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榮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質量課堂、構建策略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缺乏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教學思路更是比較落后,極大的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長此以往下去,受到錯誤教育觀念的束縛,學生也會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中高質量課堂構建的作用
“高質量課堂”教學理念的出現,營造了寓教于樂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產生樂學、愿學的良好心態,更好的幫助了他們融入到數學學習中。在不斷深入探究的過程中,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并使他們樹立了正確的數學價值觀念。
小學數學教學中高質量課堂構建策略分析
做好導入工作激發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老師對課前導入并沒有做到認真對待,常常是采用“滿堂灌”的形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枯燥無趣的教學內容,極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倦怠的情緒,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率。{1]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這恰恰說明了課前導入的重要性,不僅是老師要做好導入準備,也要求學生認真預習,以積極飽滿的情緒去迎接每一節數學課堂。通過富有趣味性的導入環節,營造和諧、愉悅、歡快的教學環境,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提高教學的高效率與高質量。濃厚的興趣是推動學習進步的巨大動力,需要老師和學生不懈的努力,拼搏進取,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學到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同學們喜歡玩游戲嗎?”“喜歡”學生們爭先恐后的回答道。“那么我們一起來玩個游戲吧,請同學們一起來找一找隱藏在我們教室的數學知識,找出那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那些又是正方形,找的最快的同學有獎勵”,對媒體出示教室的立體圖,老師在黑板上畫出正方形和長方形,幫助學生對比查找。有趣的游戲環節,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游戲結束后,讓學生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從而引出新課,長方形的四條邊,對邊相等等等,幫助學生感知規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的學習提供嘗試的機會,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創設問題情景鍛煉思維能力
常言道”不懂就問“,但是遇到問題,沒有經過自身的思考就詢問老師,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過強的依賴性,也非常不利于他們思維能力的提升。[2]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要合理的設計問題情景,因為太難的問題,學生一頭霧水,有可能會喪失學習的自信心,而過于簡單的問題,學生也是敷衍了事,這并不是我們所樂見的。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對數學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老師有趣的引入新知識,更重視問題的創造,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學到的《分數的初步認識》,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景,向學生展示一組圖片,分別是筆200元、本子350元、文具盒1000元等,讓學生想一想這樣的價格是否合理。那么在不改變原有數字的情況下,哪位同學可以試著將價格調整呢,有的學生已經說出來“2.00元、3.50元以及10.00元”。分數中間的那條線我們叫作分數線,小數中間的點叫作什么呢。由此引入新課—小數的讀寫。每個同學說一說自己的身高,如果以米作為單位,應該怎樣去表達呢?通過一些引人深思的小問題,挖掘學生的大腦潛能,幫助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聯系實際生活提升應用能力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以“生活”作為切入點,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幫助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靈活的應用于生活實踐中,這樣才能體現出數學的真正意義與價值。[3]小學生受到年齡的限制,生活經驗較少,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更是感到陌生、困難,這就需要老師幫助學生將生活現象與數學理論知識相結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深刻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激發其求知欲。在不斷的深入學習中,只有讓學生產生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意識,才能更好的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學到的《時、分、秒的教案》,讓學生們想一下在家里我們的爸爸媽媽是怎樣計算時間的,那么每天為了準時上學是不是需要我們去認識時間,通過這些情況,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時間的重要性。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新朋友—兩個鐘表(一個有秒針,一個沒有秒針),它可以告訴我們什么呢?這時候有的學生已經說出來“是時間”“這位同學說的真棒!”將課堂氛圍推入高潮。要認識時間,首先要了解鐘面,仔細觀察屏幕,互相說一說,鐘面上有什么。通過動態演示,讓學生了解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面有五個小格,進而認識時、分、秒,了解秒表的計時方式。在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意識,提高其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是什么?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黃金時期,因此老師要更加重視“教學的過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在數學教學中,老師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融入實踐活動中,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事,培養其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良好習慣,并讓他們樹立團結互助的意識,從而建立高質量的數學課堂。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學到的《面積》,“文具盒”相信我們并不陌生,觀察我們自己的文具盒,看一看有幾個面,比較一下,每個面是否都一樣大。采用分組模式,請同學們將文具盒的一個表面描出來,看一看是什么圖形,由此得出結論,平面圖形有大有小。每個小組動手操作,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從而掌握面積的概念,理解面積的含義,在探究中張揚個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束語
結合以上情況,讓我們深刻意識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高質量課堂構建的重要性。高質量課堂的出現,更加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習的動力,使他們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從而讓數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郭學峰.優化教學策略 ?構建高質量小學數學課堂[J].讀寫算,2019(15):187.
[2]李曉紅.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提升教學質量[J].新課程(中),2019(01):167.
[3]李俊霞.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淺析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J].新課程(中),2019(0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