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華 張溯
摘要:隨著近年來社會的發展及國人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對音樂教育的關注度及學生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明確教學方法論對于提升單簧管教學的高效性、單簧管教學理論的豐富性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對結構主義基本觀點進行評析,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在單簧管教學中可取之處進行梳理。單簧管教學中可綜合結構主義的有效方法,以結構主義作為課程編制的理論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解決學生們的不同問題。
關鍵詞:結構主義教學理論? 單簧管教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5-0122-03
單簧管產生在17世紀末,起源于古希臘,于19世紀末傳入我國。單簧管憑借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極其獨特的音色,在國內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推廣。同時,老藝術家的傳授也推動了我國單簧管的教學發展。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單簧管演奏大師——四川音樂學院的穆志清教授,他的一生為單簧管的教育教學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為我國培養出一大批單簧管演奏人才,其弟子至今仍然活躍于單簧管界,可謂桃李遍布天下。前輩們的單簧管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仍然具有可取之處。在前輩們的教育方法基礎之上,我們今天仍然要不斷地推動單簧管教學工作,也更要與時俱進,研究適合當下的教學方法。
現有器樂教育發展至今有其悠久歷史及獨特的教育優勢,但筆者認為這樣的優勢是不足以長久立足的,是經不起時代的反復推敲的,更不存在永恒的教育理念,某種教育理念可能有輝煌時期,但是終將曇花一現,隨后被遺忘在教育的歷史長河中。這時有人就會提出疑問:“它既然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為什么終將只是曇花一現呢?”眾所周知,當前這個時代是信息不斷發展的時代,也是各項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藝術事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試想有哪一樣東西是一成不變的,毫無疑問是沒有的。前輩們的教學理論及教學方法都在被我們不斷地證實或者推翻,沒有誰的教學理論是絕對正確的。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各個領域都在發展,時代也在不斷的發展,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認知水平也比以前大大提高,現有的東西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更別提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所以,之前發展出來的優勢也是需要不斷發展充實的,它才能不斷的進步,不斷地適應這個時代,適應當今的教學才不會被出局淘汰。所以隨著教育發展愈加的科學化、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被提出,現有的器樂教學模式需要被科學的總結及論證。
一、結構主義教育學理論的內涵
布魯納在結構教學理論之中詳細的闡述了教師如何教、教什么等問題。布魯納認為,每一個學科都有其基本規律,教學中要讓學生先了解本學科的基本結構,掌握學科的基本規律,理解本學科基本結構之后對于之后的學習很有意義,理解本學科的基本結構是學習、提高的“基礎”。所謂學科基本結構,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態度,是指知識的整體性和事物的普遍聯系性,而非孤立的事實本身和零碎的知識結論,如生物學上的性向;代數學上的交換律、分配律、結合律;英語教學中的英語結構規則句型等。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都有其基本結構,任何與該學科有聯系的事實、論據、觀念、概念等都可以不斷地納入一個處于不斷統一的結構之內。這種基本結構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科學因素,應該成為教學過程的核心,學生如果掌握了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其就可以獨立地面對并深入新的知識領域,從而獨立地認識新問題,學習新知識,拓展新思維。學生理解了這個基本原理之后會更容易的了解本學科的具體內容,也會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本學科的學科知識,同時更容易形成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
結構主義教學理論中對于基礎結構部分主張: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以及強化原則。動機原則中學生作為受教育對象,在接受教育時有其自身的內在動力,所謂內在動力就是學生對于本學科的學習期望,學習期望即學習本學科的學習動力。學生基本的內在動力主要有兩點,一是好奇心內驅力,即求知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做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了解學生興趣愛好,從他們的興趣愛好入手,引起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本學科的興趣;二是勝任內驅力,即對于成功的欲望,教師要引起學生的好勝心,好勝心就是一種欲望,使學生對成功充滿渴望,有目標才有動力,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更好的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戰勝學習中的困難,從而達到成功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好這兩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即可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結構原則主要的表征形式分別為:動作表征、圖像表征、符號表征。動作表征指的是及時通過動作來表達而無需語言表達,它以實際動作再現知識經驗,用自己的身體來影響周圍世界的一種方式。如用拍手表示高興,哭泣表示傷心,它是兒童認識外界事物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在個體一生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圖像表征即通過表象進行教學,這相當于皮亞杰的前運算階段的早期,兒童開始形成圖像或表象,表現他們的世界中所發生的事物,在這點上,他們能記住過去發生的事件,并能根據過去發生的事發揮想象力去想象未來的事情。這些表象對于所知覺的事物,很像照片現實,是因為照片是與現實的經驗非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符號表征主要是通過語言表述,把經驗邏輯傳達給學生,這個階段大體相當于皮亞杰的前運算階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這時兒童能夠通過符號再現他們的世界。這里最重要的是語言,這些符號既不是直接的事物,也不是現實世界的復制,可以是抽象的、有間接性和任意性的。由于這些抽象的符號,人們最終能假設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有關人、地方、事情以及可能性;教學中根據教學情境、教學內容、學生接受度等等進而選擇不同的教學形式。程序原則即是教學者將教學內容、教學問題以陳述形式教授給學習者,以提高學習者對知識的認識、領悟。每個學科都有各自的教學程序,單簧管教學也不例外,這對不同學習者來說,不同學科的教學程序有難有易、接受程度有快有慢、吸收效果有高有低,也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教育程序了,教育程序也往往也因人而異,對于有天賦而又勤奮的學生來說,教育程序就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學生的學習進度就相對較快;相反,對于天資相對普通而又不努力的學生而言,教育程序就相對繁瑣,學習進度就相對較慢。強化程序即是傳統意義上的回課或是檢查作業的部分,把握合適的強化時間顯得尤為重要,強化時間過早易造成學生緊張,繼而影響課后探究活動及總結的進程,甚至會造成有些學生還沒有掌握好老師布置的任務就進行回課,這樣會使他們掌握的知識技能技巧不牢固,久而久之還會使學生失去對這門學科的自信心,從而產生自暴自棄的消極想法,這些都是極有可能發生的,這對學生的器樂學習是極其不利的;強化時間過晚亦會錯失學生最佳的受幫助時間,影響其接受正確的學科知識,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如果不能及時的得到老師的幫助,過后再來解決的話,這肯定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些問題在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和糾正時,過后甚至會遺忘這個問題,如此下去,這個問題就很難得到解決,并且許多問題的堆積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同時,在教授學生理解課程結構內容時,要注意教學的新穎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習效果會很明顯,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教學時要充分應用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潛能,教學內容的難度跨度要適中,把握每名學生的學習水平,有針對性的為每位同學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布置難度適中的作業。難度跨越不宜過高,但也不宜過低,要適中,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基礎結構”為中心的教材設計原則
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育學理論把讓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結構作為教學內容的第一要務,掌握學科基礎結構大于掌握知識本身,可見基礎結構的重要性。基礎結構是為了幫助學生可以更容易地、更便捷的學習到學科知識,掌握了學科基本結構,也就意味著可以更快捷的獲取學科知識,掌握基礎結構也是為自己在學習這門學科知識的時候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使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學習起來更輕松。布魯納說過:“現行的極其豐富的學科內容,可以把它精簡為一組簡單的命題,成為更經濟、更富活力的東西。亦即可以結構化。這樣,向學生教授學科的結構,學習者不僅可以簡單地明確地把握學習內容,而且可以發揮遷移力,對有關聯的未知的事物迅速地作出預測。”這種結構化的課程內容,對于單簧管的教材設計同樣起到了指引作用,頗具啟發意義,值得我們學習探究。
首先,在單簧管的課程中,基礎結構應置于教材設計的中心位置。教材運用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方式相契合,同時也與學習者的能力及發展水平相適應,這也就是布魯納提出的螺旋式課程設計。當前有部分單簧管教材編制采用模塊化設計,這種設計按照學習者不同的興趣組織課程單元,這就很容易打破單簧管學科的知識體系,造成知識內容的缺失。因此單簧管的基本結構內容應隨著學習者的認知發展、吹奏水平的提升而拓展,不能一味地遵循從前的方法,要及時更新、進步,從而使得基礎結構內容的設計呈螺旋上升的狀態。
其次,單簧管教材內容的設計應該考慮到課本的多元化和豐富化,創造出形式多樣且豐富有趣的課程形式,使學生們學習起來更有趣味性,這樣既可以使學習變得有趣、不乏味,又可以使學生更有效率的獲取知識、習得技能。教師對于教材的編制要站在更全面的角度,對于單簧管學科來說,結合學科自身的特殊性,對于不同年齡段、不同學生層次及不同需求的學習者,要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正所謂“對癥下藥”,就本科階段來說,對于低年級學生的課程安排還是以基本功學習、練習為主,樂曲學習為輔,書籍可以采用筆者編著的《零基礎學單簧管》,因為我們的基本功才是核心,是整個學習的基礎和根基,基本功過關才是硬道理,讓學生在打好堅實基礎的同時,更多的感受音樂、聆聽音樂,盡快建立個人的樂感,并把自己的感受運用于樂曲的吹奏中,使我們的樂曲擁有自己獨有的情感,同時積累更多的寶貴經驗。對于中高年級學生的課程安排,教學重點也應從基礎為主過渡到樂曲為主,采用的書籍也可以過渡到另一層面,借鑒采用筆者編著的《單簧管經典練習曲100首》,中高年級同學在經過基礎部分強化、音樂理論學習、音樂素養的提升之后,學科的學習更多的要注重如何“表現”,即如何更好地表達樂曲,使我們的樂曲在情感方面能夠得到升華,能夠使人產生共鳴,要知道演奏好一首樂曲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事物都離不開情感的寄托,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情感的把握,拿捏好正確的情感基調。這也正如布魯納認為的“課程的更新與教材的改編必須考慮廣泛的社會需要、學科知識結構和學生個體的因素。”這就啟示我們單簧管教材設計時要盡可能地做到更多元化、豐富化,這就要求教師設計教材時精選知識內容,選擇一些適合在本年齡段學習的教材內容,并且充分考慮到學生接受的可能性,以及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以他們樂意接受的方式去呈現學習內容;增強課程的選擇性,從而激發不同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之符合當代學生的“口味”,從而達到更為理想的學習成果。
三、以“發現式教學”為基礎的教學設計思路
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在正確的教學方式下都可以有效的教授任何年齡段的學生。他從學習論的角度揭示了學習是類別化的信息加工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認知結構,并強調發現學習為最佳的學習方式。布魯納認為教學當中應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主動形成認知結構,而最好的促進學生學習的方式就是發現式教學,當然布魯納也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式教學。布魯納的這些對于單簧管的教學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程。首先,單簧管教學設計之初應設立明確且難度適宜的教學目標,根據每位學生不同的技術水平制定針對個人的教學計劃,同時要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優缺點,鼓勵學生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教師也要不吝嗇地表揚其優秀的地方,但也要明確地指出學生做的不好的地方,并予以幫助、矯正,使學生不斷的進步;另外還要明確學習重點、學習難點、學習目標,重點講解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完成學習目標,做好早期基礎階段的教學。
其次,單簧管教學設計時應有結構清晰明確的知識內容,如從單簧管的歷史、發展、樂器的聲音特性、吹奏技巧、練習方法等各方面學習本學科。在教學設計時,協調好理論知識與技能知識在課堂中的占比,理論知識與技能知識在課堂中穿插進行,在基礎部分授課時可以講解練習方法、吹奏方法等,讓學生有直觀明了的認識,掌握技能知識,提升樂器演奏的技術水平,切記不可為了節省時間而縮短甚至直接放棄理論知識的講解,要知道理論和技能一樣重要,沒有理論的支撐是不能做到擁有極高技巧水平的,所以一定要公平對待這兩個方面。
總之,按照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育學理論,單簧管教學設計要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的基本結構,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完善的認知結構。
參考文獻:
[1]布魯納.教學論的定理[J].鐘啟泉譯,外國教育資料,1987(01):43-45.
[2]陳尚生.布魯納課程改革對我們的啟迪[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5):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