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社會責任是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點內容,學生需要具備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為人類謀福利的責任意識,還需要具有正確對待社會生活中問題的能力,這是學生今后進入社會并繼續深造的重要基礎。因此,生物教師需要以生物課程內容為教學基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文章以高中生物學課堂內容為基礎,探究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社會責任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GS[2021]GHB0595)。
作者簡介:王萬里(1982—),男,甘肅省定西市漳縣第一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概述及培養原則、重要性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概念
社會責任素養所體現的是一個人最基礎的理性意識和社會價值內涵。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為教學目標,不斷引導學生探索認知,形成社會價值理想。在學習生物知識時,學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學習內容,還需要將課本內容與實際相結合,參與個人生活和社會事務的研究。有效處理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教學:
1.理解與支持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并認知相應的社會責任,能夠理解生命的價值,學會敬畏生命,并明確知道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2.關注與參與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時,找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有關生物知識的交流和討論之中,把生態科學、專業知識與當前生活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正確的生態意識。
3.辨別和實踐
教師應通過教學使學生在基本掌握生物科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充分樹立辨別意識,拒絕封建迷信思想,正確科學地制訂發展規劃,并積極踴躍參加有關環保的宣傳教育活動、志愿者活動以及保護生態的活動,并結合當下實際情況,有效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4.自我評價與反省
教師要對評價和反思活動加以引導,使高中學生了解恰當的評價和反思活動的進行方式,并認識評價與反思活動的功能和重要性,深入理解生物學技能對生活行為的重大影響,認真分析其對社會的影響,從而合理評估生活行為價值,在進行活動后的反省時,能結合社會及自己本身的看法給出合理化意見,由此有效地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心。
(二)高中生物學科素養培養的基本原則
1.全體性原則
著眼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的需要,從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充分體現生物學課程的學科特點和育人價值,是生物學課程的設計宗旨,同樣更是生物學新課標教育的基本要求?,F今生物課程設計的發展趨勢為逐漸適應各個階段的學生個性化要求,高中生物課程一般包括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教學模塊。必修課模塊是生物學的核心,所選教學內容包含現代生命科學發展最快速、使用最普遍、與社會和個人日常生活關聯最緊密的研究領域,可以幫助學生從微觀和宏觀等方面了解生命的結構基礎、發展過程與變化,以及生命體系之間存在的相互聯系。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認知,并能夠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探索欲望,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生物學習,如此才能更好地達到課程培養目標。
2.時代性原則
生物學科教育要體現當今社會、國民經濟發展和生物科學技術教育方面的基本關系。植物組織離體培養、試管嬰兒、轉基因食品、人類基因組計劃等,開始并正在進入人們的生活。而生物課程也應介紹這些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們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學生所關注與感興趣的社會生活熱點問題,并按照生物課程的基本原理,組織學生研究、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生物基礎知識的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
(三)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1.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是當今教育的重點要求
人的社會素養由思想道德素養、在社會活動中的人文主義科技素養以及個人素質等多個方面構成,其中思想道德素養是一個人素質的靈魂和基礎。每一項核心素養都包含三個基本點,點與點結合成一個整體,構成了“全面發展的人”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還要注意實際應用,要讓學生學會反思自己的知識狀態和結構,反思自身的能力構成,認識自己學習方法的優缺點,培養學生的學習樂趣,使他們能學、好學。而核心素養既關注學生自身的發展,又兼顧學生與社會的關系。學生在社會中學習、成長和生活,自然要學會與社會相處,承擔社會責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每門課程的特點,多與現實聯系,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并最終理清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2.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發揮社會責任教學作用
在當今社會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長最關心孩子的學習表現,他們將孩子的學業成績作為成才的首要評判標準,給孩子全方位的生活保障,卻使得孩子缺少最基礎的生存能力,難以形成頑強的意志。而教師在讓學生掌握生物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要幫助學生培養社會責任意識,讓其充分認識到生態問題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學會處理生態問題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在人生觀、價值理念等方面指導學生建立與發揮社會責任意識,補充社會責任教學的部分。為了發展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與核心素養,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要進一步革新教學設計理念,完善教學方法,并進一步發掘教材中的有關篇章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生命、環境、生產與生活等問題,從分析事物、探討社會熱門話題等方面進行教學指導。高中生物老師把社會責任意識滲透到生物課堂教學中,能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社會責任感。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忽視學生社會責任素養培養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忽視學生社會責任素養培養的現狀
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持續進行,對不斷提升高中生物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生物教育理念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素質,是當前生物老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但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在總體上還是存在教師重視專業知識技巧的傳授而輕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情況。部分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更多關注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忽視了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育。社會責任教學應貫穿整個生物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心,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更輕松自如。高中生物教師在備課時要將基礎知識與核心素養培養有機融合,落實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培養計劃。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忽視學生社會責任素養培養的原因分析
1.迎合應試教育
很多家長與老師都希望學生分數能夠達到高考標準,有個良好的未來。目前一般是用紙筆測試,通過做題來考核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情況,重點檢測學生的知識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不少老師過于依靠題海戰略,花費了過多時間,而不重視學生社會素質的發展。
2.師資力量不足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學生教育的要求也隨之升高,但由于發展速度較快,師資力量不能及時跟上,所以教育水平上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在一些高中課堂中,由于老師專業性技能不足,對高中生物專業知識掌握不到位,而且課前準備不充分,在開展生物課堂教學時,不能夠較好地結合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
3.教學觀念落后
在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依然是比較傳統的教學觀念。談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時,一般會把它和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程聯系在一起,錯誤地認為培養學生社會責任只是思想政治教師教學的一部分,而忽視其他學科的作用。理解認識的程度不夠深入,也導致了他們在生物學科課程中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社會責任內涵的探討和介紹,也就缺乏了教育的重要成分。
三、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 創造積極教育情境,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話題討論、問題探究等類型的教育情景,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置身知識情景中進行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學習。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實踐,創設特色生物教學環境,通過研究活動,鼓勵學生從事物和現象中發現問題,注重生物教學情境的優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觀察、實驗、證據收集、假設提交和驗證等知識建構活動,并通過互動和辯論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生物學組成部分,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密切結合生物學科的社會熱點話題,運用熱點話題展開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教學導入環節,更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生物學習的熱情,并輔助學生對生物知識和社會熱點話題進行透徹詳細的分析理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在課堂討論環節,教師可以學生所學的生物學知識為依據,梳理當前的一些社會熱門話題,如食物、化學、環境、人口、能量、仿生學等,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探究和數據分析,把學生研究的焦點放在道德、公共安全等社會問題上,從而啟發學生嘗試利用生物學的專業知識處理社會問題,能就一些社會現象發表自己的觀點,并結合所學進行論證分析,有效地提升其社會責任意識。
(二)優化教學設計,培養社會責任意識
樹立正確的生物教學觀念,是開展全面的生物知識教育、開闊學生眼界的重要基礎。教師應合理使用課堂標準里的方法,重視生物課堂教育,增加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設計,在教授知識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物課教學活動中來,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在“生態的物質循環”這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優化課堂設計,讓學生養成保護環境社會責任意識。在教學引導環節,老師可以給學生觀看事先下載的水災、旱災和沙漠化等自然災害微視頻,讓學生反思和探究這些日常生活中人們遇到的生物學問題。在直面災害的視覺體驗下,學生會帶著更濃厚的社會使命感投入課堂學習中。同時,教師可以實行小組討論教學,引導各小組同學針對物質循環特性,從碳循環出發,自主建立物質循環與能源流動的模式,在討論與協作中讓各組成員深入認識部分能源的單向流通特點,深刻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
(三)引領實踐活動,踐行社會責任行動
責任教育要使學生在實際生存背景下掌握社會生物學,能夠更好解決生物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進入社會做好準備。生物教師要以科學引領實踐活動,積極開展責任教育行動。學校則可以通過社區調查考察、社會公益性咨詢服務、生物知識學習訪談和研究性學習活動等各種實踐性活動方法,指導學生依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合理而科學地選擇生物實踐學習的探究題材,積極投入生物學知識的研究探索實踐。師生一同參加各種公益性的服務活動,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和社區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習的知識及生活經驗,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從中收獲新的成就感,并促進自身核心素養的形成。
四、總結
社會責任素養是高中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因此,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需要高度重視對學生社會素養的培養,通過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將生物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養成相結合。除此之外,高中生物教師還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對教學方法進行適當調整和改善,實現高效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遂梅.基于社會責任視角的中學生物教學[J].中學生物教學,2016(15):67-68.
[2]龍菊.例談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中的“社會責任”培養[J].讀寫算,2018(08):50.
[3]張曉旭.淺談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的培養策略[J].魅力中國,2018(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