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婷
摘要:教育起源于生產勞動,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基本觀點之一。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新時代不斷賦予勞動教育新的意蘊,讓勞動教育有了更多的內涵與解讀。目前學校勞動教育主要存在學校對勞動教育不夠重視、教育資源不充分、評價體系不完備、實踐教育不足等問題。應該在教學觀、資源建設、管理評價、實踐教育等方面深入探討學校勞動教育的價值與策略,才能推動我國學校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勞動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觀;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2C-0035-03
一、背景
教育起源于生產勞動,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基本觀點之一。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新時代不斷賦予勞動教育新的意蘊,讓勞動教育有了更多的內涵與解讀。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明確將勞動教育確定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為學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指明了方向[1]。
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為貫徹落實這一文件精神,2021年4月,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蘇發〔2021〕4號),進一步提出,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江蘇特點的勞動教育新模式、新方法,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對于勞動教育的施教者——教師而言,應該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勞動教育中的角色與任務,積極承擔起勞動教育的重要職責。教師要有意識地把勞動教育的理念貫穿在各學科教育中,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勞動教育發生的場域是多元的,本文主要以學校為場域,探討學校及教師應重視的問題及相應的策略。
二、中等學校勞動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校對勞動教育不夠重視
在新的教育教學觀里,學校教育的重心已從傳授知識轉變為培育學生豐富的人性。勞動教育是學生品質形成、人性培育的土壤。但是總體而言,學校勞動教育在學校的教育教學體系中處于“邊緣化”境地,沒有受到學校及學生的充分認識與正確對待,主要原因在于當前的考試評價制度。同時,許多教師本身缺乏勞動教育的專業知識與科學理念,學校對教師勞動教育培訓不足,從而導致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時容易出現方式方法上的錯誤,影響到勞動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改革學校勞動教育的問題上,改革勞動教育評價機制以及師資培養機制是首要任務,也是重要的保障。
(二)教育資源不充分
一般而言,學校勞動教育資源主要包括主題課程、設施設備、教師及管理制度等。目前,很多學校關于勞動教育的資源建設水平不高、資源利用率較低。調研中發現,有些學校即使配備了較為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與設備,但往往“流于形式”“擺擺樣子”,學生對這些勞動教育資源的知曉率與使用率均較低。學校里勞動課程不受重視、經常被占用、課時少、課程管理松散等問題較為普遍。
(三)評價體系不夠完備
勞動教育評價是順利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勞動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完備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對學校勞動教育順利實施意義重大。目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評價存在諸多的共性問題,如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方式固化、評價內容偏失、評價效果較弱等。勞動教育的評價主體主要是教師,忽視了建構性的師生互動過程。評價方式以終結性評價與價值性教育目的為主,往往沒有對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過程性評價與功用性評價。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的內容偏重學生的勞動知識和技能,而忽視了勞動觀念、態度、品質等內隱要素[2]。由于存在以上問題,勞動教育評價效果大打折扣。
(四)實踐教育不足
眾所周知,實踐出真知。實踐在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學校的勞動教育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明顯的問題,即重理論輕實踐,只學書本內容,弱化親身實踐與體驗。很多學生只重視主科學習,輕視勞動實踐。如果學生沒有機會面對現實,而只在理論中不斷地沉浸、精煉,就會落入舊的范式陷阱,少有機會做出重大創新。而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校教育融入生活世界的題中之義。
三、中等學校勞動教育的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應在教學觀、資源建設、管理評價、實踐教育等方面深入探討學校勞動教育的價值與策略,才能推動我國學校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一)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教學觀
傳統的教育觀認為,教學是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過程,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而不是學生的發現。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師生之間建構性的交往過程,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對話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不斷協作的過程,更是教與學之間意義建構的過程。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之前,必須樹立正確的、科學的教學觀,應引導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有所發現與創新,重點考察學生對勞動教育知識的建構。學校及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不應弱化勞動教育在學科教育中的地位。同時,學校要大力開展教師的勞動教育培訓,提高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提升教師的勞動教育教學水平。
(二)開發勞動教育體驗式課程
開發并實施體驗式課程是深入推進學校勞動教育的有效策略,也是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本內容。在體驗式課程設置中,要盡可能地使符號化的文本貼近學生的生活,要由經驗式課程向體驗式課程過渡。經驗式課程雖然也尊重個性,但個性在經驗式課程里面成為了手段。而勞動教育體驗式課程則是把經驗式課程所忽視或置于邊緣的個性意義置于核心地位,真正將勞動教育與自然、社會、學生生活融為一體,尊重個性差異,逐漸使勞動教育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形成勞動習慣。同時要注意的是,偶發的、單個的勞動教育體驗往往難以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勞動習慣的養成某種意義上就是要求學校在設計體驗活動時注意連續性、實踐性和系統性[3]。
(三)改革學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學校勞動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本身,因此,學校勞動教育的評價應充分引入學生評價,即采用學生自評、互評等,在此基礎之上,著重建立科學的、合理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首先,要倡導構建“以發展為本”的學生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的構建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評價的過程應是開放的、動態性的。在評價方式上,除了評價中需要使用的量化評價,勞動教育評價還要強調使用觀察、訪問、描述等質性探究的方式。另外,評價中還要強調測評的真實性和情境性。要打破傳統的以簡單的筆試分數考核制度對勞動教育進行評價的方式方法,注重勞動教育內容體系的構建尤其是勞動過程的考查,堅持效果導向,重點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勞動技術知識解決學習、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勞動能力,即是否真正在生活中養成了愛勞動、會勞動的習慣與勞動素養。
(四)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
在討論學校勞動教育這個話題時,必須考慮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因素。因為對于任何教育問題而言,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需要被統整思考的三個重要的教育形態。每個學生的發展都與家庭、學校、社會息息相關。為了促進學校教育,需要大力發揮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作用,從而形成教育合力,這有利于解決當前學校勞動教育所面臨的許多現實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打破傳統意義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界限,建立一個高度一體化的終身教育網絡系統,是改革當前學校教育、建設學習化社會的一個重要舉措。
例如,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勞動教育的延伸。放寒暑假時,學校可以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社區志愿服務,如開展社區清潔、圖書義賣活動等。疫情防控期間,鼓勵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社區疫情防控活動,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勞動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姚鳳,何穗,姜麗霞.公辦小學學生勞動素養現狀調研及啟示——以上海市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1(11).
[2]趙雨佳,馬勇軍.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歷史沿革、現實問題及改革舉措[J].教師教育論壇,2021(3).
[3]曾妮.論勞動教育中的“體驗”及其關鍵環節[J].中國電化教育,2021(11).
責任編輯:王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