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李仲
摘要校園物態文化環境建設要以育人為核心,遵循基本的原則,以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蘊,體現學校的歷史和特色。一是要做好頂層設計,形成“一個核心,一條主線,五大原則”的頂層設計思路。二堅持系統性、信仰性、科學性、情感性、意義性五大原則。最后要挖掘學校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體現學校文化個性特征。
關鍵詞 校園物態文化;學校美學:學校文化:情感性原則;意義性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2)03-0037-03
學校應當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包括美好的自然、美好的景觀、美好的文化、美好的教育。美好的校園物態文化環境有著強大的教化力量和吸引作用、凝聚作用。不過實踐中,一些學校對校園物態文化環境建設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只要有資金很容易就可以完成。這也造成了有些學校建設得富麗堂皇,從建筑美學、景觀設計的角度來看可圈可點,但仔細品味總感覺像休閑式的公園而非學校,因為它缺少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蘊,無法體現學校的精神和特色。
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新鄉一中”)原有校舍主要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整個校區顯得比較破落,人們笑談走進新鄉一中仿佛到了“鄉中”。近年來學校啟動了校園環境整治工程,我們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系統設計,整體推進,形成了校園物態文化環境建設的一些經驗。
為了使校園物態文化環境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我們通過考察學習調研、梳理發展歷程、提煉文化精神,邊總結邊完善,逐漸形成了“一個核心,一條主線,五大原則”的頂層設計思路。
“一個核心”。學校物態文化環境的建設應服務于、服從于育人這個“核心”,應體現這個“核心”。特別是人文景觀不能為了建設而建設,為了美觀而美觀,更不能成為擺設。它不僅要有美化的作用,更要有教化的功能。
“一條主線”。在學校物態文化環境的建設過程中,為了加強對師生品德的熏陶,結合學校的紅色血脈,確立了以紅色文化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學校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打造“全域”紅色文化,使師生置身于紅色文化的“海洋”,在濃厚氛圍中自覺堅定信仰信念、厚植家國情懷。
“五大原則”,包括系統性原則、信仰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情感性原則、意義性原則。
1. 系統性原則:“三結合”對校園進行整體設計
一所新建學校在進行學校總體設計時就可以融入物態文化環境育人的要素,但是在一所具有一定歷史的學校進行物態文化環境建設就要運用系統性思維,不能破壞學校原有的整體布局,不能影響原有教育教學設施的正常使用,在此前提下做好拾遺補闕。我們提出景觀建設要做到“三結合”,即與學校的歷史文化有機結合,與育人有機結合,與環境有機結合。
學校現有建筑的建設跨越30余年,建筑風格不一致,外立面色彩不統一。學校在啟動“外立面改造工程”時,遵循“三結合”理念,確定了“紅灰白”為學校建筑外立面的主色調。“紅”沉淀著新鄉一中的紅色基因,洋溢著青春的氣息,昭示著學校在新時代旭日東升。“灰白”是太行山一種石頭的顏色,“灰”映襯著一中人的質樸與堅毅,“白”象征著一中人的無私奉獻、廉潔從教。這就使學校的建筑色彩整體實現了統一,其中融匯了學校的歷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學校的向往,體現了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統一。
2. 信仰性原則:讓理想的火炬在校園代代相傳
新鄉一中的前身誕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的太行山下,是一所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創辦的為黨育人的“抗大”式學校。1949年新鄉解放后,學校由林縣遷往新鄉。因此,新鄉一中結合學校的紅色血脈,確立了以紅色文化為主線的物態文化建設思路。學校挖掘校史中的紅色因素,選擇恰當的物態方式予以呈現。在正對著校門醒目的位置,塑造了兩座人物銅像,分別是為黨和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我校首任黨組織書記楊蘊玉和1956屆校友趙振業院士。我們希望學校教師能夠向楊蘊玉書記學習,為黨的教育事業鞠躬盡瘁;希望學生能夠以趙振業院士為榜樣,勇擔民族復興大任。
在校園東部復原了學校在太行山下的辦學舊址“環翠居”(現被確定為“重要革命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并配有圖片、文字介紹,它勉勵我們繼承前輩精神,永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學校在校園西部修建了由我校25位英雄人物事跡組成的紅色長廊,引導師生學習校史中的黨史,向英雄人物學習。學校通過打造“全域”紅色文化,激勵師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堅定信仰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文化景觀石上所刻孟子贊揚孔子的“金聲玉振”一詞,暗喻“永爭第一”“志存高遠”的學校精神和學校對師生的希冀。
3. 科學性原則:遵循物態文化建設自身規律
學校物態文化建設有其自身規律。不同環境下的物態文化,校園內不同區域的文化景觀,都有著自身的內在要求。只有尊重其科學性,物態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更好地實現。進入校門后的主路或廣場區域,是校園建筑的空間軸線,也是師生行為軸線,更應該成為學校物態文化的節點軸線。“三線”重合是校園物態文化建設的要求之一,在學校物態文化環境中處于最重要的位置,所以許多學校對于這個區域的設計都非常重視。此處的物態文化,必須是學校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應包含諸多的學校文化信息。
我校與校門相對的綜合辦公樓2018年啟動建設后,學校就開始考慮這個“三線”重合區域文化景觀的建設問題。學校管理層仔細斟酌,反復研討,比較各種方案,歷時近三年才最終完成。此處文化景觀由兩位人物塑像和一個景觀石構成。從整體景觀設計的藝術角度來看,三者成“品”字形,給人以對稱和諧、端莊穩重之美感。楊蘊玉書記的塑像反映了學校辦學歷史,趙振業院士的塑像彰顯了我校辦學業績,兩尊塑像一坐一站,體現學生對老師的尊重。此處文化景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歷史文化、學校精神和教育追求以及雕塑藝術的完美統一。
我校原有辦公區和學生生活區中間只是以路區分,功能區劃不明顯。學校根據此缺陷,在學生生活區北南西三面分別建“靜林”門、“環翠居”門和“榴園”月亮門三處文化景觀。綠植將三個門相連后,學生的生活區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獨立的安靜舒適區域。
良好的校園物態文化氛圍,并不只是靠一兩個文化雕塑、幾個自然景觀就能營造的,它應該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結果,是一個系統的綜合工程。因此,我們在校園物態文化環境建設中堅持寧缺毋濫,對增添的任何景觀小品都反復斟酌,都要放在學校全局中系統考慮是否協調一致,以確保整體效果。
4. 情感性原則:保留學校師生共同情感與記憶
在近年接待校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校友早已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習的具體內容,但對學校的物態環境有很深刻的印象。許多畢業生回到校園,依然對學校某幢建筑、某處景觀,以及特定物態環境中發生的教育故事記憶猶新。這些物態環境伴隨他們的成長,承載著他們的許多情感和美好的回憶。保留學校現有的文化景觀也是在校學生的強烈愿望。新鄉一中在上世紀90年代,修建了四大發明雕塑。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組雕塑的設計和制作水平都不高,而且已經破損。學校原計劃將其拆除,但一些學生聯名給校長寫信,希望能夠將這組雕塑保留下來。學校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做了簡單的修補。學生的愿望給了我們啟示,在學校現有物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建設,要有保護的意識。
5. 意義性原則:賦予校園景觀獨特文化意蘊
過去學校修建的一些景觀,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制約,文化元素和教育功能不夠突出。這就為我們用“加法”提供了條件。校園內原有一塊石頭,若稱其為景觀石頗有“拔高”之嫌。經過仔細琢磨,我們在石頭上雕刻了“精誠”二字,原本廢棄的石頭便有了靈動感。學校天井處原有一個小水池,池中有假山和蓮花,但缺乏美感和育人功能。在校園環境提升過程中,有人提議在此修建新的景觀。我們依據保護性原則,在假山上點綴性增加了文昌塔,將周敦頤的《愛蓮說》呈現在旁邊的墻壁上,并取名周子池,賦予其文化內涵。
對于一些因為安全因素或喪失功能需拆除的建筑、景觀,我們在修建新的景觀時,盡可能地復原或者采用其中的一些元素。學校老圖書館樓后原有一處假山,上面刻有“凌云”二字,當時許多學生在此拍照留念,以期實現自己的鴻鵠之志。我們在此處修建新景觀時就把其中的一座小橋命名為“凌云”橋,以使校友產生聯想,觸景生情。類似“精誠”“凌云”等文化景觀雖然并不高大上,但卻以無聲的語言產生暗示效應,從而給生活其間的師生以重要影響。
構成學校物態文化環境的不僅有建筑物,還有植物。植物在校園環境中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在學校環境提升工程中,新鄉一中對樹木實施了嚴格的保護措施,任何一項工程都不能以破壞樹木為前提。學校還組織學生對校園的樹木進行普查,為樹木做“身份證”,在校園平面圖上標注了學校各種樹木的數量。普查活動也培養了學生調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愛綠護綠的意識。我們尋找校園內幾棵“最美”的樹作為學校的某種象征。在學校的榴園內,一棵石榴樹中間長出了一棵榆樹,兩樹相長,猶如母子情深,我們將這一景觀命名為“石榴抱榆”。借“榴實登科”的美好寓意,我們在榴園內雕塑了一個綻裂的石榴景觀,寄托了老師的祝福和學生的美好意愿。這處景觀也成為不少學生考前的打卡之地。
學校在校園物態文化環境建設過程中,必須有專屬本校的個性特征,它是學校文化可辨識性的體現,也體現著學校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品位。校園人文景觀的創作應該充分挖掘學校獨有的文化資源、歷史資源和環境資源。
學校建設的“三門”文化景觀,就是根據學校的歷史元素營建而成。“靜林”門之名取自建校之初學校所在地—河南省濟源市南姚村靜林寺,“環翠居”門是我校在太行山下辦學時校部庭院門頭匾額的題字,“榴園”月亮門是因我校遷到新鄉新建的辦公區域種有許多石榴樹而得名。這些文化景觀使師生置身學校歷史長河,感悟先賢創業之艱,寄托緬懷先賢之情,形成強國有我之志。又如:我們篩選優秀校友在治學、育人方面的語錄,擇其優者制作上墻,這種身邊人、身邊事的親歷訴說讓學生更感覺親近親切,可以消除學生與歷史在時代、情感上的隔膜,增強學生的共情力,使教育有趣有味更有效。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對文化景觀的建設,我們反對任何“貼標簽”的做法,所借鑒內容一定要與學校的歷史、文化和現狀有內在聯系。透過一處文化景觀,學生可以了解學校的一段歷史,熟知一個育人故事,感悟一種人文精神,由此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編輯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