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連
摘 ?要:單元整體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單元為英語教學整體設計,組織教學為主導教學。單元內容的有機整合,可以使學生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為知識轉移做好充分準備。深度學習不是對知識的簡單記憶,而是對內容的一般認知能力。其表現是長期保持知識,并將其轉移到真實情境中處理實際問題。文章擬以深度學習的概念為基礎,探索基于深度學習單元的整體教學路徑。
關鍵詞:深度學習;中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
新課程改革必然導致學生教學方式的轉變。如何改變學生過時的學習方法,將學生的學習從淺層學習轉變為深度學習,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問題,也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重要科研課題。教師應貫徹新課改精神,基本構建“獨立、愉快、高效”的教學,使教學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將教學與學習的核心地位返還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理解學習,感受學習成功的喜悅和收獲,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整體規劃,構建以“學”為核心的單元。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學科核心素養的清晰呈現,教學要從整體上掌握課程內容,注重素質的深度塑造,體現素質教育的價值。但回顧目前的英語單元教學實踐,教師過分關注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技巧的實踐,忽視主題的學習和思維、文化能力的塑造,導致課程內容泛娛樂化、學生學習表層化,品質塑造只是一種形式。
當前,學生不斷機械地學習碎片化知識;語言單元教學脫離實際、具體,學習內容枯燥;教學活動形式多樣,但缺乏主體任務,活動之間沒有聯系,也沒有辦法實現目標。如何擺脫困境,提高課程德育水平?隨著《普通高中英語課程規則(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規則》)的實施,基于主題式教學實踐意義的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引起了廣泛關注。
二、基于主題意義的單元整體教學的必要性
《課程規則》將主題語境作為英語課程內容的六項原則之一,包括三種主題式語境: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學習范圍,并滲透情感概念和價值觀。《課程規則》還強調,學生語言學習最重要的內容是學習主題的意義。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研究水平,直接影響語篇理解的深度、語言學習成果和思維發展水平。
單元既是教材內容編寫的基本要素,也是傳達主題意義的基本要素。單元按照“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組成。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整體教學計劃,按照內容的思維邏輯,保證教學的合理性和一致性。脫離主題意義的單元教學往往缺乏針對性、綜合性和關聯性。程曉堂強調:“按主題意義研究的課堂,就是緊緊圍繞某一主題,設計教學課堂的目標、內容和活動?!眴卧虒W要緊緊圍繞主題情境,關注內容的整合、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三、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單元整體教學研究
基于主題意義的單元整體課堂教學的理論基礎是緊緊圍繞教學內容的六大要素,對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全面分析,明確教學內容的意義。單元主題應融合知識和語言表達技能,設計程序單元的目標。教師應通過對語篇的研究和調整,將單元目標有效地融入課堂的目標中。目標是一致的或從定量變為定性,班級目標應設置為服務于實現單元目標;最終的設計緊緊圍繞英語學習活動,結合主題意義。通過學習理解、實踐應用、創新轉移等活動,可以達到對主題意義的掌握和綜合能力的提高。本研究以(Go for it?。┚拍昙壢粌訳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為例,對單元的整體課堂教學里德設計。
(一)整體感知,確定主題
英語教學內容包括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方法六大因素。這六個因素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體,其中語篇是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表達媒介。教師必須深入細致地閱讀語篇,梳理和提煉與內容相關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表達技能和學習方法。分析教學內容的六要素,有利于整體的認知和明確的主題。筆者對北師大版《英語》(Go for it!)九年級第七單元進行了整體分析。主題風格是關于人與社會——社會行為、規則。語篇包括三篇英語聽力和幾篇閱讀文章。內容如下:
1. 母女倆討論青少年應該遵守家庭和社會規則;
2. 兩姐妹對個人行為規則發表不同意見;
3. 父子討論學校規則;
4. 詩歌題材,敘述孩子長大后,了解了小時候母親的各種規則;
5. 記敘問題,孩子和家長對愛好與職業的不同看法。
語言表達的知識要求學生準確使用被動語態和情態動詞。語言表達的技能要求學生學習討論規則,并針對不同規則表達意見和理由。在文化知識方面,學生要把握東西方教育的不同見解和方法,學會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遵守紀律。在學習方法上,學生學會應用多種方法,合理獲取所需信息內容,實施重組選擇和加工。
(二)基于課程六要素,提煉單元目標
單元課程的目標是以培養學生在英語課程中的核心素質為宗旨。教師必須仔細分析課程內容和學生的教學目標,然后圍繞主題意義,從核心素養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化藝術性、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制定單元整體課程目標。單元目標是學習活動設計的方向指標,應關注學生各領域的能力。以北師大版《英語》(Go for it?。?年級全一冊第7單元為例,編者制定了以下單元課程目標:
1. 使用帶情態動詞的被動語態來討論家里的社會發展或學校的規則;
2. 不同規則發表意見并討論原因;
3. 反思自己的行為,辯證理解,學會遵守規矩;
4. 全方位把握東西方文化教育的觀點差異;
5. 獲得的信息可以有效篩選、重組和生產。
(三)調整教學內容,分解課時目標
緊扣主題意義,制定單元目標后,教師需要深入閱讀語篇,從what(主題思想)、why(寫作意圖)以及how(文本特征和語言特征)三個層次分析語篇意圖。語篇是語言學習的基本媒介,為探究主題意義提供了多樣化的素材。只有梳理語篇的相互關系,才能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課程內容調整主要分為兩個層面:
1. 課程內容是否為單元主題服務?教師應根據主題的思維邏輯上下調整文本的具體內容,剪切或填充。
2. 是否符合學生的教學目標和學習要求?不同的語篇在單元中對于提高學生的能力有不同的價值。有的強調思維能力的塑造,有的強調語言表達能力的塑造。對基礎好的學生,可適當填寫或組合語篇材料,基礎較弱的學生應學習部分重點,刪去次要語篇。
以北師大《英語》(Go for it!)版9年級第7單元聽力課為例:按照主題邏輯,將主題分解為青少年相關規則,以及規則的思想及其辯證法關于規則的三個子主題,并按照這個邏輯重新調整,刪除、添加教學內容。
1. 第一課的內容是A節1a-1c,母女討論青少年的家庭和社會規則;2d學生討論參觀要求;4b關于中西家規的差異。根據第一子主題青少年相關規則,整合教材相關內容,拓展學習內容的多樣性,讓學生充分接觸青少年相關規則。認知能力的層次是學習、訓練、理解、塑造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觀念。
2. 第二課的內容是A 2a-2c部分。兩姐妹針對年輕人的個人行為發表不同看法并說明原因;4a情態動詞的被動語態組合。根據第二個子主題規則觀點的融合,學生在接觸大量語境后,學會使用情態動詞的被動語態來討論他們對規則的看法。認知能力水平是學習、訓練、理解和運用實踐塑造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品質。
四、結語
教師要根據主題意義,根據單元整體課堂教學,尋找語篇的本質邏輯點,站在更高的位置進行教學設計。能否準確把握語篇主題含義,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知識和工作經驗水平。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提高,幫助學生探索單元主題意義,鼓勵學生上課運用語言表達,真正運用英語做事,實現學科育人的目標。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規則(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程曉堂.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J]. 中小學外語教學,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