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克 武月 李新新 梁澗溪
摘 要:為了評估初中親子關系的現狀,課題組設計編制了初中學生親子關系問卷。初中學生親子關系問卷分為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通過文獻分析、與研究對象進行開放性的調查與訪談,確定問卷基本維度和內容,形成預測問卷。經過對預測問卷調查結果的項目分析、因素分析等檢驗,確定親子責任、親子沖突、親子認同、親子親和四個維度,刪改題目,形成最終問卷。通過對正式問卷的信效度分析發現,初中學生親子關系問卷信效度良好,可以作為相關研究測量的工具之一。
關鍵詞:初中學生 親子關系 問卷編制
1 研究背景
初中階段是學生青春期所處并有大量生理與心理變化的階段,親子關系也會有巨大的變化。在進行初中親子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設計、實施與評價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該階段家庭面臨許多親子方面的挑戰,需要得到專業人員的支持。為了促進家庭親子之間更好地溝通,提升家長教育效能,幫助家庭整體向更和諧的方向發展,需要通過調查法將親子關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系統整理與評估,為有針對性的團體活動做準備。
我們以陳鶴群的《中學生親子關系量表》為基礎編制了量表,這份量表分為子女量表中學生親子關系子女版量表共包括五個維度,分別為子女意識、親子親合、交流沖突、行為沖突和家庭環境。親子關系量表家長版共包括五個維度,分別為家長意識、行為親合、交流親合、交流沖突和行為沖突。本課題預設的方向有增進親子互相了解、促進親子良好溝通、幫助親子共同成長、提升父母教養技能這樣幾個方面,具有綜合性,該量表與本研究預設的方向契合。但是《中學生親子關系量表》面向整個中學階段,題目較多,與本課題研究的目標不完全符合。因此本問卷在陳鶴群編制《中學生親子關系量表》的基礎上依據其維度進行了重新編制,進行題目刪減,定名為《初中學生親子關系問卷》,目的就是為了了解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初中學生親子關系的現實情況,為以后研究初中生親子關系狀況及其因素提供測量工具。
2 預測問卷的編制與修訂
2.1 編制過程
2.1.1 問卷編制的必要準備
圍繞課題關于“親子關系”的核心概念,通過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初中學生親子關系的相關理論與研究報告的閱讀、分析,應用訪談法對具體的個案進行訪談,以陳鶴群編制的《中學生親子關系量表》為雛形,提煉出影響親子關系重要維度。
2.1.2 問卷的初步編制
(1)問卷維度的基本劃分
問卷分為家長問卷和學生問卷,其中家長問卷共有五個維度,分別是家長意識、親子交流、家長行為沖突、家庭環境、親子親和;學生問卷共六個維度,分別是家長意識、親子交流、家長行為沖突、家庭環境、親子親和、子女家長意識。
(2)問題題目的初次修訂
問卷編制小組成員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對問卷中文字表述不清、內容交叉重疊以及語境與真實生活情境差距太大等題項進行修改或刪除,并結合當下初中生實際的家庭生活進行了問卷題項的補充。
學生問卷共計78道題,家長問卷共計87道題,問卷主體部分采用 5 級評分制,從“非常不符合”“基本不符合”“無所謂”“基本符合”“非常符合”。
2.2 預測初測及修訂
2.2.1 被試情況
學生問卷以隨機取樣的方式,從石景山區初中學校抽取共計學生作為問卷初測對象,有效問卷141份;家長問卷從石景山區學生家長中進行隨機抽樣選取,有效問卷145份。
2.2.2 統計處理
所有數據的統計和分析采用 SPSS軟件完成。
2.2.3 問卷修訂
(1)項目分析結果
分別將學生問卷與家長問卷的總分由高到低排序后分別抽取高分、低分的各27%的數據,作為高分組和低分組。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兩組數據在每個項目上的差異。分析結果顯示,除學生問卷第10題t值不顯著,其他題目t值均顯著(p<0.01),因此刪掉學生問卷第10題,保留其他題目。
(2)探索性因素分析
根據項目分析的結果,對保留的學生問卷與家長問卷題目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進一步明確問卷的因子。結果顯示,初中學生親子關系學生問卷的KMO值為0.909,家長問卷的KMO值為0.869,Bartlett 球形檢驗的卡方值均達到顯著性水平(p<0.01),表明兩套預測問卷取樣的適當性較好,樣本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選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分別對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題目進行多次因素分析,并參照碎石圖;與項目組成員對問卷內容進行多次溝通與核實,學生問卷刪掉37道題,家長問卷刪掉47道題;學生問卷與家長問卷基本形成4個維度,詳見表1、表2。
(3)因子命名
根據探索性因素分析各個項目的因子歸屬情況,結合質性分析的結果,對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四個因子分別進行命名。學生問卷與家長問卷的因子一包含的10個題項均反映了初中生或家長在家庭關系中所體現的各種形式的親子矛盾、沖突、爭執等,故命名為“親子沖突”;因子二包含的10個題項反映了初中生對家長或家長對孩子從觀念、行為兩個層面上的認同與接納程度,故命名為“親子認同”;因子三包含的10個題項反映初中學生與家長在生活相處、學習中的相互關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諧相處等內容,故命名為“親子親和”;因子四包含的10個題項反映了初中學生或家長在家庭中了解、知道和承擔的責任,故命名為“親子責任”。最后,分別將學生問卷與家長問卷的各40道題項的編碼進行重新調整。
3 正式問卷的測量與信效度檢驗
3.1 被試情況
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以隨機取樣的方式,從石景山區三所初中學校的學生或家長作為問卷施測對象,具體情況如表3。
3.2 問卷工具
采用自編的初中學生親子關系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的正式問卷,分別包含40個題目,問卷采用5點計分。
3.3 問卷的信度檢驗
研究以 Cronbach's α信度、分半信度作為問卷信度的考核指標。信度分析顯示,學生問卷的 Cronbach's α信度為0.966 ,各維度內部一致性α系數均大于0.9;分半信度為0.857,各維度分半信度均大于0.85(見表4)。
家長問卷的 Cronbach's α信度為0.922,各維度內部一致性α系數在0.78-0.936之間;分半信度為0.710,各維度分半信度在0.764-0.892之間(見表4)。
分析結果均表明該量表內部一致性很高,量表的信度甚佳。
3.4 問卷效度分析
為在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與一線教師和學生訪談的結果,確定了問卷的基本維度和各維度的基本題項。問卷編制小組通過與專家的多次交流、小組成員間的共同研討,對問卷的題目進行了多次調整修改,通過以上步驟,保證了問卷的內容上的科學性、準確性與合理性。
在研究中,我們將每個維度的總分以及問卷總分分別做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學生問卷總分與各維度之間的呈現中等偏高的相關,數值在0.786~0.893之間;各維度之間呈現中等相關,數值在0.390~0.731之間。家長問卷總分與各維度之間的呈現中等相關,數值在0.671~0.782之間;各維度之間呈現中等相關,數值在 0.226~0.565之間。從整體上看,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各維度之間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能較好地反映問卷要調查的內容,問卷結構效度良好,詳見表5。
4 討論
4.1 初中學生親子關系問卷的編制過程
研究初期,研究組成員系統學習了陳鶴群編制的《中學生親子關系量表》,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了問卷的編制工作。初中學生親子關系問卷分為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通過文獻分析、與研究對象進行開放性的調查與訪談,確定問卷基本維度和內容;通過問卷編制小組成員的交流商議、與專家的評定指導對問卷進行了后期完善與調整,形成預測問卷。經過對預測問卷調查結果的項目分析、因素分析,最終確定家長問卷和學生問卷各內容一致的四個維度,從最初的學生問卷76個項目或家長問卷的87個項目最終確定為均40個項目的調查初中學生親子關系的正式問卷。因此,問卷編制基本遵循了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原則。正式施測后分析可知,學生問卷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64.41%,保留的四個因素非常理想,長問卷可解釋的總變量為53.82%,保留的四個因素可以接受。經過進一步的信效度檢驗表明,初中學生親子關系家長問卷和學生問卷以及其所包含的各個維度信度好,各維度之間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能較好地反映問卷要調查的內容。
4.2 問卷維度的確定與解釋
陳鶴群編制的《中學生親子關系量表》將家長問卷分為五個維度,分別是家長意識、親子交流、家長行為沖突、家庭環境、親子親和;學生問卷共六個維度,分別是家長意識、親子交流、家長行為沖突、家庭環境、親子親和、子女家長意識[1]。通過對預測問卷的數據分析,我們保留了“親子親和”、“親子沖突”兩個維度,其他維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此外有部分題項內容在相同維度下的學生問卷與家長問卷表述有所不同,如“親子認同”維度下,學生問卷中可以表述為“我的家長讓我很有安全感”,家長問卷中可以表述為“我的家給我和孩子帶來安全感”。
“親子責任”主要指家長與子女對各自在角色上需要承擔責任的認識與實際情況的體現。在學生問卷中涉及“我會幫父母做家務”等10個題項;家長問卷中涉及 “在業余時間我會和孩子去游玩”等10個題項。
“親子沖突”主要指“家長和子女在生活相處、工作和學習中的產生的摩擦、矛盾等內容。它既能是言語方面的,也可以是行為方面的內容。在學生問卷中涉及“家長經常訓斥我”等10個題項;在家長問卷中涉及“我很少有耐心的聽孩子說話”等10個題項。
“親子親和”主要指“家長和子女在生活相處、工作和學習中的相互關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諧相處等內容,在學生問卷中涉及“開心的時候我常擁抱父母”等10個題項;家長問卷中涉及“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等10個題項。
“親子認同”主要指家長與子女在從觀念、行為等層面上對家庭及家庭成員的認同與接納程度。在學生問卷中涉及“我的家長讓我很有安全感”等10個題項;在家長問卷中涉及“我喜歡我的孩子”等10個題項。
4.3 研究中的不足與局限性
本研究所編制的初中學生親子管子問卷嚴格按照心理測量學的規范和流程進行,但研究的過程與結果仍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這些可以作為未來研究調整的方向或關注點。如,1.本研究基本遵循問卷編制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原則,但“自下而上”比較凸顯,主要源于對國內外親子關系問卷調查相關問卷分析不太充分,可借鑒的資源較少,因此問卷理論結構是否具有穩定性,仍需今后研究的驗證。2.家長卷中男女比例不均衡,男性約占被試總量的1/4。家長問卷的所呈現的親子關系與母親和子女間的親子關系更相符。未來可對研究對象進行進一步限定,保持性別比例基本一致。
5 結論
初中學生親子關系問卷分為家長問卷和學生問卷,每個問卷均包括40個題項,分為親子責任、親子沖突、親子親和、親子認同四個維度。兩套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為相關研究測量的工具之一。
本論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立項重點課題“初中親子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設計、實施與評價研究”(課題編號:CAIA18092)的結題成果。
參考文獻:
[1] 陳鶴群. 中學生親子關系量表的初步編制與應用[D]. 碩士學位論文 河南:鄭州大學,2012.
[2] 吳明隆.問卷統計分析實務:SPSS的操作與應用.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