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階段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問題受到越來越多小學數學教師的關注,很多教師都積極地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并且將更多新穎的教學策略融入課堂中。從小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他們對新鮮事物普遍表現出三分鐘熱度,受此影響,雖然教師在課堂上融入了很多新穎的教學方法,但是學生保持學習興趣的時間依然十分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圍繞在課堂上所創設的教學情境,采取更多高效而合適的策略,使得學生能夠保持對小學數學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整體提升,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打下良好的基礎。文章針對教學情境下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激趣”策略進行具體探討,詳細闡述研究結果。
關鍵詞:教學情境;小學數學;“激趣”策略
作者簡介:馬奮平(1983—),男,甘肅省文縣中寨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一、借助數學問題情境達到“激趣”的目的
筆者對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后發現,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往往會依托一些具體生動的形象輔助思考。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也需要合理選擇教學輔助工具,如有趣的事物以及生動的形象等,輔助小學生思考以及認識事物。從小學生這一思維特點入手,教師要想真正達到“激趣”的教學目標,就可以嘗試在課堂上設置數學問題情境,使小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確保課堂教學活動能夠更好地吸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1]。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依托糖果、粉筆等具體的事物為小學生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并且在情境中融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語言以及能夠引導學生思考的動作,使學生對具體問題情境中涉及的數學知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而小學生也能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教師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結合教師所引入的具象化的動作和物品自主進行思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得到有效保持,最終達到提升學習質量的目的[2]。
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這部分知識內容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讀取鐘表上的時間,教師可以創設一系列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將學生一日不同時間段所做的事情展示出來,使學生能夠結合自己一日的安排,讀取該時段鐘表所顯示的時間。在不斷反復練習后,小學生對該技能也會掌握得越來越熟練。在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枯燥的課本理論知識轉化成了生動有趣的情境,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進而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借助數學探究性情境達到“激趣”的目的
數學學科的學習往往需要小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要想真正達成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就需要做好引導工作,多為小學生提供一些進行數學探究的機會,使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夠得到提升,進而達到有效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目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實際學習水平以及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標,多為學生創設一些探究性的數學情境。通過探究性數學情境的創設,做好引導工作,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提升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在組織小學生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減法”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根據本節課教學目標以及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究性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進而真正達成“激趣”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演示環節,教師可以先展示一些學生喜歡的動作和物品,引導他們初步了解本節課內容,然后為小學生解釋數學加減法之間的內在關聯,引導學生在脫離教師演示的基礎上,對加減法問題進行探究,使學生能夠在探究的過程中實現自身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有趣及生動的故事達到“激趣”的目的
在實際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想使得“激趣”的教學目標能夠有效達成,教師就需要多關注小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圍繞小學生的愛好以及興趣選擇適當的“激趣”教學策略,如此,教學才會取得更好的成效。從筆者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小學生對一些有趣、生動的故事往往更感興趣,因此教師就可以結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創設有趣而生動的故事情境,以此為基礎組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這樣不僅可以使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讓課堂的學習氛圍變得輕松而且愉快。但是這種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正式開始數學教學活動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尤其需要了解當下學生群體中比較流行的元素,并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學內容之中,確保所創設的故事情境具有較強的趣味性,使小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能夠掌握更多知識,同時從故事中受到一些啟發。教師在為學生創設有趣、生動的故事情境時,還可以在情境中融入一些人生道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有所收獲、有所啟發。
例如,教師在教“表內乘法”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在故事情境中融入小學生喜歡的《西游記》中的故事,引導小學生在故事中理解乘法的含義。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小學生歸納出師徒四人各自的特長,同時,引導小學生思考: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幫助,師徒四人中的任何一個人能否獨自實現西天取經的目標?通過故事元素的有效融入,讓小學生明白《西游記》中師徒四人的組合就是乘法最生動的體現:一個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但是幾個人的力量組合到一起就會形成乘法的效應,其能夠發揮的力量也大大增加。由此,小學生對乘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四、借助數學操作性情境達到“激趣”的目的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活潑好動不僅是他們的天性,同時也是他們一個重要的特點。但是從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很多時候教師為了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往往會要求小學生在座位上坐直并且保持安靜,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幫助教師維護課堂的紀律,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壓抑小學生的天性,部分小學生還會因此出現厭學心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得到有效激發。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設置教學情境的過程中,需要對小學生好動以及愛玩的天性做充分的考量,要想更好地達到“激趣”的教學目標,就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數學操作情境的設置,使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真正動起來,促使小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解決數學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也能對數學知識有更深的領悟,從而提升實踐能力。從數學教學的角度來講,小學數學教師多給予學生一些實踐操作的機會,能夠使學生在操作性情境的引導下,興致高昂地進行操作,進而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萬以內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知識相對抽象,小學生普遍感到難以理解,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置一些數學操作性情境,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了解萬以內數的具體所指,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化對相關概念的理解。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消解單純講解所帶來的枯燥感。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對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相比于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學生往往不容易遺忘知識,知識掌握得更加扎實。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之上,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有效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目標。
五、借助生活情境的創設達到“激趣”的目的
現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在為學生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的過程中,需要聯系生活實際,使小學生在學習中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場景,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升整體學習效率。而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數學生活情境,不僅能夠巧妙地將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融入數學課堂,還可以借助所創設的數學生活情境引導小學生進行生活化的實踐。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小學生真正接觸到生活中數學的運用場景,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的認知。
例如,“條形統計圖”這部分內容中,條形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被使用,其不僅能夠使得復雜的數量關系得以清晰地顯示,還能讓人們快速、直觀地獲取信息。但是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十分有限,對這部分知識難免感到陌生。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情境,為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復雜的數量關系,讓學生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在處理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會感到困惑,覺得數據處理過于麻煩,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為學生解答。學生感到豁然開朗的同時,教師“激趣”的教學目標也得以實現,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六、在課堂中引入益智類游戲達到“激趣”的目的
小學階段學生不喜歡學習數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數學這一學科枯燥、乏味,數學知識不像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收獲更多的快樂。由于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加之課堂的氛圍比較嚴肅,一些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厭煩情緒比較重,部分學生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讓課堂具有更強的趣味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從以往的教學情況來看,很多教師認為課堂應該是嚴肅安靜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發出任何聲音,否則就是擾亂課堂秩序,其實這種想法并不完全適合小學生的成長。如今,部分教師為了改善課堂嚴肅的氛圍,嘗試在課堂上融入益智類游戲,取得了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的形式也應該做出相應改變,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在創新教育思路的基礎上靈活開展教學,使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發展。
例如,“圖形的運動”這部分內容中,由于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十分有限,在學習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普遍感到困難。為了有效緩解小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可以將本節課的知識轉化成有趣的益智類活動,結合本節課的教學要點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在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再為學生展示本節課需要學習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學習的效率得到切實提升,保證教學效果。
七、總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情境運用“激趣”教學策略,不僅能夠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都得到有效提升,同時還能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為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進而達到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創新的過程中,要利用“激趣”教學策略,為學生營造更寬松以及更利于學習的環境,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進而有效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閔萍.生本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1(43):15.
[2]吳拴拴.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路徑[J].新課程,2021(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