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就大環境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以農業、農村發展為基礎,對農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在政策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但是,我國農村教育發展依然深陷困境,還面臨著許多棘手的問題,農村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設施短缺等問題都是難以在短時間內根除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在合理范圍內控制農村教育發展的現存問題,促進城鄉教育平衡,力求通過現代化技術革新農村教育模式,為農村學生構建出個性化的學習空間與長久而穩定的育人新模式。本文闡述了農村教育的重要性,并就農村教育現狀與優化策略進行了具體說明,希望能夠為一線教育者提過更多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現代化教育;農村教育;發展策略
鄉村戰略背景下,如何實現教育公平并促進教育根植鄉土文化長足發展是一門新課題。而教育扶貧也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立足于脫貧致富之根本,旨在通過教育公平改變農村教育落后的現狀,改變農村發展落后的現狀。筆者認為,搞好農村教育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線教育者應當結合新時代鄉村特色發展具有鄉土文化的農村教育,為農業農村儲備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此外,一線教育者與管理者還應當重視農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盡可能通過先進的教育理念樹立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督促其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城市文明,并扮演好鄉村文明的傳承者與引領者角色。
一、農村教育的重要性闡述
現階段,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農村教育已經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短板,其是鄉村振興戰略下必須攻克的難題之一。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了農業與農村的現代化發展,但它離不開專業的人才支持,而發展農村教育就能夠為農村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由此可見,農村教育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線教育者必須重視建設與創新農村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構建完善體系、解決教育難題,推進農村教育的現代化與全面化發展。
(一)國家的政策給予了鼓勵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了新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人民對外界提出了更高的發展需求。而農村發展是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步,想要振興鄉村就要改革與創新,從農業上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從教育上培育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并促進其全面進步和發展。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央一號文件等分別給予了多項政策傾斜,農村教育作為思想文化傳播重要途徑必須全面發展,而教育者、管理者更是應當在潛移默化中革新教育思想,力求為農村學生打造高效、高質量的教學平臺,為其創造良好的、個性化的學習空間,讓農村教育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做好準備。
(二)時代發展提出了新需求
當前,社會環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樣化了,農業生產中應用的新科技、新技術、新工藝也在不斷增多,相應的,也需要更加高素質的勞動力支持農業發展。這時,勞動力素質就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搞好農村教育就能夠從根本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也就是說,農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線教育者應當積極發展農業教育,培育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新型農業人,以此來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農村教育也可以融合現代化技術改革與創新,在豐富內容形式的基礎上強調高效和高質量,真正改變農村教育困局,促進農業經濟水平提升。
二、農村教育的現狀與困境
(一)基礎設施不足
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為匹配現代化農村教育需求給予了政策傾斜,花費了人力、物力、財力但收效甚微,農村教育的辦學條件仍然受地域限制。直觀來看,農村教育形式較為固化和單一,學校為了打破升學率、就業率困局,往往更重視學生的成績和學習成果,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忽視學生個人素質與綜合水平的成長。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農村教育思想和觀念難以取得較大突破,這也意味著他們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被限制在統一條件下。此外,農村教師的年齡結構偏大,他們對多媒體設備的接受和使用程度有限,更使得農村教育形式限制在現實條件下得不到發展。以體育課為例,體育場地和器材就是開展體育教學的重要基礎,但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不足,相對集中的辦學方式也使得學校更要注重學生的飲食、交通安全,也就難以保障建設好體育場地和器材。總之農村教育中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基礎設施不足這一問題還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投入。
(二)教師素質偏低
由于農村經濟水平有限,也直接導致農村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條件不夠完善,而更有能力的教師也不會去農村展開教學工作,鮮有教師支教也難以真正改變農村教育的困局。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第一,農村學校缺乏資金和資源支持,自然難有優質教師帶隊教學,留校任教的往往是年紀偏大的老教師。第二,留校的老教師年紀偏大,大多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有限,而教師展開工作更是圍繞自身經驗展開教學,這已經與現代化教育相去甚遠。那么,教育改革是否能輻射到農村教育中呢?答案不言而喻,農村教育還需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才能夠帶動發展,想要更多優質教師進入農村教育體系還應當圍繞農村經濟水平發展建言獻策。
(三)教育方向模糊
隨著我國城鄉發展水平差距越來越大,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諸多矛盾。想要振興鄉村、想要促進現代化教育發展,還應當從根本上明確農村教育方向,使之與農村經濟水平相適應,而不是繼承城市教育套路停滯不前。目前,農村教育資源不平衡、校本課程開發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差、綜合素質較差,長久積累下來限制著農村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以建設校本課程為例,農村教育者和管理者普遍不重視向本課程的開發,在教育觀念方面存在本質上的認識不清與辨別不清。而學校條件落后、資金匱乏更是直接導致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應用難以落實,致使農村教育缺乏豐富度、缺乏新鮮感,也較難培育出高素質的人才。由此可見,明確教育方向對于農村教育發展來說至關重要,結合本土特色規劃教育方向也應當提上教育改革日程。
(四)職業教育滯后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對于勞動力的要求上升到了新高度,勞動力不僅僅要“多”更要“精”,才能夠真正創造生產力、創造價值與財富。鄉村振興戰略雖然面向農民和農業開展,但其也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主要火力,只有提升了農村職業教育水平才能夠從根本上為農業生產輸送大量專業對口的創新型人才。顯而易見,農民群體中存在守舊觀念,也難以接受互聯網+營銷、農產品營銷等銷售新模式,而農村職業教育校要改變的就是這樣一種狀態,農村職業教育應當針對農民素質較低、學生素質較低創新一系列教學新模式,致力于帶領農民和農村學生走入新時代,讓其跟著時代的發展系統學習農產品銷售新模式,以創造產業鏈的經濟模式帶動勞動力素質不斷進步和成長。總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滯后,鄉村振興與教育現代化背景下還應當創新職業教育模式,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跟隨時代腳步而提升。
三、鄉村振興和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農村教育發展策略
(一)完善農村教育體系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于農村風土人情創新農村教育模式至關重要。一方面,新時代需要農業農村的發展打好基礎,更需要通過農村教育奠定勞動力思想基礎。眾所周知,人才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那么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就必須按照新時代需求優化與完善。另一方面,社會經濟水平在提升,農村教育體系的革新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農村經濟水平提升。農村教育者有必要傳承時代特色、傳承鄉土文化,構建出高效、高質量的教學平臺,有必要把握農村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專業成長需求,創新教育內容和形式,真正實現“立德樹人”與“科學育人”。
義務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基石,其更是促進農村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原動力。近年來,社會各界普遍關注農村教育體系的均衡發展,也針對現存問題提出了多項意見。但是,落后地區難免會因為各式各樣的特殊情況而無法完成義務教育課程,進而對還處在成長關鍵期的農村學生造成不利影響。對此,農村教育者和管理者應當充分重視學生的發展需求,在語文、英語、數學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課教學中展現實踐活動的魅力與風采,促成德育、美育、體育對農村學生產生積極影響,樹立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樹立其鄉土文化自信,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受教育權利。此外,學校方面還必須重視學生的飲食與交通安全,盡可能保障學生的求學安全。
(二)優化農村教育設施
一直以來,農村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學校的基礎設施更是難以適應學生不斷提高的學習需求。雖然近年來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得以改善,但遠遠趕不上城市教育的平均水平,也不利于農村教育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基于此,農村學校必須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完善學校公共基礎設施上,在食宿、衛生、交通、安全等方面保證學生能夠正常生活與學習,促進農村教育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學校方面還應當向有關教育部門或社會組織、社會企業申請援助,通過外部力量來改善學校的公共基礎設施狀況,以此來維護農村教育順利展開,推動農村教育的改革和創新。
同樣以體育場地和器材為例,許多農村學校對體育課的開展情況不重視,也無法保證學生能夠在課外時間參與體育活動,久而久之農村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得不到保證,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因此,農村學校應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按照現代化教學設備標準投入建設,完善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房等較為先進的教學設施。由于這些設備較為基礎,應用面也十分廣闊,足以支持農村教師推廣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慕課資源、微課資源等十分充足,也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遠程教學達到相對良好的教育效果,進而能夠降低農村學生理解各學科知識的難度,能夠從根本上改善農村教育的落后問題。這樣一來,農村體育教師也可以組織多樣化的體育實踐和訓練活動,教授的體育動作將更加標準,學生的訓練成果也會更佳,能夠真正從根本上提升農村體育教育水平。
(三)提高農村教師職業待遇
農村教育離不開教師的建設與支持,其對農村教育發展與創新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顯而易見,農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水平,阻礙著優質教師進入農村教育體系,更限制了農村教育的向好發展。為了引進優質教師,農村學校應當大力宣傳支教文化,利用部分教師對農村教育的情懷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與綜合素質。在此基礎上,學校方面還應當增強教師待遇,圍繞獎勵機制、薪資待遇等吸引更多優質教師來到農村耕耘和建設。而對于農村職業教育來說,相關院校還可以積極尋求企業、政府的幫助,與其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關系,利用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為農村教育做更多貢獻。總之,農村學校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統一的薪酬和獎勵標準也并不能夠真正提升教師隊伍水平,只有契合學校實際情況、契合當地政策教育支持,才能夠真正優化農村教師隊伍,為農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師綜合素質偏低的問題,學校方面必須明確三點原因:第一,農村教師薪酬待遇偏低。雖然政府方面會給予一定補貼,但并不能夠改善教師的實際生活,反而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成長帶來了更多壓力。想要解決這一問題,農村學校必須完善職稱評定機制,實現晉升公平、發展公平,讓每一位農村教師都享有平等的晉升機會,讓他們能夠看到今后生活的希望。第二,農村教師的生活需求被忽視了。農村學校還必須關注教師的實際需求,解決教師的社會保障問題,盡可能為教師創造醫療、交通、住房等方面的便利,讓教師有信心開展教育改革工作。第三,農村教師的教育理念是否能夠有效實現被忽視了。學校方面應當積極配合教師展開改革工作,讓教師學習新的教育理念,讓教師拓展新的教育模式,為教師提供自由組織活動和開展活動、游戲、比賽的支持,使農村教師能夠在學校安心教學。總之,農村學校應當從環境和條件兩方面緊抓學校建設,還應當為教師的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提供優良保障,助力教師全方位、深層次地探索教育改革新方向。
(四)促進農村學生全面發展
顯而易見,農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綜合素質較差,他們沒有卓越的學習能力,更沒有形成創新思維與較為專業的實踐素質。想要保障農村勞動力素質契合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就應當結合以上幾個方向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力求通過打造新的教育內容和教學形式改善農村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農村學生形成良好的綜合素質。基于此,農村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實踐的學習意識,多結合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舉例,讓學生感悟自然與知識之間的微妙關系,提高農村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找準方向深入研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此外,農村教師還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在數學教學中鍛煉學生的一題多解能力,在語文、英語教學中多布置閱讀理解、話題寫作等綜合性較強的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讓學生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重要的是,農村教師更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踐素質,通過教學活動、課外活動、課后服務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學習過程,致力于促進學生勇于質疑、敢于實踐,促進學生全面進步與成長。
四、結語
就現階段農村教育情況來看,農村教育體系建設不夠完全、農村教育設施相對落后、教師的職業待遇有待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有待提升。此外,農村教育中還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急需解決。對于農村學校和教師來說,其應當合力構建優良的教育環境,去尋求政府、當地企業的外力支援,加大建設教育基礎設施的力度,從現實條件上保障教育活動順利開展。與此同時,學校要為教師提供改革與創新基礎,助力教師探索農村教育的新方向與新思路。而教師也要為學生構建多元的學習場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在難度升級的課程中高效學習。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促進農村教育發展,進而能夠帶動農村經濟水平一同上升。
參考文獻:
[1]周陳貴.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教育“萎縮”研究——以耒陽市六所鄉村小學和兩所教學點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9):21-22.
[2]秦玉友,張宗倩,裴珊珊.教育在促進農村發展中如何發力——2020年后教育扶貧對接教育促進鄉村振興的著力點與路徑選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4):68-75.
[3]郝文武.以城鄉教育有特色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教育振興和農村教育現代化[J].教育科學,2021,37(03):1-7.
[4]林小暖,吳曉波,黃權暉,陳學信,白寶香,梁海鈺.紅色文化助力農村教育精準脫貧攻堅的作用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拖布卡鎮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0(36):125-126.
[5]郝柯羨.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發展——評《中國鄉村振興與農村教育調查:來自“千村調查”的發現》[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09):145+181.
[6]張勇,宋建朝,劉俊來,麥康森,柴強,易露茜,楊偉軍,于秀明,張子良.推進城鄉教育公平奠定鄉村振興基礎——農村教育事業優先發展調研報告[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0(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