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
摘要: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正處于素質教育背景下,迫切需要進行改革與創新。語文教師要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從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小組合作化教學四個層面出發,分析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多元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多元化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教學目標已不再單純地提升學生的成績,而要使學生對語文養成正確、科學的學科素養,語言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積極引導下能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融為一體,而在此基礎上,學生又能將已吸收的地方語文知識與其它學科進行二次整合。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能幫助學生對語文多元知識構架形成,促進個體語文個性發展。因此應該全力推進多元化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提高教學容量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幻燈片技術,對文本知識進行整合教學,對語文課堂學習中的難點重點進行系統化教學,對知識點運用幻燈片進行集中展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效率,節約課堂教學時間,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極大提高。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用幻燈片來演示語文課堂上的知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最終完成語文課堂教學任務。例如,在教授《論語十二章》這一課時,教師通過運用幻燈片技巧,讓學生對文本詩句的解讀,以及文本要表達的情感,有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能夠集中學習,集中注意、集中理解,提高學習效率。運用幻燈技術,對《論語》中難的地方,進行系統全面的介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節省學習時間,提高教學進度。
二、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激發課堂活力
目前,教師的教學方式應多元化,不僅僅是在課堂上,也應不僅僅局限于教材,可以組織大量的閱讀活動,如角色扮演、戲劇等,讓學生設身處地去了解主人公最真實的感受。這也有利于學生對情節的理解,讓學生在每一次活動中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之外,還會有其它方面的收獲。所以,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借書”活動,圖書非借而不讀,學生將更認真、仔細地閱讀借來的書籍。而且借閱圖書也是有條件的,借書者可以通過借閱自己的圖書作為交換,或者把自己的觀后感作為“回報”,從而獲得圖書借閱權。
《駱駝祥子》朗讀課可由教師組織學生排練課文,由學生先將小說情節改編成劇本,再找出適合表演的學生,由旁白、道具、演講者等組成。可將班級分成兩組,進行戲劇競賽,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這將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責任心,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和主角的思想,也能使學生認真對待并保持一種持久的緊迫感。同時,學生在演繹過程中更能充分發揮自身潛力,提高閱讀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收獲知識與樂趣。
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實踐能力
生活化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喚起學生的認知與感受。為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改變封閉、傳統的教學方式,走出語文生活化教學之路,利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設備,通過對教材內容和生活物品進行形象的展示,還原并創造真實的生活情景,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鼓勵學生深入其中,接觸他們自己的人生經歷,激發人生體驗,產生心理共鳴,從而正確面對人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比如,在講授《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用生活中的現象作對比,讓學生結合生活經歷感受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教師向同學們介紹:“”在生活中,許多人像這個皇帝一樣虛偽、愚昧、虛榮,那么大家有什么話想對這樣的人說呢?”
生1:揭露了虛偽之后,留下的只是憎恨。
生2:兩只眼睛被蒙蔽了,只能自欺欺人。
生3:......
透過這一環節,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意義,更可以讓學生正確地面對人生。
四、運用小組合作化教學,促進能力發展
采用小組合作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自由結合進行學習。通過根據語文教材的內容進行小組活動,制定學習計劃,讓學生互相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使學生在學習中共享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而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例如,在教授《秋天的懷念》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讓學生分工學習,對每篇的重點進行整合,進而使學生在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還將其他同學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學習合作意識,走向更輝煌的未來。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初中語文的教學要求在不斷提高,教師應當轉向尊重學生個體地位,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和多樣性,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的意識,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學業發展,提供更好地幫助與支持,讓學生更好地創造明天的輝煌。
參考文獻:
[1]陳鳳梅,朱宗祥.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探究[J].學周刊,2021(17):81-82.
[2]王衛紅,姚彤.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0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