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杉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受到廣泛重視,如何利用一些具有開創性的心理學結論來開闊視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的發展規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值得深入探討。文章從影響心理學認知的一些重大研究結論入手,結合情感心理、期望心理、道德心理、需求心理、表情心理、矛盾心理、合作心理提出基本論點,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開端的延伸,最后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開端的架構。
關鍵詞: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藝術;教育效果
中圖分類號:G444;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0-0037-03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受到廣泛的重視,如何利用心理學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的發展規律值得深入探討。人的思想政治認知具有個體差異性,這種差異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基于心理學基本原理,利用一些具有開創性的心理學結論來開闊視野,進一步尋求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從影響心理學認知的一些重大研究結論入手,提出基本論點,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開端的延伸,最后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開端的架構。
一、生理心理機能的研究性結論
1.情感心理
情感和認知并不一定統一,這是基于對人左右腦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對于同一事物,受不同情感的影響,人的認知在不同環境下往往得到不同的結果。人會對外界客觀現象做出反應,在此基礎上,由于個人心理狀態的不同,人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長期的這種反應過程可能會發展為穩定的思想。因此,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客觀的,但個人受當時環境下自身情緒的影響,往往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產生不同的認知,并帶有比較強烈而短暫的個人傾向。但這種情感是暫時的,要想讓情感的暫時性滿足發展成為個人思想上的穩定的持續性認同,就需要根據人左右腦的基本生理原理進行分析判斷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2.期望心理
個人心理、思想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于對客觀世界的反應。反應的內容比較豐富,其中包括他人對我們的期待。事物按照其固有的規律產生、發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其發展變化規律,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會有意識地促進人達成“所想”,所以有時可以說“所想即所得”。這是心理學與哲學的統一。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他人對我們的期待,特別是老師、父母等與自己密切交往的人對我們的期待,對個人期望目標的達成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這源于個人心理發展早期還未成熟,可塑性較強,也由于隨著個人心理的發展,人們之間深層次的互動減少。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社會常識中“教育要趁早”的觀點。同時,基于以上的心理特性可以發現,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傳遞還需要教育者給予受教育者期待,這種期待不是平均的,而是有指向性的,教育者更應多多關注按一般常理來說不應該過多關注的逆反性較強的人,這些受教育者可能以更高的期待值反饋回來。這從理論上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聯系,為其指明了科學的發展前景。
3.道德心理
心理是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道德心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要素。了解道德心理的認知,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個人的心理結構。個人的道德心理既具有一般心理的發展特點,也有階段停滯性。人們的道德即幫助人們判斷對與錯的態度和信念,是通過實踐以及教育方式獲得的,但從生理上講,這與個人智力發展階段有關。個人道德心理也與智力一樣,呈現階段性。個人不同智力階段呈現不同道德心理,其對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有著屬于本階段的理解模式。不同智力發展階段的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往往并不是對相關概念逐漸深化,而是在本階段的橫向擴展。階段性的道德心理會影響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知,并且這種階段性道德心理有時并不會因為鼓勵、教育和練習來使其發展到更高階段。這從理論上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階段性前提下如何開展帶來新的啟示。要打破傳統的純粹加“量”思想,把注意點放在“質”與“量”的聯系之中。
4.需求心理
需求是人們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的起點。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人還有各式各樣的精神文化需求,這種需求表現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結合。人處于社會聯系中,個人的需求與集體往往密切相關。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講究團結、集體、社會責任的民族,在此大背景下,個人的需求會極大地向集體靠攏,有長期而穩定的傾向。因此,集體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導對個人的影響尤為重要。當下,在注重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立場的背景下,國家開展集體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反作用于個人心理,可以使得個人的思想行為具有跨時間和跨情景的可靠性與一致性。這也是以一個新視角看待個人與集體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以實現個人與集體的辯證統一。
5.表情心理
受內外因素的影響,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時是比較明顯的,但在現實實踐中這一現象又很難細化到某一群體、某一特殊方面。這就產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性與受教育者的差異性的矛盾。為此,尋求共性來實現個性化教育是當下的重要論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表情是個人內在情感表現形式之一,具有直接的教育心理運用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和認知是認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重要因子,教育的實際內容實效在短時間內往往難以評定,但受教育者對待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情感在短時間是可見的。表情可以直接展示受教育者當下學習狀態和情感認同程度,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調整乃至預見長期發展的前景提供依據。心理學研究表明,表情的展示具有一致性,且對于特定的負面表情具有驚人的識別度。這給教育者更為直接的理論指導與啟示。
6.矛盾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落腳點來自人們行為產生的實踐。實踐是人們在意識指導下的活動,但不是所有實踐和意識都是統一的。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不一定與其實踐活動相統一,且實踐活動可能與思想意識背道而馳。在哲學上,客觀決定主觀,人們的態度觀點會隨著社會實踐而轉變,并且有向行為統一的趨勢。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認知失調”。簡單來說,社會實踐行為會使個體采取更符合實踐內容的想法,以減輕個人的認知焦慮。這種心理廣泛存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實質上是為焦慮辯解。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特別是年輕人易受逆反心理的影響,很容易發生對教育內容的排斥。矛盾下的統一,給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7.合作心理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合作是人類一切追求的途徑和歸宿,人們對價值與成功的判斷,最后都是以合作為基礎。這是人類發展史彰顯人類“優越感”的重要途徑。據此可以理解個人在“優越感”的牽引下,為了擺脫自身相對大自然等其他事物的渺小,本著心理生理的特性,有意識地結成團體,來抵抗個人的“自卑感”。但部分人逐漸失去這種原始的交際能力,主要表現在團體合作中個人勇氣的缺失,以消極且自卑的情緒來對抗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其實也是合作中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是集體教育與個人教育的統一,合作是途徑,也是目的,合作必然給予這門學科發展的光明前途,合作中的問題也依賴思想政治教育來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其視角目的必須處于一定條件下,基于合作必然性且不受環境限制,我們可以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且必須經歷人們合作的過程,合作也可以不限于一國,但合作的內容有待進一步發掘與探討。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開端的延伸
1.心理主體身份的明確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授者長期以來都是教育工作者本身,但現實實踐表明,單一的授課主體并不能滿足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這一方面有教育工作者有自己較為固定的心理視角的原因,另一方面與教育工作者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和學生有一定差異而造成學生心理層面的排斥相關。人普遍會對與自己有著相似性的事物產生喜愛與認同感,因此發揮具有相同社會屬性群體中先進模范代表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促進教育者心理動態變更,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在合作中實現“共贏”,是一種更能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特點的教育方式。
2.心理開端結構的構建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不應當只存在于主體,還應當在開端上進行方向相對靜態而過程動態的擴展。開端的質量會影響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與效果,為此心理與思想層面要因群體而變化。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但一旦形成就往往形式固化,缺乏變化動力,影響思想活力。教育開端過程的心理與思想離不開人的因素,教育者應當對開端進行順勢順時的探索。個人的孤立狀態是相對的,集體性是絕對的。那么,在主流核心思想媒體影響下,社會主流核心價值人物的樹立顯得尤為重要。以公眾核心人物為主要榜樣,突出傳統美德背景下社會對個人優良思想品質的認同,使個人進一步融入社會群體之中,更有利于個人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同。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開端的架構
1.目的標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通過各種活動,使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達到一種理想狀態,符合當下社會發展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利用網絡大數據資源,引入權威公眾人物,使學生對其產生情感共鳴,自主自愿地認同相應的價值理念。針對不同階段的不同心理狀態,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以一種和諧的關系,持續穩定地在不同狀態下尋得共識。以鼓勵的姿勢,采取不同的階段性措施對待每一個受教育者,做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同時,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對個人的實際效用,通過心理滿足的形式來促使學生逐漸把這些價值觀與自己的道德目標聯系起來。
2.心智啟發
心理是人腦的重要機能,建立在它之上的思想是經過加工之后較為理性的意識。從個人心理入手,能夠更好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性,反過來,思想政治教育又能進一步影響個人對基本事物的感知,這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可脫離對心理學的科學性認識。人構成群體、社會與國家,個人的心理特性會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到更大層面上,因此,人的心智的培養永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人的思想演變存在各種各樣難以把控的因素,主觀思想也存在客觀的心理規律,這也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永遠都是進行時。當前,物質層面對個人思想價值判斷與選擇的影響力在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遇到新的挑戰,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回歸原點的一個新機遇。要擺脫說教的教育方式,實現個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判斷與自我選擇,但不得與社會整體規范相違背。
四、結語
國家治理現代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踐和學生的認知特征,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教育心理學的探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話題,特別是在文化多樣化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利用心理要素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值得探討。要認識到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的發展規律,以學生為主體,加強師生互動,重視實踐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孔德生,張微.心理學視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鑒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5).
[2]劉建軍.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J].教學與研究,2011(03).
[3]馬瑩.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渤海大學,2016.
[4]程媛媛, 張悅, 羅揚眉.青少年堅毅與快樂論和實現論幸福感的關系:情緒調節策略的中介作用[J].社區心理學研究,2018(02).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Ar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Psychology
Feng Shan
(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 China)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valued. How to use some pioneering psychological conclusions to broaden our horizons, grasp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la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affi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worthy of in-depth discussion. Starting with some major research conclusions affecting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combined with emotional psychology, expectation psychology, moral psychology, demand psychology, expression psychology, contradiction psychology and cooperation psych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basic arguments, analyzes the extens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begin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framework of the psychological begin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arts; education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