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俏媚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必修的科目之一,在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每年都會有很多教師和相關工作者研究小學數學教學的方式,希望能夠增添小學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學得快,記得牢,教師教的容易。同時小學生的性格比較活潑好動,導致教師教學難度大,教學效果較差。因此要求教師不斷的創新教學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筆者就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的教學方式進行研究,希望能夠建立貼近生活,趣味性的課堂,為相關工作者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
關鍵詞:情景創設;小學數學;個性差異;
引言
小學時期,小學生的各個方面都處于開始階段,如果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認可,學生很容易對這節課程不感興趣,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需要教師結合教學的特點進行教學,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學習知識的時候能夠主動思考,在合作完成的時候能夠主動交流,提出自己的問題,使得小學數學課堂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趣味性。
一、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性
創設問題情境教學能夠使得小學數學課堂更加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的精神。傳統教學中教師一味講授,學生一味聽講的形式已經不再適合現在課堂的需求。傳統教學方式應該被摒棄,需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建立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學習。
首先采用創設問題情境,會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在整體的教學中表現出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如果教師講授課程的形式只是一味的解釋課本上面的知識點,相信很多同學都不會感興趣,相反如果教師能夠改變教學方式,讓課堂增添趣味性,創設問題情境,學生就可以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其次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促進學生去探究,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去合作,在合作中學習新知識。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逐漸養成合作共贏的好習慣。
同時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能夠主動去探索學習的奧秘,不在局限于書本上面的內容。正符合新課改的將問題意識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標準之一。通過提問形式讓學生能夠了解到自身的缺點,能夠在不斷的提問中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并且形成愛問問題的小朋友。
最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一道題可能有不同的解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解答,并且說出原因,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急于給與統一的答案,讓學生自己思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
(一)創設生活式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的知識內容比較少,并且很容易為學生掌握,基本是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理論知識。教育改革之后,要求小學數學需要和生活實踐密切聯系。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幫助學生提供有效的情景教學,引起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需要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才會更加有意義,這樣才會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和生活結合的時候需要注意,生活中的問題一定要在生活中驗證,創設問題需要學生能夠對生活有更加直接的體驗。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生活遇到問題的時候合理準確的應用數學的概念。
例如四年級上冊《買文具》課程中,筆者可以在教室開展“買文具”的生活場景,將教室當做一個小商店,之后讓學生扮演顧客和賣家的形式,進行買賣。因為買文具是生活中比較常見,學生可以利用這種形式來提高溝通能力和運算能力。一個學生A問:“老板,買3個計算器和1個鋼筆多錢?”學生B(老板)說:“計算器12元一個,鋼筆5塊錢一個。”學生A有些困頓,看向教師,筆者可以給學生指引:“大家可以先拿出來本子,自己列一下算式,想一想,應該先求什么,在求什么?”學生開始自己思考,有的學生說:“應該先算下3個計算器多錢?”另外的學生列出算式3*12+1*5=41元,筆者給予肯定的回答。
又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實際的情況進行數學問題提問。學生L家住在四樓,她下樓的時候需要6分鐘,上樓需要8分鐘,有一次,學生L發現忘記帶了作業,因此需要上樓去拿作業本,教師請問學生們L從家到學校需要多少扥中。采用這樣的生活式問題情景,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不僅僅能夠聯系生活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感覺到親切感,還可能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能力。
(二)創設層次性問題情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夠開始就過于高深,導致學生不能夠接受。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創設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具有層次性,注意到問題的難易程度。一般比較簡單的問題,更加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自己獨立思考,教師進行有效的指導,這樣學生就可以接受更加復雜的題目。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不一樣,因此針對教學方式也需要因人而異,不能進行強迫,教師需要進行引導學生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
例如筆者在教授“分數的加減法”課程的時候,可以利用分層的問題來引起學生思維的發展。首先在課堂上,筆者可以拿出來兩張相同的紙張,用其中一張紙的一半來疊一只小船,用另一張紙的四分之一疊一只鳥。可以展示疊紙給學生們,學生們有的會說:“老師疊的真好”,學生有的會說:“一共用了一張紙的一半和一張紙一半的一半”。筆者給予肯定:“非常準確,同學們。”接下來可以告知學生:“我們可以將一張紙看作一個整體,一張紙的一半就是將整體平均分成了兩部分,那就是1/2,那么同學們,你們說,一張紙的一半的一半怎么表示?”學生們會回答:“是1/4”。筆者給予肯定回答:“非常準確,你們真聰明。”這樣學生就會感受到自信,并且愿意接著學習。筆者接著提問:“那么一共用了多少紙張。”學生們說:“1/2+1/4”。接著筆者可以教授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內容。采用這樣分層次的教學方式,學生會更加容易接受,相對于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的告知學生“1/2+1/4”的得數,采用這樣情景化教學,讓學生能夠真切的了解到教學的內容,將抽象的數據概念用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學生可以獨立思考,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
(三)創設互動性問題情境,促進學生互動交流
采用小組合作,互動交流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學習更加有激情,動手操作能夠將抽象的數據概念進行具體化,讓學生對于數學的概念更加充分的理解,并且主動的獲得數學知識。因為小學生有著活潑好動的特點,如果只是講述知識,讓他們全神貫注的聽課45分鐘是非常困難的。反觀創設互動性問題情境,更加有利于學生去發揮自身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也可以使得數學課堂更加有趣。
例如筆者在教學“數學比例”課程中,筆者準備了幾瓶大可樂和一些透明的圓柱形小杯子,學生在上課之前就感覺到好奇,詢問我:“這些是干什么用的。”筆者采用了暫時保密的原則,等到上課的時候,看到一雙雙有光的眼睛,并且他們已經對課程產生了好奇。接著筆者將學生分組,四個人一組,將小組成員進行1-4標號,在小組中1號的杯子,將可樂倒滿,2號的杯子到一半可樂,3號的杯子倒入2號杯子的一半,4號的杯子倒入3號杯子可樂的一半。學生在倒可樂的過程中氣氛很活躍,還有些小朋友問:“一會是不是可以喝?”筆者表示:“只要我們順利完成課程,就可以的。”學生們表示很開心,并且會好好配合。接著筆者表示:“你們可以借助直尺來分,并且提出問題,4號可樂是2號可樂的多少,又是1號可樂的多少?”當筆者問題提出,很多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等到他們完成之后,筆者借助學生們的回答引入了“比例”的概念,使得學生能夠對這些課的內容有了充分的了解。讓學生喜歡上了我們數學課程,學生也在互動合作中學到了知識,明白了合作的意義。
(四)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的趣味性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課堂有趣味性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真真切切學習到知識點。
例如筆者在“平方差公式”課程教學中,因為筆者這節課程安排在1點-1點45,正是學生午睡完成時候,很多學生還是蒙蒙的,為了能夠讓學生打起精神,筆者設計了小競賽的模式,學生筆算,筆者進行口算,比賽誰算的快。前面的題目比較簡單,學生算起來比較快,后來伴隨著難度的增加,學生算起來比較吃力,但是筆者很快算出了答案,因此學生非常好奇,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原因,筆者就趁著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的時候,講述了本節課的訣竅,調動起了 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最終這節課的效果很好。
結語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需要應用到小學數學的全面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樣的方式使得課堂更加有趣味性,更加生動,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夠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將抽樣的數學概念進行具體化,讓學生能夠真真切切的去了解數學,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等。
參考文獻
[1]戴永利.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景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1(26):74.
[2]晏偉華.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景的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1):67.
[3]王小林.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 財富時代,2020,(0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