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芬
摘要:對于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而言,隨著越來越先進和新穎的教學方式被應用到日常教學之中,推動了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科學化方向發展。而整合式教學模式是當下小學語文教師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整合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本文分析研究小學語文教師應如何遵循整合式教學策略的基本要求,在整合教學資源之中為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整合教學;作用;教學
整合式教學策略的實施和滲透,需要圍繞課堂教學主題內容而開展,將其綜合運用到語文課堂之中,使得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將各個單元主題內容融入到教學體系之中,為學生構建一個系統性與完整性的知識體系,并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開展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以此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一、生字詞單元的整合
在小學語文教學優化和改革之中,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生字詞,完成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則需要以生字詞為模板,引導學生通過集中認讀的方式,掌握更多的生字詞,積累大量的詞匯量。在進行生字詞的集中整理之中,要以單元為核心進行生字詞的歸納,這樣學生在開展生字詞的學習之時,能夠大幅度提升認知水平與記憶水平,并能夠將其綜合運用到語文課程的學習之中,提升對于生字詞的綜合運用能力。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針對一字多音的字,可以整理出一個板塊,進行整合式學習,學生通過對一字多音的學習進行組詞,并詞語進行造句。如“假”字,可以讀為四聲、也可以讀三聲,讀四聲時,學生可以組成詞語:假期、假日等;造句則可以造為:我在五一假期去到……讀三聲則組詞:假設、假冒等,造句則可以造為:假設我是一個醫生 / 老師 / 警察……我要……其他的多音字同理教學,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加強學生對生字詞的理解,且學生進行組詞造句后,自身的語用能力得以提升。
二、合理選擇學習內容
小學語文教師在運用整合式教學策略之中,應始終進行主題學習的基本原則,在科學化選擇學習內容之時,體現整合式教學的價值和功能。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中,應關注學生對于語文基礎知識的把握程度,并引導學生彰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同時,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這樣學生才能夠將自己的個性化想法表達出來,并能夠在互動與交流之中實現查漏補缺的基本目的,以此加深對于語文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認知。當然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通過開展與組織整合式學習的相關活動,保證知識內容具有一定的應用性和價值性,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整合式教學引導之中健全語文的基本知識體系,拓展與延伸學生的語文知識面。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授“圓明園的毀滅”時,可以組織學生自由朗讀。學生在熟知文章內容后,教師可以引領著學生查找出形容圓明園輝煌與毀滅的片段、詞句等,以及所采用的手法等。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以小組形式來探討與交流,進而有效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
三、進行主題拓展閱讀
閱讀能力是小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學習語文課程的基礎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之中,能夠將閱讀教學內容與課程主題內容充分結合在一起,在引導學生掌握課程基本知識過程中,使得自身思維和能力得到進一步拓展。而且,小學語文教師在整合式教學策略的引導之中,可以將閱讀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充分整合在一起,這樣學生在掌握閱讀基本技能的同時,也可以掌握其他課程學習的基本規律,大幅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能夠在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之下產生對于語文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比如,小學生在學習“秦兵馬俑”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秦代歷史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將歷史事實與課程相結合,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兵馬俑的宏大規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其次,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兵馬俑,聯系歷史所學從兵馬俑的衣著披掛、身材體格講述秦朝的歷史時代特征,這樣可以讓學生將語文所學與歷史相結合,強化學生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記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積極開展課堂教學與社團活動
小學語文整合式教學策略的策略的開展,使得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借助社團活動形式,挖掘課程教學主題內容,強化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之間的融合性,保證了小學語文教學能夠在合理的教學氛圍之下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協作社團,積極融合課堂習作與社團優美文章評選活動,以此激發出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并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整合式教學策略過程中,應該關注到語文學科對于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基本價值,在歸納與總結各個單元知識點的關聯性之時,踐行整合式教學的基本要求,大幅度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為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供一定幫助,從而推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藝梅.小學高段語文整合式教學策略探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6):48-40.
[2]景洪麗.小學語文“整合式”教學主題挖掘策略[J].科普童話,2018(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