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
摘要: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最常見的人類思維活動,也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一種重要思維活動。所以,將批判思維進一步融入教學環節中,才能幫助學生在成長的關鍵階段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也應進一步探索批判思維與歷史教學的關聯,以培養學生批判思維為教學重點,將之滲透在知識的教學中,從而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歷史知識,形成正確的思考方式,在全新的教學模式下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批判思維;教學措施
批判思維是指對事物或觀點進行評價、質疑、矯正并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進而達到對事物或觀點產生更全面認知的一種思維活動。由此可見,批判思維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必備的思維活動,因此教師應注重高中教育階段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在教學中著重滲透批判思維,使學生在面對事件發生時能夠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情,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所以,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應更進一步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從而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一、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激活學生的批判思維
歷史是一門主觀客觀因素共存的學科,在不同歷史事件中,每個人對于其發生的態度與觀念也存在著不同的評價,因此高中歷史教學中十分忌諱教師運用“填鴨式”方法開展教學,這不僅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的發展,還會使學生在看待歷史事件時產生局限性,反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因此,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基礎知識與批判思維的結合,從而激活學生的批判思維。
對此,在基礎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的時間,促進學生能夠針對教材內容進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初步激發學生的批判思維,加速學生對高中歷史知識的理解。以《辛亥革命》的教學為例,經過初中歷史的學習,學生們對于辛亥革命的發展與經過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優先預習教材內容,進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與影響,在課前時間進行提問,要求學生自由發揮,說出自身對辛亥革命的看法,教師再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整理,幫助學生優化自身的思維,初步激發學生的批判思維。所以,對于真實的歷史事件,每個人都抱有不同的看法,教師也應尊重每位學生的看法,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發表意見,從而在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批判思維,促進學生的積極發展。
二、加強師生的教學互動,豐富學生的批判思維
師生互動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必要環節,在良好的師生互動環節中,學生能夠與教師溝通,教師也可以利用專業的角度進行評判,從而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批判思維。所以,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保障學生具備良好的批判思維,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事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使高中歷史的教學得到積極的發展。
以《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的教學為例,在本節課中,學生需要了解當代世界的多極化趨勢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歷程,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豐富批判思維,教師可以多角度開展教學提問,促進學生積極互動,在回答中進行總結反思,強化學生的批判思維。比如教師可以提出:1.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開啟于何時?又受到哪些因素的推動?2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哪些積極影響?等開放性問題,促進學生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與教師進行溝通,使學生以批判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中,進一步豐富自身的批判思維。
三、融入多元的教學手段,深化學生的批判思維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途徑,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每個人對于歷史都有著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應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融入多元的教學手段,在歷史教材的基礎上為學生展示不同人對歷史的評價,從而在多樣化的教學中深化學生的批判思維,促進學生的積極發展。
以《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的教學為例,在本節課中學生需要了解抗日戰爭中所經歷的史實以及取得最終勝利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并利用網絡查找更多關于抗日戰爭的真實資料,也可以通過播放電影為學生展示抗日戰爭的經歷,使學生在不同教學手段的幫助下全面認識抗日戰爭,并感受勝利的來之不易,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批判思維,根據歷史知識進行分析與總結,使學生的批判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結束語:對于高中歷史的教學而言,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已經不是教師的教學重點,而是應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幫助學生養成用不同眼光看待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未來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何永吉.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21(16):34-35+40.
[2]陳玉潔.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性以及途徑[J].高考,2021(09):95-96.
[3]周靜.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芻議[J].求知導刊,2021(1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