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勝
摘要:目前我國教育改革快速發展,語文的課堂不僅僅關注學生知識把握程度和語文實踐能力,也越發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養成。但目前階段的語文思維能力教學存在現代技術的使用偏差等問題。在小學語文課中,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要不斷加強課堂與社會實踐的聯系,提高學生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本文旨在分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現狀,并探究創新的手段和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手段;創新理念;
引言:教師不僅要注重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更要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將語文思維融入課堂教學和課下的日常生活中去。目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學生只關注問題的答案,教師只關注教學的效率,從而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所以教師要及時更新課堂內容,創新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挖掘本質,從閱讀中分解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現狀
1、教學主體的意識偏差
學生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主體,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起重要的引導作用,在閱讀文章和理解文章的過程中都要逐步引導學生的自主思考。而在目前小學課堂中語文教學中,普遍以“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單一教學模式為主,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語文課堂缺少思辨性,與同學之間的協作能力也同樣被削弱。而這樣一種客觀性較強的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并不能對所學習的課文產生共鳴,情感培育的不足就會導致學生語文學習效果低下。
2、語文課程的內容單一
語文思維的發展也依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這就要求教師要豐富課堂內容。但目前小學生接觸的主要書籍依然是課本教材和相關輔導資料,推薦的課外書籍局限于小學必讀書目,如《三國演義》等相關名著。學生所能接觸的書籍過少,知識學習受到限制,思維能力也隨之受限。而隨著現代科技高速發展,教師仍然局限于傳統紙質書本,未能合理通過網絡來教學生獲取閱讀資源。
3、現代技術的使用偏差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已經越來越普遍,在小學生教育課堂中,雖然這類教學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但對于閱讀本身而言,多媒體通過動畫、聲頻以及視頻上的呈現替代了學生的想象和思考空間,缺少了對文本思想感情的有效分析。同時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自制力不夠,再加上家長的監督不當,容易導致學生遇到問題就采取搜題的方式解決問題,缺少了中間的思考環節。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途徑
1、加強情境教學,引導學生思考
語文學習離不開思考,只有不斷在學習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這就要求情境的設計要具有啟發性,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學習動機,敢于質疑,不斷思考,認真分析,合理解決。不僅讓學生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讓學生在情境中學會觀察和感悟。
例如在學習《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通過提問學生“為什么文中的老屋不愿倒下?”,引起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理解“老屋”這一情境所蘊含的對過去記憶的追尋和作者的懷念之情。讓學生在對知識的回憶過程中,將相關知識點與情感聯系起來,做到讓學生情感與情感相互融合,才能實現創設情境的最終目的,將課文中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經驗,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文中的老屋有一種什么樣的情感?”,通過這樣的討論和提問塑造語文課堂的輕松氛圍,使學生能夠自由的發揮想象力,同時對于問題的答案要靈活運用,做到不死板不局限,對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
2、深入課程實踐,加強小組合作
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課程實踐的構建,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促使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更利于學生將語文與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收獲感。
例如在學習《在牛肚子里旅行》這一片文章的時候,整片文章的場景描述都是抽象的。教師在班級中進行分組,每一小組都要完成課文完成課文的情境演繹,讓組內成員分別扮演“青頭”“紅頭”和黃牛,讓學生按照課本內容進行對話。這樣的仿真實踐平臺,不僅增添了課堂的親和力,也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讓學生對抽象內容進行具象的把握,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師要注重于書本內容的延伸,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之中,做到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感悟。對多樣語文實踐活動的舉辦,既能讓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共同學習和進步,又能增加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3、提高遷移能力,擴大思維廣度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僅需要老師在課堂上下功夫,課外的作業同時也需要合理設置,配合課堂教學能取得雙倍效果。課外的閱讀作業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拓寬閱讀面,積累措辭和知識,還是為了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跳脫出讀者身份的桎梏,轉而從更深層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創作過程,理解作者的創作思路。
例如在學習《父親、樹林和鳥》這篇課文時,課文的主題是父愛。首先,老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分析課文。除了分析在描寫父愛和母愛的措辭、手法的不同,還要分析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哪些細節、哪些事件來描寫父愛的。父愛是非常常見的主題,從古至今人們樂此不疲地以父愛為主題進行創作,但是為什么有些文章成為人人稱頌的經典,而有些文章顯然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見蹤跡。這些問題都要求學生從創作的角度去分析這些文章的亮點與特別之處,也就是站在了平時作為讀者看不到的角度去閱讀這些文章,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更深層次地了解作者創作的意圖,還能給予學生創作上的啟發。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性,也要注重語文素材的廣泛性。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問題的思考方法,落實語文知識基礎才能讓小學生進一步理解人物情感,學會舉一反三,提高語文綜合素質。堅持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思維水平。
參考文獻:
[1]魏宏恩.用創新理念點亮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新課程,2022(03):139.
[2]毛姝灃.淺析如何用創新理念點亮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21(83):40-42.
[3]任春惠.用創新理念點亮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8):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