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輝 楊麗萍
摘要:人才培養目標的構建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職業特征、專業發展和社會需求三個方面對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思考,提出重構人才培養目標需注意的問題。根據人才分類理論、高等教育分類理論,厘清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從情感態度、知識技能、專業發展三個方面分析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嘗試構建了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期望通過合理目標的構建更好地促進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2C-0051-04
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培養目標是整個培養體系的核心與基礎,人才培養目標的構建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要科學認識學前師范教育,立足學校實際,結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在遵循教育規律、厘清人才類型、規格和結構層次的基礎上,構建科學的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加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從而實現學校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有效對接。
一、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再審視
(一)職業特征: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師范教育本質
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首先必須要對本專業有清醒的理解和科學的認識。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雖然是職業教育,但由于其培養對象是幼兒教師,具有“師范性”,因此區別于一般的職業教育。傳統意義上的“師范性”大多是指學前教育專業開設了培養教師的一些特殊課程,如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見習、實習等,以及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技巧,如普通話、板書,組織管理能力和特長培養等[1]。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師范性”更多體現在幼兒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能夠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理解幼兒,在教育目標、教育情境和教育策略之間形成關聯。其核心培養目標不同于其他職業,不是培養技術和技能,而是培養綜合的能力和素養,通過適宜的課程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因此,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人才的“師范性”職業特征,關注其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全面的素質。
(二)專業發展:優化人才培養目標,促進教師持續發展
高質量的幼兒園教師隊伍是確保幼兒園有效運轉和質量提升的核心人力資源。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提出了“幼兒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2018年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也指出,要培養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幼兒為本、才藝兼備、擅長保教的高水平幼兒園教師。同時強調,要優化幼兒園教師培養課程體系,突出保教融合,科學開設兒童發展、保育活動、教育活動類課程,強化實踐性課程,培養學前教育師范生綜合能力。這些政策闡明了高水平師資應具備的專業素質,在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上指明了方向。作為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師范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的定位與要求,對以往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優化,更加重視培養幼師生具備主動發展的意識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其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持續發展。
(三)社會需求:重構人才培養目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學前教育越來越重視,社會對高水平學前教育師資的需要與日俱增。從幼兒園的角度來看,各幼兒園都渴求“熱愛幼兒教育、學歷較高、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幼兒教育理念新、教學基本功扎實、技能全面、心態好、愿意長期在本園工作”的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家長對老師的能力與品質關注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細心、耐心、負責(68.6%),對幼兒親切、有愛心(64.9%),受過專業教育(36.3%),能與幼兒父母經常溝通(27.3%),能保證幼兒的安全(26.6%),人品好(21.6%)[2]。而從目前的培養情況來看,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還不能完全滿足這一需要。課題組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畢業生認為自己在科研、課程設計、文字表述、與家長溝通交流和觀察分析兒童等專業能力方面比較欠缺。園長訪談中也提到:“學生的觀察、評價和反思等理論功底要加強。”[3]由此可見,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亟待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目標,緊緊圍繞幼師生的核心能力,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一)理論依據
1.人才分類理論。從生產、工作活動的過程和目的角度,社會人才分為兩類:一類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人才,即學術型人才(科學型、理論型);另一類是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即應用型人才[4]。學者H.W.French提出了“職業帶”[5]理論,根據工作崗位所需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比重將技術人才劃分為技術工人、技術員和工程師三個系列,如果將職業帶和人才類型相對應,技術工人相當于技能型人才,技術員則相當于高技能人才,工程師則屬于工程型人才。而由于未來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日趨復合與分化,處于人才類型邊際的復合型人才將日益受到社會的青睞。
2.高等教育分類理論。高等教育分類是指“人們為了更好地認識、研究和引導高等教育發展,將高等教育系統劃分成不同的類型和層次,從而確定高等教育系統中各子系統及其各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過程”[6]。有學者從教育研究的視野將我國高等學校系統分為普通高等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兩大類,高等職業學校主要是培養實用型人才?,F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層次框架主要包括中等職業教育、高職高專教育、應用本科教育和專業碩士教育[7]。厘清高等教育的分類,有助于更好地確定人才培養的定位,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的有效對接。
(二)目標定位
根據“職業帶”理論,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應位于職業帶的中央及偏前的區域,前端是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后面有技能型本科院校、研究型本科院校等的學前教育專業。從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所占比例來看,應是二者兼備,技能占比稍多于理論,總體來講,應屬于技能型人才。根據人們對高等教育的分類,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屬于高等職業學校大類,或者說,是高職高專教育,主要培養實用型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謂的“技能”,在具有“師范”性質的學前教育專業,可以理解為“實踐”,也就是說,在目標定位上,五年制高職院校的幼師生的培養目標是能適應幼兒園教育實踐的人才,而非“理論型”“研究型”人才。
基于上述分析,職業教育應基于社會需求,以職業崗位為導向,培養面向工作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突出人才的實踐技能、職業拓展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其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為“能勝任幼兒園或其他學前教育機構工作要求的高等專科層次的實踐型人才”,關注崗位要求,突出實踐特征。
三、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容分析
人才培養目標包括一般目標和學前教育專業的特殊目標兩個方面。一般目標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心理健康、科學文化基礎、社會責任感、團隊協作精神、創新能力等方面,是每個專業人才培養中比較通用的標準。特殊目標包括,幼兒教師應熱愛幼兒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科學的教育理念,較強的教育與保育能力,能勝任幼兒園或其他學前教育機構工作要求。特殊目標可以大致劃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情感態度方面
由于幼兒身心發展還很不成熟,很多時候都需要教師的悉心理解和關照。他們對自身的評價往往受到外界的影響,尤其是教師的影響最為直接。而且幼兒園課程具有“潛在性”的特點,很多時候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幼兒的身心發展。因此,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對情感態度方面的要求遠遠高于中小學和其他類型的學校。前文闡述的幼兒園和家長對幼兒教師的需求中,“熱愛幼兒教育”“心態好、愿意長期在本園工作”“細心、耐心、負責,對幼兒親切、有愛心”等也屢次被提到,因此,在制定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時,必須首先考慮對學生情感態度方面的培養,將培養職業道德修養、熱愛幼兒、熱愛教育事業等作為目標的首要方面。這種愛,不是一腔熱情,而是真正認識了這個職業后依然葆有熱愛,葆有童心,愿意與孩子共同探索和成長的“真愛”。
(二)知識技能方面
幼兒教師是一項“專門性”的職業,所謂專門性,其中的一項標準就是“所從事的工作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進行”[8]。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是幼師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根據《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主要包括幼兒發展知識、保育教育知識、通識性知識、環境的創設與利用、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等方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幼兒教師的知識技能更加強調全科、全能,從關注“教的結果”轉向“教的過程”,同時,結合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目標定位,要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制定專業培養目標時,要突出其“專門性”,可以規定為“具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專業理論知識和具備較強的教育與保育能力”等。
(三)專業發展方面
學前教育由于其“師范性”特征,師范教育是一種持續造就“人”的教育,因此,從幼兒教師作為“人”,而非“工具”的角度來看,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必須考慮到教師的個體發展和專業發展。要重視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培養其高尚的志趣,同時,充分考慮培養對象的內驅力,培養其成長的意識、創新的動能等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個性特質。關注幼兒教師自我實現的需要,關注幼兒教師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在此基礎上,幼兒教師才能更好地將自己融入學前教育事業發展中,將個人發展和專業發展相統一,最后實現“雙贏”,成就自己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和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參考了學前教育最新的研究成果,從地方與區域的實際需求出發,結合專業認證相關文件,組成由專業帶頭人、教育行政部門專家、幼兒園園長等參加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做好培養目標整體系統定位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制定了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為:本專業秉持“幼兒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培養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熱愛幼兒教育事業,具有科學的教育理念,扎實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專業理論知識,具備較強的教育與保育能力,且具有高尚的志趣、健康的心理、成長的意識、創新的動能等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個性特質,能勝任幼兒園或其他學前教育機構工作要求的高等??茖哟蔚膶嵺`型人才。
四、結語
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制定之后要接受實踐的檢驗,還應根據目標制訂好相應的課程方案和教學計劃,通過畢業要求和課程目標加以落實,同時應追蹤學生的成長情況,結合學前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新形勢,進行不斷的調整和改革。目標是培養的起點,也是歸宿。只有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才能更有效地培養與崗位對接的全面發展的學生,最終服務社會,實現幼師生的個人發展,從而全面激發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活力,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葉瀾.一個真實的假問題——“師范性”與“學術性”之爭的辨析[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2).
[2]毛仕英.淺談家長對幼兒教師的期望調查研究[J].學校教育研究,2017(9).
[3]馬華,張燕.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調查研究——以常州幼兒師范學校為例[J].職教通訊,2018(18).
[4]夏建國.基于人才分類理論審視技術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J].中國高教研究,2007(5).
[5]H.W.French.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Some Problems of Nomenclature and Classification[M].Paris: Publish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81:16.
[6]潘懋元,陳厚豐.高等教育分類的方法論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7]王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應用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2(25).
[8]杭梅.學前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44.
責任編輯: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