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寧
摘 ?要 ?深化產教融合,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路徑,也是加強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的戰略性舉措。本文闡述了新時代深化產教融合對于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當前國內的現狀,從優化政策環境、創新融合模式、加快成果轉化等幾方面,提出了推進產教融合戰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建議,對于新形勢下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質量、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產教融合;實體經濟;機制創新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產教融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務后,2019年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實體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持續、深入推動產教融合,對新形勢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教融合戰略對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意義
(一)產教融合是國家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
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條現代化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使命和路徑。產教融合是加速匯聚產業轉型升級核心要素、加快建設科技和人才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為新時代推動產教融合聯合體培育的內涵建設和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通過以技術進步為主軸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發展技術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教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推進科技和人才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振興民族產業的戰略路徑。
(二)產教融合是推動實體經濟跨越發展的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全要素生產力,不僅需要創新驅動能力的支撐,更需要培養高素質、新技能的產業工人隊伍。”推動實體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更需要創新平臺和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這是發展和振興實體經濟的基礎和支撐。產教融合可以加快推動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資源有效集聚,推進高校和企業聯手建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共同體,將產業先進技術以及崗位技能需求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標準、教學大綱及課程建設中,通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來提高產業和企業技術技能水平,通過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來提高產品和企業的競爭力,使實體經濟發展擁有新的動力。
(三)產教融合是連接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的中樞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副主任陳建榮提出,產教融合是以創新為核心的價值鏈重組,以技術進步為融合發展的主軸,以解決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結構性矛盾為使命,著力建設技術技能積累創新共同體。產教融合強調的既是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的深度融合,也是教育制度與產業制度的深度融合;既是教育與產業宏觀層面的融合,也是教學活動與生產活動微觀層面的融合。在產教融合過程中,首先,可以將產業發展中的先進技術以及技術對工作崗位的影響等要素融入到職業教育的教學標準及教學課程中;其次,可以繼承和發揚優秀產業文化,培養學生追求卓越、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第三,將產業發展的具體要求融入到高校的專業建設中,提升高校的教育質量以及教學創新及服務社會能力。
二、當前我國產教融合戰略實施現狀
(一)高校一直非常重視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是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分類發展、轉型發展和內涵發展的基本方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在產教融合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從職業院校到應用型本科院校、普通高校,融合范圍越來越廣;從科技合作到鄉村振興、非遺傳承等,融合領域逐漸拓展;從校企合作到項目牽引、人才共育等,融合方式更加多樣;從企業轉型到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等,融合效果更加全面。高校通過優化專業、課程,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支撐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優化人才培養類型結構,加大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施校企協同育人項目,成為企業的“人才蓄水池”,實現高校人才培養和企業發展的合作共贏。
(二)產教融合的環境逐步完善
1996年,《職業教育法》明確了產教融合的法律地位;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標志著“產教融合”首次出現在國家文件中;2017年,黨的十九大明確了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戰略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2019年,《試點建設培育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工作方案》《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等文件明確了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基本原則、工作程序和優惠政策;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從教育政策到產業政策,從制度安排到國家戰略,產教融合不僅肩負著重要的時代使命,也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
(三)產教融合的合力明顯增強
在產教融合發展初期,普遍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職業教育作為校企合作的一方主體,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社會服務能力不足,企業則多因為投資回收期長、投資效益低而不愿意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經濟社會開始轉型后,政府推動區域產業與學科專業對接與融合,推進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體系,高校學科專業與區域經濟社會同步優化發展,校企兩端的積極性逐漸提高。尤其是近年來,在中央的政策指導下,產教融合成為國家戰略的組成部分,制度、內容、模式等不斷完善,整個教育體系、人才培養開發體系與整個產業系統相融合,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各負其責、協同共進、共建共享,各方面的積極性有效激發,“產教深度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效果正逐漸顯現。
雖然產教融合戰略在不斷推進,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產教融合思路不寬、合作不深。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導下,全國高校和眾多企業都開始尋求突破口進行校企合作,雖然勢頭較好,但是,“以企業為重要主導、職業院校為重要支撐、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中心任務的高等教育產教融合創新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信息不對稱、目標導向和評價標準不一致等問題;產教融合的內容和模式仍以訂單班、集中性崗位實習為主,項目合作,尤其是產、教、學、研、用一體化還沒有廣泛展開。
二是政府對產教融合的支持力度不夠。產教融合的目的之一是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但大部分高校不能獨立完成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大型、新型的設備、設施主要靠企業通過建立“校中廠”以及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等方式支持。而由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幾方主體的權利、義務、風險控制等問題缺乏政策保障,多元投入機制不足、主體職責不清、協同不暢、監管不夠,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動態調整機制不夠健全。
三是高校的產教融合能力不足。當前,很多高校專業與行業、企業對接不夠,資源整合能力不足,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有所脫節;高校技術技能積累不多,技術成果轉化率不高,社會服務、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社會服務的配套管理制度和獎懲辦法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服務能力的深度與廣度不平衡,尚不能滿足經濟轉型發展與國家創新戰略的高質量要求。
三、關于推進產教融合戰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思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個重要表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兩個大局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判斷作出的,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振興實體經濟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戰略意義。實施產教融合能夠有效推進實體經濟發展。
(一)通過產教融合推進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
從教育政策到產業政策,從供給改革到需求改革,從制度安排到國家戰略,產教融合的演化和發展具有深刻的時代使命與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產教融合作出重要指示。為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產教融合的總體目標,對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產教融合發展工程”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在中央的政策指導下,幾年來,地方政府積極行動,加速出臺配套政策,但目前在產教融合中的權利責任、利益分配等問題上的指導和保障還不夠。要聚焦打通產教融合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出臺相關政策明確企業、行業協會、政府和高校具體的職責和義務,進一步細化企業、高校在合作過程中兩者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要合理規劃教育資源規劃布局,推進人才培養層次、類型與產業布局和發展需求相適應,緩解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要完善職業資格體系和勞動準入制度,加強對高校教育教學的管理和監督。
(二)通過產教融合推進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創新融合模式
“產教融合”是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實踐基礎上發展而來的。2022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傳統的產教融合模式包括校企合作、“校中廠”“廠中校”、高校科技園等,融合模式以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優化組合為特征,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推進行業優勢匯聚為集成優勢,進而推動實體經濟、區域經濟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企業越來越迫切地需要優先得到技術技能人才,降低人力資源供給的風險和人才招聘的成本;高校也越來越迫切地需要進行教育轉型,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強、適應力突出的產業人才。于是,“產業學院”應運而生。產業學院是高校與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產業園區等主體合作舉辦的職業教育或者技術教育共同體。以產業學院為載體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學校就能學到通用行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降低行業企業的人才培養成本。
(三)通過產教融合推進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快成果轉化
深化產教融合是新時代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振興的戰略性路徑,也是加速匯聚產業轉型升級核心要素、加快建設科技和人才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機制。《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中指出,核心平臺建設是產教融合制度創新與效能轉化的關鍵。要倡導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共同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創新聯合體、技術創新平臺、產教園區等,及時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校要創新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突出創新導向、結果導向和績效導向,充分調動教職工、尤其是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他們科技創新、轉化成果的熱情。要推進產教融合與產業集聚發展、轉型升級相適應,促進科技成果及時向產業轉移轉化,通過“項目孵化,推動轉移”“技術入股,共同經營”等方式,在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的同時,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企業要積極為高校教學注入前沿技術內容,提供行業職業能力認證體系,通過產業學院或共建師資培訓基地,為高校提供優質課程及最佳實踐,提供教學中所需實踐實訓資源支持,幫助師生提升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夢陽,李廣平.產教融合這一年:從制度創新到國家戰略[EB/OL].https://www.csdp.edu.cn/article/5643.html,2019-12-11.
[2]“國家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報告會”在北京舉辦[EB/OL].http://edu.china.com.cn/2020-09/21/content_76724567.htm,2020-09-21.
[3]張君.協同育人視域下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創新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0,(19):51-55.
[4]蒲實.實體經濟是“十四五”經濟發展根基[N].學習時報,2020-11-18.
[5]唐未兵,溫輝,彭建平.“產教融合”理念下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8,(08):14-16.
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高校產教融合戰略推進機制研究”(編號:2019SJZDA0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責任編輯: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