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英語學科的大觀念反映了英語學習的本質,在英語學科中居核心位置。它是連接課程內容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橋梁,幫助學生在完成單元學習后,形成結構化的認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并形成一定的思想態度和價值觀念。本文以英語學科中的大觀念為抓手,從教學案例分析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路徑及策略。
關鍵詞:大觀念;單元整體;新課標;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張佳麗,常州市平岡小學。
一、對于英語學科大觀念的認識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英語學習要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景化,從而促進核心素養培育的有效落地。這里所說的“大概念”即本文所指的“大觀念”。大觀念是深層次的、有意義的、可以遷移的核心觀念,指向學科本質,體現思維方式和核心觀點。大觀念有以下三種特征內涵:第一,大觀念具有中心性。美國學者格蘭特維金斯曾指出,“大”并非“龐大”,也不是“基礎”,而是“核心。”由此可見,大觀念在英語學科中居于中心地位。大觀念是統攝教與學過程的原則和方法,為教師的教學過程提供思路和依據,對于英語學科的教與學具有高位引領和指向的作用,英語教學設計應在大觀念的前提下實施。第二,大觀念具有網狀性。大觀念能夠將細小的、零散的、碎片化的教學內容連結,形成緊密關系,形成新的知識網絡,聚焦學生核心素養,指向學習目標的達成。第三,大觀念具有遷移性,大觀念能連結形成新的認知結構,新的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價值觀念,并且能夠被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新問題。本文筆者基于單元大觀念,就譯林版五上Unit6 “My e-friends”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實踐為例進行分析闡釋。
二、大觀念下的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以課程標準為抓手,關注主題意義,提煉單元大觀念
《新課標》提出教師在教學時,應當關注主題意義,制定指向核心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而大觀念則是連接課程內容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橋梁,是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保障。然而現今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設計缺乏大觀念的統領,在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為考試而教,過多關注語言知識的教學,如詞匯、語法、句式等,忽略單元的主題意義,脫離真實的語境,使教學內容過于碎片化,孤立化,缺少有機統整,導致學生對于所學知識沒有結構化的認知,不能把握單元語篇所承載的大觀念。第二,教學過程流于形式,缺乏真實情景的設置。學生不能完全進入課堂,在真實的情境下進行身份和角色的轉化,實行有效交流。第三,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缺乏一定的層次性、邏輯性、遞進性、關聯性。學生的學習活動不連貫、無梯度。《新課標》還指出主題語境是培育和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依托,是引領教學目標制定和開展學習活動的關鍵。教師在單元整體設計前,應當研讀教材,整合碎片化的教學內容,提煉單元大觀念,關注單元的整體教學。在“My e-friend”中,單元大觀念包含三個層次,分別為宏觀上的大觀念,中觀上的大觀念和微觀上的大觀念。在宏觀上,從英語課程和學科與育人的角度來看,學生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多方面介紹自己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關注朋友,嘗試了解朋友;當朋友有困難時,給予鼓勵和幫助,體會到朋友的意義與重要性。在中觀上,從語言學習與主題意義的探究來看,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我,網友的話題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能夠在不同情境下用不同的語言輸出結構介紹網友或者朋友。學生能夠在主題語境下,理解中西方朋友之間書信往來的不同之處。在微觀上,從語言學習活動來看,學生在語篇的依托下,能夠準確理解并概括文中Peter的相關信息,通過實踐運用,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對Peter進行介紹輸出,最終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結構化,在新的情境下,學會遷移,運用結構化的表達介紹自己的網友、朋友甚至是家人、同學、身邊的人。
(二)立足單元大觀念,以主題為引領,制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大觀念能統攝教與學,為教師教學設計,制訂目標提供思路和依據。而單元是承載主題意義的基本單位,單元教學目標是總體目標的有機組成,各課時的教學目標既服務于單元整體目標,也是落實單元大觀念,單元整體目標的落腳點。
在單元大觀念的指導下,“My e-friend”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是:1.學生能夠圍繞主題e-friends進行理解性輸入和表達性輸出。2.學生能夠圍繞主題e-friend,從不同的維度,對網友或者朋友進行準確地、有序地、多元地輸出。3.學生能夠圍繞主題e-friend培育并發展學生思維品質中的準確性、靈活性、深刻性和創造性。4.學生能夠圍繞主題e-friend,對描述人物的語言方式進行結構化總結,內化表達,能夠在不同的語境下,將所學知識遷移,介紹他人。5.學生能夠圍繞主題e-friend,體會到朋友之間的意義,并學會通過書信的方式保持朋友之間的友誼,在人與自我和人與社會的主題語境下保持良好的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
在本單元中共有七個教學板塊,分別為story time(故事時間板塊)、grammar time(語法時間板塊)、fun time(游戲時間板塊)、sound time(語音時間板塊)、culture time(文化時間板塊)、cartoon time(卡通故事時間板塊)、checkout time(綜合復習板塊)。每個教學板塊之間看似獨立,但其內部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通過大觀念的統領,將各板塊之間零散的知識點進行網狀連結,依據單元整體目標,本單元的課時目標如下:第一課時,故事時間板塊。通過主題意義的探究,依托故事板塊的語篇,學生能夠從年齡、國籍、學科、愛好等維度提取Peter的關鍵信息,并能夠通過問答或者語篇等不同的表達方式從多維度介紹Peter。第二課時,語法時間板塊和游戲時間板塊。學生能夠使用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對于主題網友進行提問,并能總結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的結構和三單動詞變形構成的規則。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從不同維度嘗試了解朋友和關心朋友。第三課時,語音時間板塊、文化時間板塊和卡通故事時間板塊。學生能夠歸納出字母w的發音規則并認讀相關單詞。學生能夠體會到中西方在書信往來時的差異。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關心朋友、鼓勵朋友、幫助朋友。第四課時,綜合復習板塊,學生能夠借助思維導圖,信息卡片制作等方式將本單元的語言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完成對主題網友或朋友的書面表達,并實現準確、有序和多元表達。學生通過單元學習后,能夠將描述人物信息的表達結構化,遷移到不同情境中,介紹他人(如表1)。
(三)基于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
《新課標》指出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是學習者學習和嘗試運用語言理解與表達意義,培養文化意識,發展多元思維,形成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學習活動為落實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提供有力保障。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學習活動應當是有情境、有層次、有關聯,層層遞進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次: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
1.學習理解類的學習活動。在教學設計中,在大觀念的指引下,根據主題意義,依托語篇,創設相關情境,通過設計學習理解類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提取信息,概括了解,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間的關聯,解決實際問題。
(1)創設情境,感知注意。在故事實踐板塊的教學前,教師圍繞“朋友”這一主題,出示一張和教師相關的信息卡片,信息卡片的內容涉及年齡、學科、愛好等維度,而這些話題都是學生在本單元之前就已經學習過的,在這里教師通過創設和主題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活躍課堂氛圍,導入話題,最大程度激活學生的觀察、預測、回憶、想象等諸多思維活動和多樣的身體記憶,幫助學生搭建從具體形象到主題概念間的橋梁,并以最快速度聚焦語篇,為其后的學習做好鋪墊。
(2)依托語篇,獲取梳理。在語篇學習中,教師以框架性問題為統領,引導學生梳理語篇基本信息,如“Where does he live? How old is he? What subject does he like? What does he like doing? What does he do after school? ”通過獲取與梳理環節,引導學生識別和提取文本內容信息,并為后續對于人物描述的維度和方式進行結構化的輸出做準備。
(3)關注生成,概括整合。在具有框架性、結構性的問題后,教師應整合課堂上的生成資源,對生成資源進行概括整合,提煉表達的框架和維度。根據學生在語篇中提取的信息可以概括出文本是從年齡、國籍、學科、愛好等多維度來介紹網友的,培育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加深學習的深度。
2.應用實踐類的學習活動。應用實踐類的學習活動相比較學習理解類的學習,在活動設計和內容學習上是遞進的,在能力要求上是更上位的。因此應用實踐類的學習活動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習理解類活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逐步內化語言知識,鞏固新的知識結構,促進語言運用。
(1)分析比較,描述闡釋。在語法板塊教學時,通過設置情境,如果你想要更加了解朋友或者是網友,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呢?根據第一課時所學內容,學生隨即可以提出,如“Do you... have...? Does she like...? 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 What subjects does he like?”等問題。通過問題的展示,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比較,分析。最終通過總結,描述并闡釋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的構成規則,內化結構,培育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2)比較判斷,內化運用。在復習板塊時,學生通過分析比較關于王芳的語篇,判斷語篇的輸出是否具備準確性、有序性和多元性。在進行書面的表達輸出時,內化寫作的要點,表達準確無錯誤;在書面表達的過程中注意連詞的使用,幫助學生有序地進行書面表達,如and, too, but等詞;在表達的過程中使用不同的句式,可以使表達變得多元化,培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3.遷移創新類的學習活動。遷移創新類學習活動是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探討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和情感態度,加深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通過遷移創新類的學習活動設計,學生能夠基于新的知識結構,將內化的知識遷移運用到新的情境中,綜合運用語言技能,進行思維活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實現深度學習。
(1)批判評價,表達觀點。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朋友,在卡通時間板塊的教學活動設計中,學生基于對語篇故事的理解,山姆和波比一直都是好朋友,他們相約去釣魚,山姆表示自己不擅長釣魚,波比沒有貶低山姆,而是安慰山姆不要著急,他可以教山姆。借助語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山姆和波比能成為朋友?學生通過對語篇背后主題意義的發掘,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山姆和波比遇到困難時,互相幫助,互相鼓勵,所以他們是朋友。此活動加深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并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的語境中,解決新的問題,如何能保持良好的友誼?學生開展想象與創造,保持良好的友誼需要有共同的愛好,能互相學習等,培育學生批判性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
(2)善用工具,解決問題。在復習板塊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繪制和自己的朋友或者是網友相關聯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分支便是學生通過四課時的學習,內化的知識結構。思維圖示的分支可以包含年齡、國籍、科目、愛好、能力等維度。學生根據繪制的思維圖示,解決新語境中的實際問題,介紹學生自己的朋友或網友,將單元語篇中的表達結構遷移到自己的書面表達中,發展其思維的創造性。
三、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的培育提升,《新課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當把握好課程內容和核心素養之間的紐帶,仔細研讀教材,整理單元教學內容,將散亂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有統領性的單元大觀念。關注主題意義,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使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圍繞一個完整的單元大觀念。學生在完成學習后形成新的認知結構,新的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能夠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新的問題,達成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薔,周密,蔣京麗,等.基于大觀念的英語學科教學設計探析[J].課程·教材·教法,2020(11):99-108.
[3]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