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果果 雷于佳 毛若 翟瑞



摘 要|目的:考察游戲療法對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小學生積極情緒的作用,為游戲療法是否可以在鄉村小學校心理健康課程中推廣使用提供參考。方法:本研究采取“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實驗設計,在某省某藏族羌族自治州鄉村學校抽取小學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學生共200人為被試進行實驗,其中100人為實驗組,100 人為控制組。在實施5周游戲療法活動課程(實驗組實施,控制組不實施)前后使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量表》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測查。對前后測的測查結果采用SPSS ? 17.0進行處理分析。結果:實驗組被試群體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在參加活動的前后測結果中存在顯著差異(p <0.01);控制組被試群體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前后測結果差異不顯著(p >0.05)。在實驗的積極情緒前測中,實驗組被試群體和控制組被試群體差異不顯著(p >0.05);在實驗的積極情緒后測中,實驗組和控制組差異顯著(p <0.01)。結論:游戲療法對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小學生的積極情緒有顯著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游戲療法;鄉村小學生;少數民族地區;積極情緒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問題的提出
游戲是兒童的統一語言,王曉萍在《兒童游戲治療》一書中提到,游戲不僅能促進兒童身體、認知、語言及社會能力的發展,也能增進兒童的心理健康[1]。安娜·弗洛伊德在對兒童的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 也將游戲用于治療的準備階段,作為鼓勵兒童與分析者建立積極情感的方式。兒童游戲療法概念的界定決定了其核心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它能夠從本質上促進兒童社會化的發展。已有的游戲療法研究與實踐應用集中于針對已經產生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兒童,本文針對游戲療法如何促進正常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發展開展研究,旨在研究游戲療法對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積極影響,以此探索如何通過游戲活動促進正常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取分層抽樣的方式,選取了某省某藏族羌族自治州鄉村學校小學四年級、五年級和六年級兒童共計 200 名,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實驗期間對其實施開展游戲療法心理健康課程)100 名,控制組(實驗期間對其不采取任何形式的額外干預)100 名。
游戲活動心理健康課程主要采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按照活動最優效果排列標準,將實驗組被試成員分成 3 個小組,其中兩組設置 35 名,另一組設置 30 名,具體情況如表1 所示。
最后收回有效問卷共計 153 份,具體情況如表2 所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為研究工具,該量表是邱林等人 2008 年以情感二維結構理論為基礎,對沃森等(Watson et al.,1988)編制的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PANAS)的修訂。該量表共有 18 個項目(積極情感項目 9 項,消極情感項目 9 項),采用 5 級計分,分量表總分越高, 表示該情感程度越強。該量表在積極情感分量表上,同伴評價和自評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都達到了
0.85 以上,消極情感自評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也達到了 0.84 以上,同伴評價內部一致性信度達到了 0.77,具有良好的重測信度。同時,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兩個潛變量之間的相關僅 0.12,且各項擬合指數都沒有達到可接受的標準,由此得出,消極情感和積極情感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因子。因此, 本研究所采用的修訂后的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中各項目具有良好的區分度,是情感情緒測量可靠有效的測量工具[2]。
研究過程
本研究采用“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實驗設計,針對被試團體中的實驗組開展為期 5 周的游戲療法心理健康課程,控制組不實施。研究將在實施開展實驗課程之前對被試團體進行積極情緒的首次測評,以此來評定被試群體積極情緒的基本情況(前測)。隨后開展為期 5 周的實驗課程,一周一次課, 每次課程 60 分鐘。5 周實驗課程結束后再進行第二次積極情緒測評(后測),通過前后測結果對比分析來考察在接受了游戲療法心理健康課程之后,被試團體積極情緒的變化,以期驗證游戲療法對被試群體在積極情緒方面的作用。
數據處理
本研究數據利用量表收集數據,利用統計軟件 SPSS 17.0 對所得有效數據進行處理統計,并對所得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和 T 檢驗分析。
3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分析
分別考察實驗前后實驗組和控制組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維度上的差異,詳見表 3 和表 4??梢姡?在開展游戲療法心理健康課程之前,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生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維度上的得分差異均不顯著。而實施歷時 5 周的實驗課程后,實驗組和控制組之間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個維度上的得分均呈現顯著差異,表明實驗效果是有效的。
進一步比較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得分差異,詳見表 ?5??梢?,在參加實驗課程前后,實驗組被試在兩個維度上的得分均呈顯著差異。而對控制組的考察如表6 所示,前后測之間的差異不顯著。說明是否參加實驗課程,會影響被試積極情緒的提高和消極情緒的改善。
研究討論
根據表3 得知,被試群體實驗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在參加實驗課程的前后測結果存在顯著差異(p<0.01);根據表4 ?得知,被試群體控制組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前后測結果差異不顯著(p>0.05);根據表5 得知,在積極情緒消極情緒的前測中,實驗組被試群體和控制組被試群體差異不顯著(p>0.05); 根據表6 ?得知,在積極情緒消極情緒的后測中,實驗組和控制組差異顯著(p<0.01)。從平均分中看出,在積極情緒得分上實驗組被試后測高于前測,且實驗組得分高于控制組得分;消極情緒得分上實驗組被試后測低于前測,且實驗組得分低于控制組得分。說明游戲療法心理健康課程在被試群體的積極情緒上有積極作用,對被試群體的積極情緒有提升作用,對被試群體的消極情緒有抑制作用。
毫無疑問,將游戲療法運用于心理健康課程對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小學生的積極情緒是有積極影響的。本研究回顧實驗過程,認為其原因主要在實驗課程的內容和形式上。
根據前期調研,在實驗開展前,研究對象所在學校的課表上未設置心理健康的相關課程,部分學校根據需要(如學校發生危機事件)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在形式上多為線上講座,涉及游戲相關的活動或課程多為體育課和運動會。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心理健康課程主要是以游戲為主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是以游戲為載體,結合音樂、繪畫、表演、運動等形式的心理干預方法。小學生屬于兒童,游戲是兒童的天性, 以游戲作為課程活動的主要形式,無疑會受到小學生的極大歡迎,必定會調動他們的積極情緒。雷明頓
(Remington)等通過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狀態之間表現出了顯著的負相關關系[3]。在被試的情緒體驗充滿積極情緒的時候,消極情緒體驗便會減弱,由此就解釋了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在實驗組和前測后測差異比較中結果均差異顯著。同樣,如果將游戲療法相關活動融入教學活動中,相信同樣能夠取得顯著的成果。
邱林等人通過研究發現,積極情緒體驗與積極生活事件回憶量呈正相關,消極情緒體驗與消極生活事件回憶量呈正相關[2]。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們對被試群體的后測是放在整個實驗課程結束時進行的, 那么,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認為:實驗組被試的積極情緒體驗后測水平之所以高于前測,是因為游戲活動的實驗課程的開展增加了其該時期的積極生活事件回憶量。
然而,無論何種解釋,游戲療法心理健康課程對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小學生群體的積極情緒有積極影響這一結論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1]王曉萍.兒童游戲治療[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3.
[2]邱林,鄭雪,王雁飛.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PANAS)的修訂[J].應用心理學,2008(3).
[3]Remington N A,Fabrigar L R,Visser P S.Reexamining the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2):286-300.
The Effects of Play Therapy on Positive Emotion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Minority Areas
Zuo Guoguo1 Lei Yujia2 Mao Ruo2 Zhai Rui1
1.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 School, Mianyang;
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lay therapy on positive emotion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minority areas,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whether play therapy can be promoted and used in the mental health curriculum of rural primary schools.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group-control group” pre-test and post-test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200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grade 4, grade 5, and grade 6 in a rural school in 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a certain province, and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10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100). The play therapy was used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that was not used for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beginning and 5 weeks later, and the Positive Emotions and Negative Emotions Scale was used at the beginning and 5 weeks later, respectively. SPSS17.0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activity (p<0.0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In the positive emotion of the pre-te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n the positive emotion of the post-te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Play therap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positive emotion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minority areas.
Key words: Play therapy;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inority areas; Positive emo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