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麗
【摘 要】教學評價是依據特定的教學目標,用科學有效的標準和方式對教育教學過程和成果進行測量和價值評價的過程。它是衡量教學設計的專業性、有效性的核心指標。有效的評價能更好地檢測課程的學習情況,改善學生的學習。評價任務的設計要遵循學教評一致性,評價方法的安排要靈活多樣,可交錯運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并淡化其對抗性,還要有效應對外部評價,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關鍵詞】教學評價,學教評一致性,教學有效性,評價策略
“學教評一致性”是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的核心思想之一。[1]有效的教學評價可以反映出學生學習所達到的程度,對改善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有很大助益。而在實際教學中,無效評價居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評價任務的設計、評價方法的選擇上比較盲目,沒有切實依據既定的學習目標、具體的學習內容、所學知識類型及學情,導致學教評不一致,課堂教學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提高教學評價有效性的策略作一探究。
一、追求學教評一致性
學教評一致性指的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確保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和教學活動的內在一致性。其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內容:
1. 評價任務與學習目標一致
教學評價是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科學可行的標準和方法,對教學活動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和價值判斷的過程。然而,有的教師在設計評價任務時常常會脫離既定的學習目標,導致評價任務和目標指向不一致。如一位教師為《老王》這篇課文擬定的學習目標是:品味作者平實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習通過生活中的典型片段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評價任務是:老王送東西給“我們家”表達謝意,本“不是要錢”的,可他為什么又收了“我”的錢?請你揣摩老王當時可能是怎么想的,老王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這位教師設計的評價任務明顯偏離了擬定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側重語言品析和寫作方法習得,而任務設計偏重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樣的評價任務不能準確反映學習目標的實現情況。可以把評價任務改為:
任務一:揣摩下列句子中重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1)我們當然··不要他減半收費。
(2)他從·沒有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壓根兒 ···沒想到這一點。
任務二:回憶你跟與你社會地位不同的人之間交往的一件事情,你們之間有沒有感人的記憶?將其寫成一篇小作文。
改動后的兩個任務緊扣學習目標,有利于評價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的程度,確保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 評價任務與教學活動一致
教學評價主要是評價教學策略能否正確體現相應的教學原理和學習原理,評價任務的設計重在檢測教師的教學策略是否得到實施,學生是否學到了應該習得的知識或者是否達到了應該達到的程度,所以評價任務要與教學活動保持一致,否則會降低教學的效用。如一位教師就課文《臺階》設計的教學活動為:速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品讀細節感受父親形象,深入探究把握“我”對父親的情感;評價任務是:有人說小說主要刻畫了父親的一生,塑造了父親的形象,應該用“父親”或“我的父親”作為題目,請談談你的看法。這一評價任務其實是考查學生對文章標題的理解,探究小說主題,與教學活動內容并不一致,不能有效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把評價任務改為:我們為這位平凡而樸實的父親堅韌不拔的毅力所感動,可生活中你有沒有細膩地觀察過自己的父親呢?請你仔細回想父親的生活細節,走近父親、體驗父愛,以“父愛在___里”為題寫一篇小短文,表達你對父親的深厚情感。這一評價任務就緊扣教學活動內容,能夠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張愛軍博士認為,教學活動的設計需要緊緊圍繞評價任務來設定。[2]這一認知告訴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之前要先確定評價任務。實踐證明,學生先明確評價任務,帶著問題審視課堂學習,比全盤接受整堂課內容更有效、更重要。
3. 教學活動與學習目標一致
教學中還存在著由于教學活動偏離了設定的學習目標,師生即使積極認真地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也仍然沒有收到預期學習效果。以某教師執教莫懷戚《散步》的公開課為例,她擬定的學習目標是:品味文章生機勃勃的意境美,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設計的教學活動為:請四位同學到前面來表演“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在小路上邊走邊談話的情景。這個教學活動雖然讓課堂更加熱鬧,但與學習目標沒有太大關系,師生無論多認真投入課堂教學,都不能收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其 實,這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中的環境描寫來感受意境美,如“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襯托出祖孫三代和諧相處的美好情境。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品讀中感悟以景物描寫襯托人物心情、渲染氛圍的妙處。這樣,教學活動設計就緊扣學習目標,與學習目標保持一致,保障了教學及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學習目標、教學活動、評價任務之間存在著內在邏輯關系。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先圍繞課標、教材與學情確定學習目標,然后根據學習目標來設計評價任務,最后圍繞評價任務來設計教學活動,遵循這樣的思路,才能做到學教評一致。
二、合理運用評價方式
評價方式多種多樣,按照不同功能可以分為預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按照不同評價主體可以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在實際評價操作中,教師要遵循“學什么測什么”的原則,依據既定的學習目標、具體的學習內容、所學的知識類型及學情來恰當選擇評價方式。
1. 交錯使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學習、改善學習,主要包括課堂提問、布置課外作業、當堂檢測、非正式小測驗等方式。形成性評價能引領、驅動課堂教學過程,及時調整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總結性評價是通過給學生評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主要包括正式規范的測試、選拔考試、設計項目、學期論文等形式。總結性評價要求教師不僅要作出評分決策,更要確保評分的合理性。06FB152F-66F4-4942-81C5-601FA2AEF053
交錯使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可以使評價更準確有效。以對學困生的評價為例,教師大多會關注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性,而忽視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即忽略了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教學實踐證明,針對思維過程進行的形成性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有利于轉化學困生。有些學校除利用常規的期中期末測試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以外,還會輔以一定比例的課堂問答、當堂檢測、個性化作業、周周清等方式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學有目標、學有所獲、學有追求”,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評價中,形成性評價雖然與總結性評價同等重要,但往往容易被教師忽略。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 版)》的要求,我們應該加強形成性評價[3],發揮其評價的診斷、反饋和激勵功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不應該過分看重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2. 淡化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對抗性
曹榮平提出要淡化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對抗性,使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以某種方式相連。[4]在一定程度上,若將低風險的形成性評價與高風險的總結性評價以某種方式相連,消除它們之間的對抗性,會收到更好的評價效果。例如在教授《駱駝祥子》時,教師給出總結性評價“請給主人公祥子寫一個評論”,要求學生從“祥子的三起三落來寫他的墮落過程,表現他的人物形象,詮釋小說的深刻主題”。第一步,學生寫草稿;第二步,小組交流、師生交流,學生得到寫作反饋;第三步,學生按照得到的反饋修改自己的草稿。其中,40%的得分(總結性評價)要以學生在這個形成過程中的完成情況為依據。在這個案例中,總結性評價被一系列的形成性評價取代,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之間的界限就模糊了,它們幾乎是等同的,而得到的評價效果會更好。
3. 有效應對外部評價
教學中存在著另一類高風險評價——外部評價,例如各種地區性的統一考試、評分指導,這是一種由不在教學一線的管理者執行的評價,是教育責任考核測量的結果。外部評價是學生、教師、管理者的一種評價方式,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外部評價的結果對于學生、教師和管理者來說都是比較嚴肅的,它是目前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其次,外部評價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而這種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為了讓外部評價對課堂教學呈正面影響,我們不應該只是片面地從知識、技能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而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特點,選擇合理的評價途徑,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如現在有些學校已經編制了學生成長手冊來記錄學生不同時期的成長經歷。這樣的評價才是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以教育為本,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4. 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指主持評價活動的主角可以是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專家等。傳統的教學評價主體非常單一,評價主角大多是教師,而學生只是聽從教師的安排。對學生來說這種被動參與的評價,毫無激勵作用,不能發揮自主能動性。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而應加強學生間的互相評價,加強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學校還可以邀請學生家長,聘請社會專家等第三方參與評價,以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班額較大的學校可以嘗試以小組評價為主導,先根據學生學習水平,將全班學生分為 ABC 三大類別,然后每三人一組,每組都有ABC三類學生,確保每一組都是由高、中、低三個學習層次的學生組成,接下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成績考評,最后按照一定比率計入學生成績中。這樣既可以促進小組成員互幫互助,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總之,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或潛在的價值作出判斷的過程,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好方式。教師只有依據學習目標,遵循學情,設計出的評價任務才能更有效地測評課堂教學效果,確保學教評一致性。
參考文獻
[1]理查德·E. 梅耶. 應用學習科學:心理學大師給教師的建議[M]. 盛群力,丁旭,鐘麗佳,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95.
[2]張愛軍. 備課專業化:學教評一致性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操作[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3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15.
[4]曹榮平. 形成性評價的概念重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2~68.06FB152F-66F4-4942-81C5-601FA2AEF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