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閆波
摘 要:與高中知識點不同,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為積極響應新課改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要求,在開展相關教學實踐時,也應積極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體會物理知識,然后通過學習,能夠將物理知識反饋于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此外,在課堂當中融入生活化的現象和生活化的實驗環節,能夠為物理課堂增添一份活力,變得豐富多彩,從而讓學生們對物理課堂的學習更加有興趣,讓初中物理變得更加生活化。本文從教學內容生活化談起,尋求使初中物理教學更加貼近生活,更加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也期望通過本文的探討,為相關教學實踐工作提供些許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
在雙減政策和五項管理措施的背景下,中學階段的教育教學迎來了新的挑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深入思考,養成學生的思辨思維和科學探究精神,是當前初中物理教學的核心內容。作為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時常利用有趣的實驗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的方式體悟物理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更進一步的組織實驗教學,以生活化的方式組織教學,將課堂內容搬到學生的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物理,感受物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1.創設生活情境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給學生更強的生活代入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例如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接觸到需要換燈泡的情況,而燈泡的電路情況則是一個良好的教學素材,一般家庭中的電燈電路相對復雜,有些電燈可以使用分別使用兩個開關控制,有些電燈在第二次觸發開關時會改變顏色,根據這種特殊的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設計電燈的電路模型。例如布置實驗課題“如何用兩個開關控制一個電燈,而且兩個開關互不影響,卻都可以有效控制燈泡”,這是一種典型的并聯電路,將兩個開關單獨拿出來進行并聯,電燈放在主線路上,則可以實現任意開關都可以控制電燈,但兩個開關又不互相影響的情況。教師還可以擴展延伸,讓學生公思考“為什么同一個開關,啟動多次可以改變燈泡顏色?”,讓學生根據探究性的思考題進行電路設計,可以有效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觀察生活物理現象
生活處處有物理,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觀察作業,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結合所學的物理知識解釋其原理。例如生活中常見的U形管,被用在廁所和廚房的管道中,其作用是通過連通器的原理,U形管中始終存有一部分的液體,可以有效隔絕氣體流通,防止下水道中的異味逸散。再例如,茶具中的公道杯,在茶盞中有一根豎起的柱子,內部有特殊的管道結構,一旦茶盞中的水位高于一定界限,則會觸發虹吸現象,使得茶盞中的所有茶水全部隨著公道杯中的管道自底部流出。再例如,經常能看到麻雀停留在電線上,但為什么鳥類的身體不會被電流經過,原因是鳥體本身相當于一個電阻,當它們兩腳同時抓在電線上時,就形成了并聯電路,而鳥類身體的電阻比電線的電阻要大,所以電流不會經過鳥體。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幾乎隨處可見,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并記錄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結合自己所學的物理原理解釋其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的物理眼光。
3.探究課題實驗教學
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課題實驗,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進行實驗探究,綜合應用自己的物理知識進行發明創造,從而激勵學生進行創新。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題“嘗試制作一個簡易的發電機”,發電機的基本原理就是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電磁感應現象,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制作水力發電機、風力發電機等等多種多樣的電機,讓學生在親自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在學生制作完畢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打分,看誰的設計更加便利,誰的設計效率更高,并給予相應的學生以鼓勵和獎勵措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給以其相應的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強化。
4.物理解決生活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養成學生實踐應用的意識,讓學生學會使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例如下雨時室內積水,可以利用虹吸原理進行排水;觸電時可以用絕緣體進行救援;靜電會使質量較輕的物體吸附在其它物體上;簡單機械應用在生活中可以更加省力等等。物理理論本身來源于生活,因此其教授的知識也應該應用于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物理知識的實用性,以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為前提設計課堂,加深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重視程度。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物理生活化實驗教學需要教師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應用物理知識,從而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只有學生親自動手嘗試,才能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養成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意識。最后,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及時解決學生的學習難題,從而帶動學生積極投入物理學習過程中去。
參考文獻
[1]路遙.初中物理生活化實驗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7.(2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