌的由來、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沉浸在一個視頻、音樂、故事為一體的場景中,帶著情感區聆聽,會讓學生得到更多的收獲。
二、優化教學設計,提高中職學生課堂參與度
好的教學方案可以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音樂鑒賞中體會藝術的美感。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資源,優化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1]。
比如,在學到合唱藝術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們從視頻中了解不同合唱的形式,然后可以舉辦一個小型的合唱比賽,讓學生們自由結組,選擇一個合唱歌曲進行合唱排練,進行打分。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還能讓音樂鑒賞課更有趣味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視聽結合,降低教學難度
生活中的很多時候,讓人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很美的簡稱為直覺美。人們對美的認知除了有客觀的感受還有消化吸收的美。比如,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曲,就覺得非常好聽,這就是直覺美。而對于老師的授課教學,則是需要讓學生們知道這首歌為什么美,哪里美,這就是需要消化吸收的美。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讓學生們直觀感受到高山流水、小橋人家的美,從而擴大學生的認知范圍,降低教學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課堂需要,多收集一些方便同學們直觀看到的視頻,來輔助老師的教學,讓學生們在邊聽音樂邊欣賞的教學模式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比如,在學到歌劇、舞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一邊觀看優美的舞蹈情節,一邊欣賞動聽的音樂,給予學生音樂藝術最直觀的感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感受音樂所表達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2]。
四、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
對于現代音樂教育來說,創新就像是血液一樣的存在。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重視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師在音樂鑒賞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光、聲、色等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來感受音樂的魅力。所以這就需要老師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更適合課堂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
比如, 為圖片配音、看舞蹈猜歌曲、聽音樂即興伴舞等,既可以讓學生聆聽音樂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創造力。再比如,還可以讓同學進入相關的公司進行實踐,或者參與社會音樂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和實操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要是要打破中職音樂鑒賞課的傳統模式,創新更符合現代發展的教學模式,才能讓學校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中職教師要不斷優化音樂鑒賞課的教學設計,并利用身邊的資源輔助教學,順應現代音樂的發展和當下學生的性格特點,在實踐和調整中不斷優化音樂鑒賞課的教學方法,讓課堂效果更加活躍、有吸引力,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還要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幫助中職學校實現更高的育人標準,實現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的辦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玉珍. 淺談中職音樂欣賞課堂的重要性與教學創新[J]. 真情, 2020(2):1.
[2]張慧. 結合學科改革談中職音樂欣賞課效率提升的策略[J]. 黃河之聲, 20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