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青
摘要: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我國正式進入了后扶貧時代。在后扶貧時代,作為權威主流媒體,有責任和義務繼續擔負起扶貧報道的重任,從多個維度上做好扶貧報道,對扶貧振興工作展開持續、系統、報道,全面呈現我國扶貧振興工作的成就。本文就后扶貧時代主流媒體做好扶貧報道的三個要點進行了闡述,以供業界參考。
關鍵詞:后扶貧時代;主流媒體;扶貧報道;國計民生;精準扶貧
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了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實現了“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有效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脫貧奇跡。自此,我國正式進入后扶貧時代。
在后扶貧時代,有關扶貧振興的選題仍然主流媒體的重要報道內容,面對脫貧和振興,主流媒體有必要從不同維度、不同層面做好扶貧報道,讓主流媒體報道的重要性在扶貧工作中更好地展現出來,力助政府和人民打贏這場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之戰。筆者認為,后扶貧時代下,主流媒體要做好扶貧報道,就要站在國計民生的高度上做文章,就要設身于貧困問題中去進行深度新聞挖掘,就要關注貧困群眾冷暖做有溫度的優秀報道。
一、舉起“望遠鏡”,站在國計民生的高度上做文章
第一,主流媒體在扶貧報道中主題要宏大,立意要高遠。扶貧是我國的一項重大民生問題,是黨和政府對貧困群眾的責任和擔當,是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重要保證[1]。所以,主流媒體扶貧報道要立于民生大事的高度上,將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準確順暢地傳遞給基層群眾,并從誰來扶、精準扶、怎么扶等各個方面為群眾全面精準地解讀黨和政府的扶貧決策和部署要義,更要做好群眾的傳聲筒,把基層聲音即時傳遞上去,以加快貧困人口、貧困地區及早摘掉貧困的帽子,助其脫貧致富奔小康。
第二,主流媒體在扶貧報道上要保持正確認知,胸懷大局。主流媒體記者應對扶貧工作有正確認知。長期以來,有一部分媒體記者在采寫扶貧報道時,認知存在著嚴重的偏差[2]。例如,一些媒體記者常會將扶貧與和社會福利混淆,甚至認為扶貧工作等同于某種意義上的社會福利支持,實際上二者間存在著巨大的區別。國家給予的社會福利是面向所有公眾的,而扶貧工作的對象是貧困群體,一個是普惠性政策,一個是非普惠性政策,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此外,還有一些媒體記者將扶貧與慈善混為一談,慈善是周期性或者一次性的捐贈,而扶貧工作則強調長效機制,因此我們的扶貧干部才會長期深入一線,去幫助困難群眾構建起長期性的生產機制,才會去建立貧困檔案,進行長期性的關注和幫扶。
主流媒體記者應胸懷大局,從大局出發,方能著眼于大事,把握住大勢,做到應勢而動、因勢而謀、順勢而為。很多貧困地區工作環境艱苦、扶貧任務艱巨、讓很多選派干部經受巨大的壓力[3]。然而,依然有很多黨政干部主動申請駐村留守,親力親為幫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這樣顧大局、識大體、勇于擔當、敢于挑戰的行為正是脫貧攻堅中所需要的良好精神面貌,值得主流媒體著力報道宣傳,為全國扶貧工作人員樹立起好榜樣,引起大家積極學習和共鳴,從大局上助推扶貧工作順利進行。
第三,主流媒體扶貧報道還要找到工作的著力點,找準報道的切入點,從中發掘高度的立意進行報道。比如長期以來,部分貧困戶存在等、靠、要等固有思想,在這樣的境況下,有一些貧困戶率先做出改變,用自強脫貧的干勁走出一條新致富道路,這樣的故事非常值得倡導,主流媒體要抓好這個切入點,著力加大對此類型事件進行報道,以啟發民眾思想,傳遞積極脫貧新觀念,為扶貧工作創造新鮮血液,引發積極的社會效應,也能給貧困群眾提供積極教育,以改變其發展理念,引導他們走上主動積極脫貧致富的道路。不僅要幫助貧困群體從經濟上脫貧,更要讓貧困群眾從思想上脫貧,不斷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才可以讓他們從根本上脫離貧困,走向富裕之路。
二、用好“放大鏡”,設身于貧困問題中進行深度新聞挖掘
主流媒體扶貧報道忌流于表面,走形式、走過場,這樣的報道發揮不出任何作用[4]。主流媒體需要追求有深度的報道,即不但要將扶貧大事真實地記錄下來、反映出來,還要深挖出背后的深度問題,并從不同的角度探索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一篇有深度、有意義的扶貧報道。這就為主流媒體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主流媒體新聞記者要走出報社,深入一線采訪,不畏艱辛,戰斗在扶貧戰線的第一線,蹲點調研采訪、親力親為,深刻體會其中的艱辛與歡樂,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切身體驗,綜合各種地方實際情況,采用老百姓都能聽得懂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2019年6月起,湖南省湘潭市廣播電視臺率先開展了“記者在扶貧一線”系列采訪活動,其采用蹲點式采訪形式,直接派遣記者深入基層一線,邁進田間地頭,深入挖掘脫貧攻堅故事,與采訪對象同吃共住,進行深度交流,掌握了脫貧攻堅中的第一手新聞素材,采寫出了一大批“有溫度、接地氣”的脫貧報道,深受好評。新聞記者需要知道,做好新聞報道不是閉門造車能做到的,唯有深入一線,獲取到一手的資料和數據,傾聽真實的聲音,才能采寫出最好的扶貧報道。
第二,主流媒體要具有深度的看問題能力。扶貧工作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解決諸多貧困問題的過程[5]。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難題,主流媒體要睜大眼睛,做好監督工作,一旦發現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如走過場、形式主義等與脫貧攻堅格格不入的問題,就需要立即采取行動,將事件具體深刻地揭露出來,以引起黨政和群眾的重視,這是主流媒體的神圣職責和義務,必須擔負起來。另外,主流媒體還要張開口、敢說敢言,對在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如貪腐、克扣扶貧資金等嚴重問題要敢于發聲、敢于犀利評論、敢于直指要害、敢于向相關部門諫言上報,及時引起黨政部門的高度重視,盡早做出解決處理方案,以避免影響到幫扶實效。主流媒體要積極行動起來,充分利用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加大力度持續深度報道脫貧攻堅戰中涉及的各類問題,讓報道形成“氣候”,形成輿論場,讓所有問題都透明化,接受黨和群眾的共同監督審視,杜絕一切隱晦問題的產生,力助幫脫貧工作高效、有力、快速地推進。
以《人民日報》為例,自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1月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后,《人民日報》始終關注精準扶貧問題,多次刊文指出扶貧工作中的問題。例如,2017年3月曾刊發《對“數字脫貧”要嚴肅問責》一文,批評我國有些地區在扶貧工作中弄虛作假,大搞“數字扶貧”的不良現象;一年后的2018年3月,《人民日報》刊發《扶貧不能“排排坐分果果”》一文,對各地扶貧資源分配的不良現象進行了批評;2018年9月則刊登《精準扶貧如何創新?》一文闡述了“精準扶貧”工作應如何創新的問題;2019年7月刊文《產業扶貧重在可持續》指出某地產業扶貧“空架子”問題,指出產業扶貧要真正拓寬貧困群眾可持續的增收渠道;2020年8月又刊文《別讓“材料扶貧”拖了脫貧攻堅后腿》揭露了一些地方“材料扶貧”之風抬頭的問題,并指出脫貧攻堅越是到了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越是要求真務實、踏石留痕,把扶真貧、真扶貧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021年2月,則刊文《精準扶貧,“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指出“精準”既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方法論之一,“精準施策”才是扶貧成功的鑰匙。
第三,要求主流媒體要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主流媒體扶貧報道不能只停留在發現問題、揭露問題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思考問題、提出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6]。一方面,在曝光問題的同時,還要尋訪貧困戶、專家學者以及相關領導,以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出自己的建設性意見和見解,為黨政部門建言獻策,提供決策參考,讓黨政部門能夠及時修正政策,健全扶貧機制,并為接下來的扶貧工作對癥下藥,做出更加具體精準的決策,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主流媒體的新聞價值;另一方面,還要架設起溝通橋梁,從反映現實走向服務群眾的深度。比如開展百姓問政、健康扶貧、共同致富等系列活動和報道,精準傳達黨政政策精神,線上線下為貧困群眾指導服務、答疑解惑、傳受經驗,并讓群眾都參與進來,進行對話和討論,探索從種植、養殖、商業等不同路徑扶貧的新出路,鼓勵大家相互伸出援手,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更有底氣,真正實現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和新聞傳播服務于群眾扶貧的實際需求上,這才是主流媒體扶貧報道的現實意義所在。
此外,不少媒體親自“下場”參與到扶貧工作中,東方衛視就為精準扶貧專門打造了一檔名為《我們在行動》的扶貧節目,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此節目每期邀請不同的嘉賓擔任“扶貧公益大使”,跟著鏡頭深入到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等貧困區縣,借助他們的社會影響力,聚集社會力量,為群眾脫貧攻堅助力。無獨有偶,江蘇省廣播電視臺也于2019年10月聯合某電商企業,共同發起了一場“新疆麥蓋提,幸?!畻椫馈钡姆鲐氈辈?,并邀請新疆麥蓋提縣的領導干部走到鏡頭前,為當地的旅游風景和美食代言。僅僅此次直播活動就引來了多達60余萬人次觀看,售出多達3000余斤紅棗,真正為扶貧攻堅做出表率和貢獻。
三、揣上“溫度計”,關注貧困群眾冷暖做有溫度的報道
扶貧本身是一件溫暖大眾、溫暖千萬家的利國利民之事,所以主流媒體扶貧報道在追求高度和深度的同時,更需要具有溫度。
真實、客觀是新聞報道的最基本要求,這其中既包括真實客觀的生活原貌,也包括真實客觀的情感表露,只有二者兼具才能更加充分地展現出新聞作品的真實客觀、溫情溫度和人文關懷。
主流媒體在扶貧報道上,既要有理論和思想上的高度和深度的思辨,還需要適當加入一些場景再現、細節描寫和人物對話等故事化新聞寫作手法,讓細節和情節更加動人、讓事件更加生動豐滿、讓人物更有感染力,這樣的報道才更能講好扶貧故事,才能吸引讀者、引發關注,讓其更具有傳播力和影響力,從而更好地推進扶貧攻堅任務。
這就需要我們要親力親為,走進每家每戶,與貧困群眾近距離心貼心接觸,觀察他們的生活細節,發現脫貧致富帶來的生活變遷,記錄他們的精神面貌,然后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找準報道的場景切入點,運用真情實感的語言,故事化的文本,帶領讀者們身臨其境,用心感受貧困群眾以前的艱苦生活,對比如今的現實美好,通過生動、具體、鮮明的事、人以及情感對比,生動地呈現出一個個鮮活的翻身脫貧故事,展現出貧困群眾對開創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努力奮進過程,以及過上好日子的喜悅心情。
為了做好扶貧報道,主流媒體還要改變以往的以自我中心的意識,學會換位思考,將自己的位置擺在群眾中間,站在貧困群眾心中,想其所想、觀其所在、急其所急、盼其所盼,替貧困群眾反映出廣大心聲,為貧困群眾寫出有溫度的報道,力爭成為貧困群眾的貼心人,真正報道出廣大貧困群眾心窩里的生活期盼。這也需要我們走街串巷,留村訪戶,面對面跟他們聊扶貧,聽他們自己講述他們的日子是什么樣,收入來源是什么,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扶貧的期待是什么,脫貧致富的辦法是什么,以及面臨的困難是什么等,只有用心聆聽他們的心聲,尊重他們的話語權,把他們當成真正的主角來報道,才能真正做到為貧困群眾著想,替貧困群眾代言,真正踐行媒體責任。
四、結語
2020年,在黨和政府的努力下,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按預定目標,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圓滿完成了我國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時代奇跡。同時也宣告著我國進入了后扶貧年代。在后扶貧年代,我們的主流媒體應該緊跟時代步伐,繼續做好扶貧報道。新時期主流媒體要做好扶貧報道,就必須舉起“望遠鏡”,要立意高遠,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未來,站在國計民生的高度上做文章;要用好“放大鏡”,設身于貧困問題中進行深度新聞挖掘。新聞記者要深入一線,深入田間地頭,將扶貧情況真實地記錄和反映出來,要深挖貧困背后的深度問題,不斷探索問題、直面問題和解決問題,寫出有思想深度的扶貧報道;要揣上“溫度計”,關注貧困群眾冷暖做有溫度的報道,新聞記者要將擺正位置,置身于群眾中間,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與困難群眾同呼吸、共冷暖,寫出有溫度的報道,踐行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主流媒體的扶貧報道要站得高、望得遠、想得深、表現得有溫度,充分展現出黨和政府的決策和決心、傳達好扶貧的政策和精神,發揮出主流媒體的權威傳播力和影響力,全面呈現我國扶貧振興工作的成就和問題,助力我國的扶貧振興工作的推進。
參考文獻:
[1] 鄭素俠,李雪麗.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聞扶貧:歷史演進、研究旨歸與價值指向[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4(1):123-126.
[2] 徐紅曉.論全媒體環境下的扶貧報道創新:以“河南廣播電視臺聚合宣傳資源助力脫貧攻堅”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0(12):84-86.
[3] 曾潤喜,喬陽陽.新媒體參與精準扶貧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J].出版廣角,2020(22):17-20.
[4] 吳旭.從三篇“扶貧公交”報道說媒體助力脫貧攻堅[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06-09(007).
[5] 劉韶華,況明亮,魏玉清.主流媒體精準扶貧報道探析:以河南衛視《脫貧大決戰》為例[J].傳媒,2020(9):41-43.
[6] 王勝利,羅玄青.電視+產銷+導流:《溫暖在身邊·深愛圳幫扶》扶貧報道創新路徑分析[J].傳媒,2021(1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