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摘要】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的教學理論,啟示教師要用賞識和發現的目光去看待學生,善待學生的差異,促進學生潛能開發與全面發展。因此,本文著重探討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并通過改進教學形式與環節來將數學教學與智能開發融合起來,以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元智能理論;思維品質
在加德納對智能的定義與分類中,人類的智能可分為語言智能、數理智能、空間智能、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以及內省智能幾個大類。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注重對學生數理智能的開發與培養,對其他智能的教學及評估則關注度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智能選擇與發展,不利于更大程度開發出適宜自己相應的潛能。因此,本文選擇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語言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動覺智能及內省智能為研究方向,旨在通過數學課堂的改進與創新來促進學生相應智能的發展,發現不同學生的優勢并推動其健康成長。
一、借助插圖,發展語言智能
在多元智能理論中,語言智能指的是學生能夠有效運用口頭語言及文字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認真觀察插圖的基礎上能夠有序、完整地說出插圖所表達的意思,感知事物的數量特征,以此來促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語言智能。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內容時,教師可借助教材中的插圖,通過分月餅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概念。首先,教師讓學生觀察插圖,兩個小朋友在分月餅,思考如果只有2個月餅要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又分幾個呢?學生答應該每人分1個。那么如果只有1個月餅也要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又該分多少?學生想到每人應分到月餅的一半。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觀察圖片,把一個月餅平均分為2份,每份則是這塊月餅的一半,用1/2來表示,讀作二分之一。有了這個鋪墊之后,教師通過插圖讓學生繼續分析如果平均分為4份、6份、8份應該如何表示,并讓學生按照“把一塊月餅平均分為x份,每份是月餅的幾分之幾,并注意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及其讀法。”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讓學生在多次表述中了解分數各部分名稱,能夠正確讀寫簡單分數,建立幾分之一的分數模型。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善于挖掘并充分發揮出數學插圖的教育功能,利用插圖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數、形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通過看圖說話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發展語言智能及數理智能,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二、主題交流,發展交際智能
交際智能即人際交往智能,指的是能夠有效地理解別人及其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很多學生的印象中,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且較為枯燥的學科,使得有些學生非常排斥數學學習。因此,多元智能理論與數學課堂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學生對數學的排斥心理,讓學生在主題交流這類輕松活躍的課堂教學形式及氛圍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與多樣性,進而促使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興趣與自信,發展交際智能。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的內容時,為了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共同特征,教師可先組織“尋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的主題交流活動,讓學生回憶在日常生活中的三角形物象,教師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不同長度的小棒,鼓勵學生跟身邊的同學合作,看能否組成一個三角形,并讓學生記錄下每次組三角形的記錄,比較哪組學生能用最短的時間圍成一個三角形。有了這個主題任務之后,學生之間進行了交流與探討,并通過分析數據總結出能圍成三角形的線段應滿足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關系,探索得出三角形的基本特性。就這樣,通過主題交流與探究的形式,學生不僅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完成了課堂教學目標,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學效果較好。
同時教師要注意一點,在確定交流主題時,要善于從數學教學內容出發,多選擇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關的主題,這樣學生會更有交流、探索的欲望與積極性。在這種主題交流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把握學習的主動權,在自主思考、交流中建構知識,通過推動交際智能的發展來真正達到鞏固新知、提升能力的教學效果。
三、實踐活動,發展動覺智能
動覺智能淺層來講是運動四肢和軀干的能力,如若將其與數學教學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理解為學生在實踐活動、動手操作中參與與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獲取與建構知識,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這樣不僅有利于促使學生發展動覺智能,還有利于幫助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例如,在四年級教師開展以“1億有多大”的數學探究活動,要求學生從身邊的物體入手,通過實踐、計算去探究1億究竟有多大。學生們找了不同的切入點完成了自己的探究活動記錄表,有的學生選擇的研究主題是“1億粒米有多重”,探究步驟包括數一數:數出100粒米;稱一稱:用電子秤測出100粒米的重量≈2克;算一算:100粒米≈2克,那么1億有1000000個100粒米,則重量為1000000×2=2000000=2000千克,達到約2噸。最后一步推一推:以每人每天吃500g大米來算,那么1億粒米約夠4000人吃一天,約夠一個人吃11年。此外,還有的學生選擇的探究主題是“1億張紙有多厚?”“1億只鉛筆有多重?”等,從不同的角度感受1億的大小。
正如著名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多去開展動手操作、實踐探究等教學形式,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學生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改善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四、自我評價,發展內省智能
對于學生內省智能的開發有利于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動機、思想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評價,在此基礎上能夠對不足之處進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進而可以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具體到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自我鑒定等方式來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以此來促進學生自我發展,提升內省智能。
例如,在完成“四則運算”這一單元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評的方式來總結和反思自己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掌握程度,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張自評表,評價內容與標準可以包括課內表現、平時作業、學習策略三個維度,具體內容包括認真聽講、積極發言、積極參與課堂各項活動、在小組活動中表現積極、獨立完成作業、按時上交、及時改錯、認真預習、不恥下問等。同時也可以加入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哪些障礙、對哪塊知識點理解不夠等主觀性題目,以這種形式來幫助學生直面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反思自身的學習態度,以便下一階段學習的改進與調整。同時,教師也要關注學生在自評表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對于學生遇到的障礙提供指導與幫助,解決學生的困惑,發揮出評價的積極作用。
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明確自我評價的內容不單只是學習的結果,而是要更多地從學習的全過程出發,指導學生綜合評價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等多個方面。再一個是評價不是最終的目的,關鍵是要學生通過自我評價來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矯正,讓學生能在自評之后進行調整、再自評,通過這樣的良性循環來促使學生不斷調整與改進自身行為,真正成為自身學習的責任人。
總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論中的每種智能都在個體智能結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無高低優劣之分,并在不同個體身上有著不同的智能傾向與結構差別。除了文中提到的語言智能、交際智能、動覺智能及內省智能這幾個方向外,其他智能同樣與小學數學課堂有一定的融合之處,還需要教師不斷地去挖掘與探索。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符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真正做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回歸教育之本真,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長。
【參考文獻】
[1]張優幼.基于深度思維的數學游戲規則創編[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9(04).
[2]繆永留.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學生數學高階思維發展[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