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花
摘 要:應用題解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這是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綜合展現,其中包含了數學問題解讀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也是提高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目前,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中仍舊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完善。本文分析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模式及方法,以期提高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僅供參考。
關鍵詞:應用題;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審題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3-005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3.017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通過對數學應用問題的分析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對數學應用問題進行解答,也可以鞏固數學基礎知識認知能力,培養數學情懷,激發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主體意識,讓學生能夠自發自覺地解答數學應用問題,以此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一、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現狀
(一)忽視培養審題能力
若想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效率,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的審題素養,這也是學生能夠了解題目要求,并解決應用問題的前提基礎。但是,結合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小學生在解決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存在將關注點放在分析問題及計算結果層面,卻本末倒置地忽略審題這一首要因素。這種方式容易使學生出現理解偏差,在誤解題意的情況下,學生計算應用問題的結果自然會出現錯誤。除此之外,還有部分教師在開展小學應用題解題教學時,實施的審題教學手段過于程式化,沒有通過科學的思維引領側重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審題能力,導致學生在分析數學應用題的題面內容過程中整體的感官思維欠缺靈活性和延展性。這樣一則容易引發學生對數學應用題內容的邏輯理解錯誤,二則也會嚴重削弱學生的審題意識和審題能力,從而致使學生在解答數學應用題過程中遭遇諸多思維阻滯,難以切實提高學生的應用題解題效率和數學素養。
(二)片面強調解題結果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節,為了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大都過于關注解題結果。為了讓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教師要求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套用公式。這種方式雖然可以解答出數學問題,提高解題的正確率[1],但是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禁錮,制約了學生想象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對于小學數學教育體系中任何課型的開展和完善,教師都應該堅守強化學生數學探究能力和綜合思維的教學改革核心立意,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也概莫能外。然而就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的現實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都過度追求提高學生解題正確率,而鮮少結合應用題的具體內容為學生搭建思維跳板。這種解題教學模式一則對學生綜合思維以及數學探究能力的訓練效用微乎其微,二則也難以從根本上破除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中存在的弊病,從而造成小學生數學應用題解題思維以及探究意識僵化發展的不良局面。
(三)缺乏邏輯分析能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數學應用問題的過程中會從理論層面引導學生如何分析數學應用問題的題目。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題意,但卻缺乏深度的邏輯引導,使學生的思考能力被表象桎梏,難以幫助學生建立邏輯思維分析體系,降低了學生應用問題的學習質量。邏輯分析能力不僅是學生高質量、高效率解答數學應用題的必備思維品質,同時也是學生解決更多復雜實際應用問題的基本保障。教師在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中要全力啟發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這對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以及關鍵能力品格的構建和完善起到直觀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反觀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現狀,絕大多數教師都將學生邏輯分析能力的培養設置為次要的教學目標,學生的邏輯分析思維在應用題解題學習中一直處于沉睡狀態,勢必會造成學生解題結果的錯誤。這一教學缺陷如果得不到妥善的修復,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認識和解答很容易陷入非理性思考的誤區,從而導致學生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以及整體數學素質發展根基不穩。
(四)生活教學意識欠缺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也運用于生活,但部分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單純地對學生講解數學理論內容,但這種生搬硬套的教學模式,不僅難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理解能力,反而會使學生的學習陷入誤區,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也制約了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提升。從本質上來講,數學應用題實際上就是對生活中數學現象片段的截取。數學應用題教學主要考驗小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邏輯分析能力、遷移變式能力以及知識運用能力,涉及學生綜合思維以及數學素質培養的各個維度。然而,教師在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中疏于夯實生活教學意識,一則會導致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理解和思維發展孤立于生活實際之外,二則也無法充分發揮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對學生綜合思維、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功用,從而造成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和新時期的素質教育目標以及生活化教學原則相背離的不良局面,進一步增大學生應用題解題技能和高階思維品質的發展和完善阻力。
二、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策略
(一)逐層遞進深刻審題
大部分數學應用問題其含義都并非單純題意表層的意思,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審題,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到問題本質。這樣,學生的解題效率才會提高[2]。小學數學應用問題的解題步驟僅需加減乘除運算就能夠解決,因此,分析題目之間的變量關系是解決應用問題中最具難度的環節。教師在引導小學生學習數學應用問題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由淺入深、逐層遞進的方式幫助學生審題,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對數學問題中的變量關系形成理解。教師可以通過簡化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題目,并引導學生嘗試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還可以在演算紙上將分析出的條件進行羅列,也可以用線段圖表示,幫助學生梳理清楚解題思路,讓學生深入理解問題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后續的數學應用問題的計算,使學生能夠通過正向思維的模式理解應用問題。除此之外,教師在應用逐層遞進模式訓練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審題能力時,還應該重點開發和利用學生審題過程中產生的錯誤資源。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審題中的常見錯誤匯總起來制成微課件,在學生分析數學應用題數量關系時展示微課件,引導學生時刻注意規避這些常見的審題錯誤,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掌握科學有效的審題思維方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審題意識和應用題解析能力。
(二)重視過程提高效率
小學生年紀小,思維能力相對較弱,而教師為提高學生的應用問題理解能力,通常都會片面地追求解題步驟的高效性以及正確的解題結果,讓學生套用公式解決數學應用問題。這雖然在表面看起來提高了學生的解題效率,但從長遠發展角度進行分析并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突破這一教學模式,不僅要重視解題步驟和結果,也應注意引導學生如何分析數學問題,以此在基礎層面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能夠為后續的數學問題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應在學生審題后,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再次描述題目表達的內涵,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也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掌握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題目的內涵。在交流學習心得的過程中,若發現學生對問題內容存在認知不清的情況,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語言表述中了解到學生的認知局限,以此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在幫助學生理清分析思路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應用問題,這會是對學生是否真正掌握解題思路而進行的考查。教師也應要求學生不僅要將解題步驟以數字計算的方式進行表示,也應通過文字的形式進行字面描述,使學生的數學解題思路能夠通過語言、數字、文字三個層面進行表現,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靈活運用能力,也可以使學生多維度、立體化地解決數學問題。通過長時間針對性訓練,學生的數學解題思路可以得到突破性提升,而這種厚積薄發的學習過程,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效率,使學生的數學應用問題理解能力可以得到升華。
(三)發散思維邏輯引導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弱,學生大都以形象思維方式思考問題,這種思維模式不利于學生分析、理解數學知識。因此,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并逐步幫助學生構建邏輯思維體系,讓學生能夠多視角地分析數學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使學生的解題思路不斷得以規范,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同時,由于數學知識涵蓋了數字問題和圖形問題,這在數學應用問題中也有所體現,因此教師也可以在培養學生數學發散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中,利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認知,讓學生能夠拓展學習視野,從更加多元的角度理解數學問題[3]。發散思維邏輯引導學生解答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兩種:
第一, 圖示教學法。數學應用題給出的數量條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給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帶來不小的考驗,教師應該運用圖示教學法促進學生對應用題數量條件和邏輯關系的直觀理解。如在小學數學應用題常見的植樹問題解題教學中,植樹問題的數量關系還可以細化分解為線形植樹、環形植樹、方形植樹、三角形植樹以及面積植樹,每種數量關系都有其相對應的解題公式,但是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薄弱,他們無法正確區分不同類型的植樹問題數量關系,進而容易在公式運用方面出現錯誤。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這類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時,可以在黑板上畫出相對應的圖示,使學生一目了然地掌握植樹問題的類型,然后再精準運用解題公式,從而科學引導和發散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助益學生高效破解數學應用題。
第二, 多媒體工具模擬法。這種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方法既富有趣味,也能更好地向學生呈現題目中條件信息的變量關系。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上,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畫圖、刪除和縮放等功能,為學生模擬演示數學應用題中的條件變化情況,使學生完整探知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條件,提高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和應用題解析效率。如在含有相遇問題的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電子白板的畫筆功能,模擬應用題中兩個運動物體同時由兩地出發相向而行以及在途中相遇的過程,同時在對應位置標注出題目給出的數量條件,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題意,并厘清各個數量條件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構建清晰完整的解題思路。這樣,學生就可以習得科學的應用題解答邏輯思考方法和變通方法,從而順利化解學生的解題思維阻滯,增強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質效。
(四)結合生活創設情境
小學生受其年齡限制,思維能力缺乏成熟度,對于邏輯性較強的數學知識缺乏學習興趣,甚至會對數學問題形成一種抗拒心理。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內容與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有機融合,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解題情境,從而降低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分析和破解難度。生活化解題情境的具體創設和應用方法主要有兩種:
第一, 教師可以在應用題解題教學中為學生還原題目所反映的生活情景,為學生策劃設計相對應的生活化解題探究活動。如在解決盈虧類型的數學應用題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題目給出的人數條件和物品數量條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分配活動,真實還原題目的生活情景,使學生親身經歷物品分配有余或者不足的過程。這樣,學生就可以順利梳理和構建解題思路,聯系生活化情境正確求得人數或者物品數,培養學生的互動探究能力和生活化解題意識。
第二, 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實物,為學生演示呈現數學應用題中表述的情景以及條件信息。生活實物取自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生的認知經驗具有貼近性和契合性,因此教師應用生活實物為學生創設生活化解題情境,有助于同步提升學生的解題興趣和解題效率。如在含有時鐘問題的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生活實物鐘表作為解題教具,根據應用題給出的條件,在鐘面上進行對應操作,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到兩針重合、兩針垂直、兩針成一線以及兩針夾角的具體度數等題目條件信息,深化學生對題意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在演算紙上畫出教師演示的兩針關系,培養學生將應用題解答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思考的解題習慣,最后引導學生按追及問題或者差倍問題列出正確的解題算式,從而增強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思考、分析與解答能力,發揮生活情境的創設實效。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第三啟蒙期,而提高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從多元視角看待和認知數學問題,使學生通過解答數學應用題,提高自我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知識學習習慣。同時,這也能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意識,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突破,進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卓越.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4):137.
[2] 陳花娥.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如何提升學生審題解題技能[J].科技資訊,2020(15):239.
[3] 何勤.試論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6.
[責任編輯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