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工作的持續推進,教育部門對小學生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極高要求。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數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沿用的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閱讀。但由于很多學生對閱讀內容不感興趣,導致閱讀效率受到影響,甚至阻礙了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存在諸多優勢,能夠顯著提升學生閱讀量,同時也能保證學生的綜合閱讀水平有一定提高。基于此,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文章將重點闡述幾點教學建議,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3-0055-03
引? 言
教育部門對小學生課外閱讀活動提出了明確要求。為加快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充分創新教學思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高效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在提升學生課外閱讀量的基礎上,保證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持續提高。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挑選出適合閱讀的課外書籍,在學生長期的閱讀實踐過程中,引導其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教師通過一系列現代化的手段開展群文閱讀教學,能在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的同時,確保群文閱讀教學工作更具高效性[1]。
一、“細心”選文,提煉議題——吹盡狂沙始到金
開展群文閱讀首先要做好素材的選擇。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去選擇呢?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必須要找準關聯點,找到群文之間的共性,在關聯點處搭建起群文之間的橋梁,做到以點帶面,提煉出議題[2]。那么,在設計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怎樣尋找群文之間的關聯點呢?
(一)依據每個單元的主題,尋找文章關聯點
通常情況下,當學生看到一篇閱讀文章后,往往會通篇閱讀,并沒有意識到其中各單元之間存在的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接下來的閱讀質量。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對單元主題的分析。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格外重視單元安排,一般一個單元內會有三四篇課文,且會圍繞指定主題進行編排。同一個單元中的幾篇文章都是類似的,具有共性,知識也具有相關性。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際的語文教學時,可以結合單元主題尋找關聯點,提煉出議題,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在課內文章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整合資源,選擇課外典型、優秀的文章來進行教學,從而深化單元主題。
例如,教材中的某一個單元中有《八角樓上》《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三篇課文,都以人物寫作為主。教師引導學生對該類型的文章進行有效閱讀,能在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在學生學習完上述內容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內容,引入一些課外描寫偉人故事的文章,如《大禹治水》《虎門銷煙》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升華他們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
(二)依據同一作者進行課外拓展,開發素材
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名家名作,但它們常常被分散在不同學年段的語文教材中,如果一篇一篇地零散閱讀,會使學生對作者的了解及對作品風格的感悟極為片面,導致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完整、不全面。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同一作者,在聯系其課內名作的基礎上,適當拓展課外相關素材,進行作品整合。當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時,寫作類型相同的文章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深度分析文章的寫作背景,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這些都是學生在今后能夠快速進行作文練習的重要保證。
(三)將同類體裁文章進行整合閱讀,領悟表達方式,提煉議題
小學語文教材涵蓋了小說、散文等一系列優美的文章,每種寫作類型的文章都是學生長期學習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將重心放在具體文章上,結合所學及課外資源,找到類型相同的文章,引導學生進行綜合閱讀,使學生在明確文章寫作思路的同時,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四)提煉寫作方法,進行鑒賞閱讀
鑒賞閱讀教學方法,即教師圍繞文章寫作及表達模式,綜合類型一致的文章,引導學生帶著鑒賞的觀念進行閱讀的方法。例如,針對相同寫作風格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聯想、比較等方式,加深對閱讀資料的印象,并在后期的寫作實踐中將學習到的寫作方法合理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如群文課例《寓言中的對比》《句子中的反復》《藏在細節中的愛》等,都是根據文章中寫作方法的關聯點進行組文的。
二、“狠心”導學,緊扣議題——刪繁就簡三秋樹
根據實際調查可知,在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教師進行的閱讀教學工作,都只是單純分析一篇課文,并引導學生反復仔細閱讀。雖然此教學方法會浪費很多時間,但學生在深入閱讀的基礎上,也能感受到一些詞句及段落的中心思想。隨著精讀活動的進行,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文章,甚至能夠明確開頭、結尾等部分寫作手法,為接下來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3]。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包含大量文本,需要學生一次閱讀多篇文章,學生如果沿用之前精細閱讀的模式,自然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文本整合的方法,明確核心,根據自身的閱讀經驗快速閱讀文章,準確找出最有價值的閱讀部分。
例如,在進行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時,很多教師擔心學生讀不懂,所以逐字逐句一一講解,把整首古詩詞分解得支離破碎,導致學生不能在枯燥無味的解釋中體會到詩詞獨有的魅力與神韻。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整合群文閱讀教學方法。如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教師先講解完第10課“古詩三首”中的三首詠物言志詩后,又選擇了4首古詩,以“古詩中的志向”為議題進行群詩教學。教師把第一首《墨梅》作為主詩,引導學生理解詩意,結合詩人生平感悟詩人品格,并深入研究表達方法。針對另外三首詩《從軍行》《夏日絕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節選)》,教師引導學生從閱讀記錄單中的所言之志和表達方式兩個方面入手,進行自主學習,提煉有用信息,明確詩人志向,感悟表達方法。隨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境遇、時代背景等課外知識,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進而使其讀懂詩人蘊含在詩句中的家國情懷,收獲思想的啟迪,提高鑒賞水平,真正感受到詩詞的獨特之美。
三、“用心”授法,學會閱讀——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高年級學生閱讀的文章往往在五百字以上,教師要想完成一篇文章的講解,可能需要花費兩節課的時間。這不僅降低了教師的教學效率,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閱讀量。教師如果能夠積極調整教學方法,合理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則一節課能夠講解多篇課文,且在講解時也能夠將每篇文章的核心及主旨等闡述明確,這無疑是教師高效開展閱讀教學的保證,但同時也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基于此,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總結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學會分析文本內容。這樣,學生既能夠增加閱讀的數量,也能夠提高閱讀的質量,還有助于提高思辨能力與綜合能力。
在現代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旨在幫助學生學會在緩慢閱讀中理清文章思路,在快速閱讀中體會文章主旨與思想。針對一次可能需要閱讀四五篇的群文閱讀任務,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閱讀速度提出明確的要求。此外,學生也應學會分析有多種寫作風格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教師除了對學生的閱讀量進行把控外,也要重視對學生閱讀速度提高的引導。這種基于課外閱讀教學的群文閱讀,不僅讓教師課外閱讀的指導更有成效,還為學生學習多樣化的閱讀方式、終身閱讀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精心”拓文,課外延伸——為有源頭活水來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在不斷拓展。教師如果一直將眼光聚集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對此,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將重心延伸到課外,在完成群文閱讀教學任務后,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拓展,并繼續閱讀相關的文章或書籍。“單篇→群文→整本書→群書”的模式,能夠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習慣與意識,在長時間的閱讀實踐過程中保證自身綜合閱讀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走進魯迅”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讀完教材內容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好相關的文章,如《我記憶中的魯迅先生》《記憶中的父親》《回憶導師二三事》《魯迅回憶錄》等。這四篇文章分別是由魯迅的鄰居、兒子、學生、妻子寫的。教師以“生活中的魯迅”為議題,引導學生了解生活中平易近人的魯迅,加深學生對魯迅的了解,使他們產生進一步了解魯迅的欲望。緊接著,教師又向學生推薦了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吶喊》等,另外還有蕭紅寫的《我記憶中的魯迅先生》,讓學生看到魯迅筆下的世界和別人眼中的魯迅,從而真正地走進魯迅、了解魯迅。
五、“細心”開展,激發興趣——弘揚傳統繼經典
在群文閱讀活動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認真學習和思考,為學生制訂最科學合理的閱讀計劃,推薦最適合學生的閱讀書目。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閱讀一本好書”的群文閱讀主題活動,以班級為單位,在每個寒暑假都要進行閱讀一本好書的活動。在開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將閱讀心得書面化,由教學小組進行評比,評選出最佳閱讀班級。教師對學生閱讀書籍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可以在自己的班級創設“班級書架”,為學生挑選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并讓學生自主進行管理;為學生編輯推薦目錄,讓學生根據推薦書籍目錄,在圖書館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書。
除推薦的書籍外,組織恰當的班級活動也有利于書香校園的建設。學校可以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讀書活動,主題是“弘揚傳統文化,繼承經典”,如“一日三讀”,即晨讀、課前一吟和午間默讀,將碎片時間利用起來。晨讀時間主要用來誦讀課文;課前一吟則用來吟誦《三字經》《論語》等經典閱讀篇目;午間默讀則主要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書,充實午間學習生活。又如,以班級、年級或者學校為單位組織的每月讀書交流會,即“一月一交流”活動。交流內容可以是讀后感,也可以是簡單的書評或關于某一情節的討論。緊接著,學校可以群文閱讀為載體,開展“好書漂流日”的主題活動。“好書漂流日”顧名思義,就是書籍交換活動,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廣泛、豐富的素材是必不可少的。在規定的“漂流日”,學生可以進行閱讀素材的個人交換、班級交換,增強群文閱讀主題活動的趣味性,激發閱讀興趣。小范圍內的精準化引導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建設書香校園及弘揚經典傳統文化的活動。而班級活動的有效開展,也讓學生從課本課文到傳統文化都有所涉及,符合群文閱讀的理念。
結? 語
總之,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由于將時間浪費在單篇文章的講解上,阻礙了學生閱讀量的提升,更影響了教師閱讀教學效率與質量。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長期發展,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出現。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運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能夠開闊學生視野,還能夠保證學生在快速閱讀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從根本上來講,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作為一種補充與調整過去閱讀模式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充分創新教學思路,根據學生閱讀基礎及教材內容,選擇有針對性的閱讀資料,拓展學生的閱讀知識面,為學生今后的高效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趙亞軍.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新一代:理論版,2020(05):194.
郭雪梅.群文閱讀,讓古詩教學綻放光彩[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8(01):208.
宋雅珍.淺論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及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0):43.
作者簡介:李艷新(1976.7-),女,遼寧興城人,任教于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市溫泉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