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珠
【摘要】小學古詩詞教學引入吟誦學法,學生感覺更為新鮮,教師要在曲調選配、節奏設計、規則梳理、韻律感知等環節作出設計,讓學生展開主動性學習,逐漸認識吟誦,在多種吟誦活動中建立認知能力。吟誦是古詩詞展示方式,帶曲調“歌唱”的味道,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做出適合設計,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具體感知實踐中成長學科認知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吟誦教學
吟誦是古詩詞的展示方法,學生對吟誦缺少基本的了解,教師要正視學生學習現實,借助多種輔助手段展開教學設計,讓學生逐漸了解吟誦的方法和要領,在嘗試創新中建立古詩詞學習認知。吟誦有一定的曲調支持,還有特定的節奏韻律限制,教師從規則梳理和方法傳授等方面展開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聆聽和操作的機會,借助一些互動性、探索性、趣味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逐漸建立吟誦認知,在實踐感知中成長吟誦能力。
一、精選曲調,創設吟誦聆聽環境
吟誦與朗讀有聯系也有區別,吟誦有曲調支持,但吟誦不同于歌曲演唱,因為歌曲演唱有固定的曲譜,而古詩詞沒有固定的曲譜,同一首古詩詞,可以運用多種曲調來吟誦。小學生對吟誦缺少基本了解,教師要創造更多聆聽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吟誦的特點,逐漸找到曲調的設計規律,這樣才能逐漸進入吟誦學習核心,在聆聽和嘗試中成長吟誦能力。
如教學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暮江吟》,這首詩的主題背景是離別,自然帶有更多離愁別緒,吟誦這首詩時,其曲調自然帶有一些惆悵之感,抒情意味更為濃重,有幾個關鍵字需要拖長音,這種處理聽起來會感覺有幽怨的味道。教師開始播放吟誦音頻,要求學生跟隨模仿,學生對吟誦特點有了一定了解,對作者情感走勢有了一些把握,其吟誦聆聽更為仔細,模仿也比較到位。教師與學生一起聆聽仿讀,課堂學習研究氣氛逐漸建立。
教師先對吟誦特點做解讀,然后推出吟誦素材讓學生做聆聽學習,給學生帶來更多直觀感,學生在掌握作者情感基礎上展開聆聽,對吟誦曲調做分析,自然能夠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領。
二、探索節奏,感受吟誦情感賦予
古詩詞有韻律要求,其節奏感更強,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吟誦時,不妨從節奏判斷和展示角度展開施教。先指導學生梳理詩詞基本意義,畫出一些音節停頓,然后根據節奏劃分展開誦讀體驗,確立情感基調后,再嘗試做吟誦展示,這樣可以為學生規劃清晰學習路線。
教師引導學生做吟誦時,不僅要運用音頻材料來引導,還要在節奏劃分時,從情感角度做滲透,讓學生掌握節奏劃分規律,能夠賦予古詩詞更多情感解讀。如教學《題西林壁》,教師先對吟誦特點做介紹:吟誦這首詩時,需要確定情感基調,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是闡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吟誦時要體現說理的用意。“山”字需要拖長音,展示廬山的遼闊,正因為山大林深,身在山里的人,自然看不到更遠的地方,創造特定的環境,才會有“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深刻感悟。學生對教師介紹有了一些了解,開始對詩歌的內容做深入梳理,教師指導學生劃分節奏。
教師古詩做具體分解,與學生一起研究節奏,利用示范吟誦做引導,都給學生帶來學習感知體驗。學生對吟誦學習存在很多模糊認識,教師從節奏劃分角度展開設計,學生接受起來更為順暢,其學習體驗也更為鮮明。
三、理清規則,掌握吟誦展示方法
吟誦以歌唱形式呈現出來,卻沒有固定的曲譜,教師在引導學生做學習時,不能給學生設定曲譜,但可以讓學生反復聆聽專家吟誦音頻,逐漸掌握其曲調的設定,了解一些基本的規則。小學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有限,教師不必從專業角度展開介紹,不妨多推出一些吟誦案例,讓學生多聆聽,通過自行揣摩,內化其中的規則要求。
教師從規則角度展開引導,能夠為學生帶來更為專業的學習體驗。學生古詩詞認知積累比較淺薄,教師不可涉及更多專業內容,但適當做出引導和傳授,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做解讀,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如《雪梅》,這是詩的作者是宋代的盧梅坡,很明顯,這首詩也是闡釋人生道理的。作者采用擬人的方法,寫出梅花和雪花的對決,作者從裁判角度做出評價,指出梅花和雪花的長短之處,產生更清晰的認知體驗。
教師先做詩意解讀,然后從“單詞”處理角度做引導,讓學生順利找到學習起點。吟誦沒有固定曲譜,但對一些語言要素的處理帶有規律性,這是吟誦學習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教師適時做出引導,其方法傳授未必有多么專業,只要能夠給學生帶來有形感知,讓學生掌握具體的操作要領,其學習體驗會更為豐富。
四、推出活動,提升吟誦操作品質
學生對吟誦還比較陌生,教師組織一些靈動的吟誦學習活動,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內化的機會。集體展示、話題討論、吟誦比賽、錄制視頻等,都可以與吟誦學習相對接,教師要做好篩選和創新設計,推出更多適合的吟誦學習形式,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成長學習能力。
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多種吟誦學習活動,能夠讓學生有更鮮活的體驗,對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有積極意義。如學習《出塞》這首詩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專家吟誦音頻,讓學生做聆聽學習,然后是推出仿讀訓練,在吟誦技巧方法應用做出具體的指導,學生開始揣摩吟誦規律,開始模仿學習,逐漸進入到吟誦展示環節。為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推出吟誦比賽活動任務:先在小組內吟誦這首詩,由小組成員集體投票,決定出小組代表,參與班級的吟誦比賽,最終評選出吟誦冠軍。學生對比賽活動最有感覺,都能夠積極響應。經過多輪次的比賽,學生對吟誦的感知更為豐富,學習進入到深度學習環節。
教師推出吟誦比賽活動,給學生創造更多學習體驗的機會。比賽有勝負,學生對此比較看重,自然會積極響應,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建立感性認知。教師適時做出方法傳授,給學生提供更多技術支持,其教學指導效果會更為突出。
五、延伸訓練,培養吟誦學習習慣
古詩詞吟誦訓練設計時,教師要有延伸推廣的意識,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準備更多課外學習任務,讓學生借助多種輔助手段展開訓練,其操作效果會更為豐富。吟誦與網絡相對接,讓學生搜集相關吟誦素材,在聆聽中展開自主學習,學生對此有更高參與熱情,其訓練效果值得期待。教師邀請家長給予必要配合,讓學生做吟誦展示,家長給予評價,可以帶來更多正面激勵,促使學生建立吟誦的信心。
教師布設適合的訓練任務,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體驗機會,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為吟誦學習創造更多條件。如教學《涼州詞》這首詩,這首詩描寫戍邊生活情景,表達將士豪邁的氣概,雖然守衛國家邊塞有危險,甚至要犧牲生命,但這些將士都將生死置之度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展開吟誦學習,很快就找到操作要領。在訓練設計環節,教師結合網絡應用做規劃:借助網絡搜集《涼州詞》吟誦方面的信息,自行聆聽學習,然后在家長協助下,錄制自己的吟誦音頻,發送到網絡交互平臺上,以便讓更多人欣賞。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表現更高的制作熱情。學生課外在家長協助下展開網絡信息搜集,研究吟誦方案的設計。經過一番探索,網絡交互平臺熱鬧起來,學生和家長都主動參與其中,學習交流氣氛異常活躍。
教師推出吟誦音頻制作任務,將學生帶入特定學習情境之中。學生對電子作業更為敏感,自然能夠順利進入其中,并借助多種輔學手段展開設計和實踐操作,確保音頻制作順利展開。吟誦沒有統一曲譜,需要學生做模仿操作,學生對網絡信息搜集比較有興趣,教師做出針對性設計,讓學生順利找到學習起點。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吟誦方法,教師要做好深入研究,掌握吟誦的基本要領,及時作出方法傳授,與學生一起展開互動學習,讓學生在聆聽、展示、評價、分析、歸結中完成認知內化,建立規范系統的古詩詞吟誦學習認知。古詩詞大多有韻律特征,教師針對節奏、平仄、韻腳、節奏、曲調等內容展開吟誦指導,為學生準備更多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反復吟誦訓練中感知和理解古詩詞。
【參考文獻】
[1]吳秀菊.吟誦:指向素養提升的小學古詩詞教學方式[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11).
[2]洪玲玉.小學語文古詩詞吟誦教學分析[J].教師博覽,2020(15).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基于部編教材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FJJKXB20-132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