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健 黃旭
摘 要:高職廣告類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市場意識、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實踐與理論脫節、評價維度單一等問題,課程思政也以灌輸性的教學為主。本文以真實的市場需求為切入點,探討賽教融合下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嘗試,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賽教融合? 廣告文案? 廣告設計? 課程思政
引言
高職廣告類課程主要有《廣告文案》、《廣告設計與制作》、《廣告動畫》、《廣告策劃與創意》等,教學中需著重培養學生的市場競爭意識、崗位流程意識、創造思維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本文結合實踐,介紹如何以學科競賽為依托,圍繞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以有效發揮高職廣告類課程的德育功能。
一、賽教融合對課程教學的意義
筆者在國家級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前期調研中發現,教學環節如果能以真實任務為切入點,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同時將價值觀引導融入任務的解決過程也更容易被接受。“賽教融合”通過將學科競賽引入課堂教學,實現了教學內容與競賽項目、教學資源與競賽資源、教學過程與競賽過程、教學評價與競賽評價四個方面的融合[1],在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上作用顯著。
1.拓展教學資源。一是案例資源,不同于教材知識的滯后性,學科競賽引入的案例均為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內容緊跟市場需求。二是師資資源,高校教師、企業專家、業界顧問、獲獎選手等通過講座、論壇、視頻等形式為學生開展指導,答疑解惑。
2.豐富教學內容。廣告類學科競賽類別多樣,有平面、視頻、攝影、文案、策劃、動畫、廣播、文創等形式,教師可以通過往屆作品回顧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通過命題解讀將相關知識貫穿課程講解,通過組織學生觀看賽事宣講活動把握行業動態。
3.完善教學評價。一方面,教師結合學生參賽表現、提交作品數量、反饋修改情況掌握學習情況,教學評價貫穿學習的全過程;另一方面,以獲獎情況為產出導向,對作品質量提出更高要求,評價維度更加全面。
二、賽教融合下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
筆者以新近舉辦的安徽省大學生質量文化與品牌創意設計大賽(下稱“大賽”)中的“公益類”予以介紹。大賽由安徽省市場監管局、省教育廳等部門主辦,旨在提升高校專業實踐教學能力,弘揚先進質量品牌文化,推進質量強省建設[2]。作為安徽省大學生學科和技能競賽A類賽事,作品類別與規格與“大廣賽”相仿。
1.賽項解讀融入崗位意識教育。大賽項目按照真實工作崗位的要求設計,教學上應根據真實工作任務設計教學環節。如“皖美品牌示范企業”創建活動宣傳推廣策劃案的第一個模塊為“環境分析”,教師可以在講解基礎知識后下達項目任務,介紹數據收集的渠道和方法,為學生樹立清晰的崗位意識。
2.案例分析融入質量意識教育。對于安徽省人民政府質量獎宣傳推廣主題,教師邀請命題單位富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事業部人員,為學生介紹產品在原材料選取、冷熱處理工藝、生產標準等方面的追求,傳達務實負責的企業價值觀。對于缺陷產品召回工作宣傳推廣主題,教師播放缺陷產品安全隱患的視頻,并將學生分組進行情景模擬,使其深刻體會企業主動召回缺陷產品體現出的責任擔當。
3.作品選題融入愛國愛家教育。作品選題上,鼓勵學生著眼于身邊人、聚焦于身邊事,以微小的切入點,弘揚質量領域的偉大事跡。通過創作以致敬模范、青春奮斗、中國夢、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理想、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等為價值引領的廣告作品,謳歌平凡崗位上的普通勞動者,培養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懷。
4.作品優化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確定參賽類別后,教師邀請往屆競賽獲獎選手分享創作過程,使學生了解好作品的優化步驟。作品創作環節嚴抓細節,對措辭、標點、色彩、排版、鏡頭、錄音、剪輯等反復打磨,內容上做到規范嚴謹,通過對作品的不斷優化,有力塑造了學生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
三、賽教融合的教學成果顯著
經過數月備賽,筆者所在團隊獲大賽公益類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獎類別涵蓋文案類、廣播類、設計類,學生作品的完成質量較往屆有較大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加深,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成效顯著。
根據對參賽3個班級121人的調查結果顯示:92.6%的學生認可“賽教融合”的教學模式;86.0%的學生認為賽教融合可以切實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90.1%的學生認為課程信息量大,提升知識儲備;73.6%的學生認為課程有趣,形式新穎;70.2%的學生對參加其他學科競賽持開放態度;87.6的學生認為參賽對于塑造品格、樹立正確價值觀有積極作用。
四、賽教融合教學實施的進一步思考
實踐證明,賽教融合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塑造良好品格方面有明顯的正向作用,同時,筆者也存在一些思考:
首先,將學科競賽納入專業課程體系。專業基礎課程可開設在競賽的上一學期,將競賽內容導入專業核心課的教學,內容上整合重組;競賽所在學期開設相關實踐課程,集中服務于比賽;將選題納入畢業設計,彌補實戰不足的缺陷。
其次,教師協同指導有待加強。學生的參賽熱情較高,每組均有2-5份作品,類別涉及多樣,指導教師既要吃透命題策略,還要熟悉制作技巧,難以對作品逐一打磨。廣告專業和思政課專業教師應發揮協同效應,對作品的命題、創意、制作、修改開展指導。
第三,作品資源庫應系統化建設。學校可組織相關立項,集中歷年各類別獲獎作品供學生查閱學習,使其了解優秀作品的規格與手法,同時對教學資源及時補充更新,便于教師掌握行業發展動態。
參考文獻
[1] 孫月發,張語,呂炳君等.“賽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地方高校的應用[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03):123-125,129.
[2] 質量文化與品牌創意設計大賽官網[EB/OL].2021-08-02.https://www.ah-qbcc.cn
基金項目:2020年安徽省級質量工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基于PBL教學模式的高職廣告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編號2020kcszyjxm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