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慕東 仇新明
摘要:基于經濟發展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社會對實用性課程的訴求、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及實用主義哲學啟發而形成的美國合作教育,經歷了建立、發展、繁榮和改革調整四個階段。美國合作教育的形成和發展的歷程表明,合作教育的發展既要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也離不開政府的強力支持與合作教育組織的有效管理與引導。基于此,在校企合作教育發展中,應深化合作教育認識,達成校企互利互惠的合作契約,建立適宜的合作教育模式;健全合作教育制度,發揮合作教育優勢,滿足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完善合作教育立法程序,從財政支持與管理規范上明確支持合作教育發展;進一步完善合作教育組織機制,發揮合作教育組織的宣傳、管理與引導作用。
關鍵詞:美國;合作教育;形成;發展;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2C-0114-07
合作教育肇始于1906年赫爾曼·施奈德(Herman Schneider)教授在辛辛那提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合作計劃的實施,它是將學校學習和校外實踐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教育策略或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教育策略不僅能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工作實踐,還能將工作中的問題反饋到課堂教學中,促進教學相長。這種極具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有其獨特的歷史條件。
一、美國合作教育的形成
20世紀初,美國經濟發展對實用性人才的需求與公眾實用性課程的訴求,為合作教育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條件,而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與美國高等教育界學者的積極努力,是促成合作教育誕生的內在因素,實用主義哲學則為合作教育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經濟快速發展導致實用性人才需求劇增是美國合作教育形成的主要誘因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迅速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而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增加工廠與設備,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二是形成全國交通網,使工業產品能便捷到達全國各地。所以,此時的工業所需要的不僅是一雙手,而是有技能的和接受過教育的工人、科學家和管理人員。曾經由法律和工會強加給他們的受過教育的勞動力,現在成為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商品[1]。當時美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企業發展需求,大部分行業生產建立在一定的科學知識與研究基礎之上,迫切需要培養科學家、管理人才和有實用技能的工人。企業沒有培養人才的資源,但是可以向那些依賴于他們支持的大學尋求幫助,要求大學培養其所需人才。所以當時的一些工業巨人如卡耐基、洛克菲勒等捐資高等教育,希望高等教育為公司培養專業管理人才和具備實用技術的人才。
(二)公眾對大學實用性課程的訴求成為推動合作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農民子弟、城市居民和移民子女將高等教育作為一條通向未來有所保障的道路,為了能在勞動力市場得到雇主的青睞,他們需要的是與當時的大學課程不一樣的課程,即具有實用價值的教育。莫里爾法案后要建立公立大學,必須回應公眾對大學的要求,建立最實用的大學。所以,這些州立大學從一開始就提供了比當時的私立大學更實用的大學課程。同時,美國人受實用義哲學思潮的影響,易于接受“合作”的思想,而歐洲移民對合作的觀念則早已有之。如Frederic E. Farrington認為,歐洲19世紀后期教育得以取得進步的秘密在于合作[2]。當時的歐洲移民普遍認為,教育是改變貧困、認識自我的一條重要途徑,這里的教育主要是指接受那種具有實用價值的課程教育[3]。
(三)美國高等教育的自身發展為合作教育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如果說洪堡改革柏林大學,使得高等教育的職能實現了由專門培養高級人才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并舉轉變的話,那么美國贈地學院的誕生、威斯康辛思想的形成則使高等教育的職能進一步向為社會提供服務方向拓展。內戰前的美國大學完全承襲英國大學的辦學思想,主要培養神職人員和政府公職人員。早在1819年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創建弗吉尼亞大學時,就主張建一所對社會有用的大學。1862年的莫里爾法案允許美國各州利用聯邦政府贈予的土地獲得的收入創辦州立大學,要求大學開設農業與機械技術等實用性課程,這為中產階級提供了實用性較強的高等教育。1884年愛荷華(Iowa)農學院農業試驗站建立,為“工作導向(work-oriented)”教學計劃的實施提供了客觀、真實的教學環境。之后,美國高等教育界呈現出職業性氛圍,盡管一些人試圖留住傳統的教育形式[4]。20世紀初期,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校長查爾斯·范海斯由提出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即在教學和科研的基礎上,拆除大學“圍墻”,發揮大學為社會服務的職能,使大學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積極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至此,建立在歐洲模式基礎之上的美國高等教育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四)美國高等教育界學者的積極努力對合作教育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合作教育在辛辛那提大學實施時,除了赫爾曼·施耐德(Herman Schneider)本人努力之外,田納西大學著名教育家查爾斯·達布尼(Charles Dabney)功不可沒。1904年,達布尼當選辛辛那提大學校長,時任教于辛辛那提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施耐德向他建議,辛辛那提大學與產業合作,實施合作教育培養工程專業學生,這一建議與達布尼的教育觀點很契合。達布尼認為,辛辛那提大學的責任是為社區所有人的需求服務,應該成為社區的知識、政治、工業、社會和宗教生活的直接力量,應該和市政府、公立學校、制造商、專業群體和工人階層建立緊密的關系[5]。當時,哈佛的查爾斯·威廉·埃利奧特(Charles William Eliot)、查爾斯·亞當斯(Charles Adams)及芝加哥的哈珀(Harper)等教育家也認為,大學應該是實用的,它應該和一個人的職業相關[6]。帕爾默·斯皮爾(Palmer Spear)是施耐德合作教育思想的第二個實踐者,他于1909年在東北大學的四年制工程專業實施合作教育。斯皮爾認為,合作教育對學校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它能為那些財力有限的年輕人提供技術培訓的機會[7]。1911年,保羅·漢諾斯(Paul Hanus)說服施耐德研究紐約職業教育,后施耐德發表了《產業工人的教育(Education for Industrial Workers)》一文,提出多種形式的合作教育,涉及多個專業。1921年安提亞克大學(Antioch University)第十一任校長亞瑟·摩根(Arthur Morgan)和安提亞克思想的創立者霍勒斯·曼恩(Horace Mann)實施了不同與施耐德思想的合作教育,影響深遠,以至于很多人一直認為,合作教育始于安提亞克[8]。此后,仍有不少學者還在為推動合作教育繼續發展而努力。
(五)實用主義哲學的形成為合作教育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
20世紀初美國選擇何種類型的教育才能適應經濟發展、回應公眾需求?誕生于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哲學為此提供了答案。內戰前,美國沒有本土哲學,統治美國思想的是歐洲哲學,但它未能解決當時美國社會的種種問題,無法解釋一個民主國家在內戰中南北雙方互相殘殺的暴力行為。內戰廢除了奴隸制,同時也使美國思想界處于真空狀態。實用主義哲學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誕生的。“美國幾乎花了半個世紀才發展出代替歐洲思想的文化,并尋找一套觀念與一種能夠幫助人們應付新的現代生活條件的思想方式”[9],它是以皮爾士、杜威為主要代表的實用主義哲學。皮爾士認為,觀念只有與實踐經驗發生聯系時才有意義,如果一個觀念不能用于實際行動,不能在實際行動中產生效果,那么這個觀念就毫無意義。如果我們明白某個觀念有什么效果,沒有什么效果,那么這個觀念的意義就清晰了[10]。杜威將皮爾士的這一觀點解釋為關于知識與實踐關系的新理論。他認為,知識是對某一對象施加活動,并產生一個經驗和后果,即有指導的實踐活動的結果。杜威指出,經驗是關鍵。而施耐德提出的合作教育強調學校學習與工廠實踐經驗的結合,尤其強調實際工作經驗對學生工作技能的形成、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的影響。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實用主義哲學為合作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哲學依據。
可見,合作教育在20世紀初的美國產生有其一定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它既是一些杰出人物執著追求的結果,更是社會發展對教育需求的必然產物。從合作教育產生的哲學思想看,它是教育實用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正如杜威所言,在實際經驗過程與教育過程之間有一種密切的、必不可分的聯系[11]。
二、美國合作教育的發展歷程
在上述歷史條件下誕生的美國合作教育,經歷了建立、發展、繁榮和改革調整四個時期。
(一)建立時期:1906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一時期合作教育的發展首先表現為合作教育的傳播。合作教育在辛辛那提大學實施后,獲得了一些學者與教育工作者的認可。隨后,合作教育在波士頓理工學院、匹茲堡大學等七個大學相繼實施,同時喬治亞技術研究所等四所院校也開始實施,這樣合作教育從中部傳到東部和南部。其次是合作教育的經典模式“交替制”的形成。“交替制”始于辛辛那提大學,后經斐其伯格中學與匹茲堡大學的改進,形成了由學校系部控制、一年三學期、以周或學期為周期的付薪制模式。
(二)發展時期:一戰到二戰結束時期
此階段,經受了兩次世界大戰與全球性經濟危機考驗的合作教育獲得長足發展。在實施合作教育的高校數量上,由7所增長到55所;在學科上,合作教育從早期的土木工程專業擴展到電氣、機械、航空、采礦、商業管理、紡織、一般工程和應用藝術等;學校類型上,由四年制的大學向專科學院、技術學院和中學發展;合作計劃的類型上,既有辛辛那提的強制性合作計劃,也有麻省理工學院的選擇性合作教育計劃;在模式上,出現了理念與于辛辛那提模式完全不同的安提亞克模式;在分布區域上,從中東部地區向南部與西部沿海地區擴散。同期,合作教育組織誕生。1926年合作院校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Cooperative Colleges)成立,1930年成立工程合作教育部(Division of Cooperative Engineering Education)。合作教育組織的出現大大促進了合作教育的發展。
(三)繁榮時期: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
戰后,美國合作教育在美國政府、社會組織(如愛迪生基金會)的支持下,發展迅猛,數量急劇增加,尤其是60年代以后,1963—1970年有111所大學和初級學院采用合作教育[12]。同時,這一時期合作教育不僅在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學校及常春藤學校開始實施合作計劃,而且在教師培訓領域與研究生教育方面也開始了合作教育。這一時期合作教育組織的發展,尤其是1963年合作教育協會(Cooperat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的成立,標志著美國合作教育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它不僅包括工程專業,也包括許多非工程專業的合作教育計劃,積極支持與引導非工程專業合作計劃在各類學校的發展。
(四)改革、調整時期:20世紀70年代后期到20世紀末
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末美國合作教育的發展呈現出“V”形特征。70年代初期發展迅猛,但70年代后期遭遇寒流而萎縮,80年代里根政府與90年代克林頓政府進行了改革與調整,美國合作教育成功走出低谷,已經有900多所大學實行合作教育。這一時期合作教育在發展模式上誕生了“青年學徒制”(Youth Apprenticeship )與“契約制”(Compact)等新形式,使美國合作教育出現多種模式并存的格局。在此期間,克林頓政府簽署了《學校—工作多途徑法案》,向成績合格的學生提供高中畢業證書(或同等水平的其他證書)、全國通用的技能證書等,克服了以往缺乏統一證書所造成的弊端,促進了美國合作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三、美國合作教育經驗凝練
美國合作教育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表明,合作教育的發展既要適應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趨勢和社會的需求,也需要政府的強力支持與合作教育組織的宣傳、管理及引導。
(一)適應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是合作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力
20世紀初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高等教育打破傳統教育模式,需要一種實踐取向的教育,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級技能人才及管理人才。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的考驗而生存下來的合作教育,適應了這一趨勢,同時在發展中不斷創新,適應了美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受到不少學校的青睞。20世紀90年代全美國部分或全部實行合作教育制度的高等學校約有900多所,約占全美高等學校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13]。
(二)滿足社會需求,是合作教育發展的外部動力
合作教育的實施深受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歡迎。美國中產階級主要來自美國貧民階層和海外移民家庭,工作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不奢望能獲得美國傳統的學術型高等教育,但他們需要實用性較強的高等教育,能幫他們在就業市場獲得穩定的工作。合作教育的誕生,與他們的需求一拍即合,尤其是歐洲移民。他們認為合作教育是他們結束貧困生活的重要途徑,在合作教育中能發現自身的價值。同時,合作教育為學生提供的薪酬,緩解了中產階級家庭經濟壓力。所以,合作教育在提供高等教育機會、滿足就業需求與緩解經濟壓力等方面滿足了社會的需求,獲得了發展的外部動力。
(三)政府強力支持,是合作教育發展的保障
二戰后,美國合作教育發展迅速,這與政府的強力支持密切相關。從杜魯門政府到克林頓政府,無論是在立法保障上,還是在資金支持上,都給予合作教育大力支持。1946年《喬治—巴登法案》規定聯邦政府與各州對合作教育進行財政補助。1964年的《民權法案》為各種人群有權獲得合作教育機會提供了法律保障。1964年《經濟機會法案》規定以政府資助的形式,資助那些非營利組織,支付合作教育過程中學生就業的薪水。1965年《高等教育法案》規定政府對合作教育進行資助,該資助持續到1992年,撥款累計達2.2億美元[14]。“1976年高等教育法”第八條款中獨立設立了合作教育基金,至此,聯邦政府對合作教育的資助有了獨立的法律條文。公共法91-204授權國家教育辦公室撥款1540000美元給74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改善合作教育計劃 。除此以外,美國的《國防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及《美國教育規則》等綱領性的法律、法規,也對合作教育起到了保障作用。
(四)合作教育組織的管理與引導,是合作教育持續發展的推力
實施合作教育早期階段,施耐德主要利用工程教育促進會(the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探討如何成功開展合作計劃。1926年施耐德創辦合作院校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Cooperative Colleges),將教育家、協調者與企業代表聯結在一起,共同探討合作教育發展。1930年12月成立工程合作教育部(Division of Cooperative Engineering Education)。1946年工程教育促進會改名為美國工程教育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在教育發展基金會和愛迪生基金會的支持下,1962年10月,國家合作教育委員會建立,在全國范圍內大力宣傳合作教育,力求擴大合作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在美國社會合作教育學會和工程教育部的鼓勵和支持下,合作教育協會(Cooperat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于1963年9月18日成立,代表來自大學、行業和社會組織(如愛迪生基金會),支持非工程專業合作教育的發展。
四、美國合作教育發展的啟示
(一)深化合作教育認識,達成互利互惠的合作契約,建立適宜的合作教育模式
進入大眾化階段的中國高等教育,不但要培養學術精英,而且要培養大量中、高層次具有創新思想的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合作教育只有切實發揮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才能適應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
第一,深化合作教育認識。合作教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對口實習等,其實質是將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有機融合,將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課程理論在實踐中及時運用,實踐問題能夠在企業實踐中獲得適時解決,進而深化與鞏固理論學習,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從而實現合作育人的根本目標。基于合作育人的根本目標,首先是實施深度校企合作辦學,從人才培養方案到培養計劃,從培養計劃到課堂實踐教學,從實踐教學到能力評估,從能力評估到就業考察,一系列培養環節形成鏈式關系,環環相扣。其次是具體課程教學中的合作教學、考核與評價中具體細節的處理,既有校企專業專家合作,也有師生互動,既豐富教學與科研,又實現人才培養。再次是在學生就業與發展領域的合作,制訂學生長遠發展的規劃。在合作育人程中,合作辦學、合作教學、考核、評價與就業發展相互滲透,同時積極學習企業經驗吸納資源,推動學校相關專業建設,推動校企長期、持續合作。
第二,校企之間達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契約。互惠互利的合作契約是實現校企長期有效合作的重要保障舉措。校企雙方應在人才培養與人才招聘、人才輸出與專業發展、技術創新與收益分成等方面達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契約。企業向學校輸出實施需求的人才培養資源,企業在人才招聘方面應具有優先權與選優權;學校向企業輸出優秀人才推進企業技術創新與發展,企業在學校相關專業發展方面承擔一定資源資助;學校師生與企業技術專家共同推進技術創新獲取的收益應基于雙方的投入予以合理分配。
第三,結合校企實際,建立適宜的合作教育模式,將學生實踐有機嵌入企業生產過程中。如重點本科院校基于優勢專業采用“專業群與企業集群協同型”合作教育模式;在產業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本科院校(包括職業本科院校)可采用“院園相融”的模式,即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學院的不同專業與工業園區的對應企業合作育人;距離較遠的具有合作意愿的產學雙方可基于培養計劃采用“嵌入式”培養模式;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駐有外資企業的地區,則可采用“雙元制”合作模式;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合作教育的地區,可采用“政產學用一體化”的合作模式。
(二)健全合作教育制度,發揮合作教育優勢,滿足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正由通用型向專用型轉變,即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熟悉某項操作與技能的人才。但現實的人力資本供給卻與這樣的需求結構不相吻合[15]。因此,首先要健全合作教育制度,建立合作教育管理組織,包括領導層和執行層。領導層負責合作教育項目的戰略規劃和決策,執行層包括項目拓展部、項目支持部和行政管理部。項目拓展部主要負責建立與雇主的聯系,拓展用人單位數量使合作教育項目提供的工作滿足學生的需求。項目支持部負責在整個計劃中為學生和雇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16],行政管理部是合作教育有效運行的核心樞紐,適時協調校企雙方人、財、物的合理配置。領導層的各項決議能夠有效落地依賴于高效、靈活的執行層的設立。選擇果斷、高效的校企管理人員設立執行層,同時建立執行活動的相關制度,保障領導層決議的高效執行。其次,要發揮地方政府教育行政職能,促進產學融合,發揮合作教育優勢。區域政府成立產學合作教育領導辦公室,積極深入產學部門開展行業調研,準確把握產學雙方的迫切需求,適時出臺并落實產學合作育人的政策,積極扶持企業與學校深度融合,并將深度的合作教育項目作為地方高等教發展評估指標,推動產學合作教育在人才培養領域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支持區域經濟發展中緊缺的人才培養,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三)完善合作教育立法程序,從財政支持與管理規范上明確支持合作教育發展
我國從1991年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到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案》,涉及產學合作教育、校企合作、產學融合的政策法規有32項,均未涉及政府對合作教育直接給予財政資助,而美國產學研合作教育財政制度和撥款制度方面有明確的法律條款和基本要求。要從法律或政策層面實現政府對合作教育發展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充分吸納教育界與產業界的實踐工作者代表的意見,并定期走進合作教育部門展開深入調研,積極訪談基層合作教育實施部門的相關意見,充分掌握合作教育利益主體的發展訴求,把握當下合作教育在政策方面存在的問題。其次,應建立合作教育的財政制度,在法律條款中對經費劃撥做明確規定,要求各級政府加大合作教育資金投入,并切實保障政府的支持資金有效落實。最后,應制定合作教育實施與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為規范合作教育主體的行為提供法律依據,約束合作教育主體間各種有損于合作教育的行為,以促進合作教育有序、健康發展。此外,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的優惠政策、責任義務等也需要政府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并提供相應的制度支持。
(四)完善合作教育組織機制,發揮合作教育組織的宣傳、管理與引導作用
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引進合作教育,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協會,此后各地區相繼成立地方合作教育組織。1997年10月教育部發出《關于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九五”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九五”期間在全國28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試點工作。然而,20多年來我國產學合作教育的發展未能如人所愿,合作教育組織作用發揮不足。切實發揮合作教育組織在合作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宣傳、管理與引導作用,要從合作教育組織本身入手。第一,賦予教育界與產業界的代表在合作教育組中的話語權。當前,合作教育組織中擁有話語權的成員,多來自教育行政部門,而合作教育的真正主體——學校與企業的代表話語權不足,難以表達訴求,應給予他們一定的身份,能夠在合作教育領域具有一定的話語權,能夠舉辦各級各類的產學合作教育相關活動,在不同的場合有效宣傳合作教育,使社會能夠意識到合作教育在人才培養領域的優勢。第二,設立合作教育基金組織,積極建立資金籌措渠道,吸納民間資金,并通過教育法規的形式規范其合法、健康運轉,保證合作教育組織運行的合法性與獨立性。第三,成立合作教育監督組織,對合作教育發展實時跟蹤,監督合作教育主體各項法規的執行,并及時反饋合作教育存在的問題。第四,建立健全管理與服務機制,建立專門化組織為產學合作教育服務,形成認證機制,保障產學合作教育項目的高質量實施[18]。第五,積極研究、宣傳國外合作教育的經驗,基于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培養的需求,針對當下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提出對策,積極引導合作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3][6]Barbeau,Joseph 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AMERICA: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1906-1971[M].Northeastern University,Boston,Massachusetts,1973:50,30-31,57.
[2]Frederic E. Farrington, Educational Progress of Continental Europe Since1900[J].Journal of Addresse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915(7).
[4]Alvin Good, Sociology and Education[M]. New York: Harper Brothers, 1926:324.
[5]Reginald McGrane.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A Success Story in Urban Higher Education[M]. New York: Harper, Row,1963:197.
[7]Everett A. Miision,porilajal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1898-1960[M].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1961:28.
[8]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Less Time, More Options[M]. New York:McGraw-Hill,1971:3-5.
[9] 路易斯·曼蘭德.形而上學俱樂部——美國思想的故事[M]. 紐約:斯特勞斯&吉洛克斯,2001:2-3.
[10] 陳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
[11] 陳解放.合作教育本質與特征淺析[J].教育發展研究,1999(S2).
[12] Probst, George E. Promotion and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Handbook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Edited by Asa S. Knowl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1,318.
[13]傅維利,李英華.合作教育及其在當代美國的發展[J].比較教育研究,1996(1).
[14] S. B. Collins. And It Happened This Way[J].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1964(11).
[15]王霆,曾湘泉.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原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經濟,2009(1).
[16][17]王路炯.加拿大產學合作教育的實踐及其啟示[J].大學教育科學,2021(2).
責任編輯: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