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摘 要:“雙減”政策在學校教育中主要的作用是規范學生作業管理,規范課堂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由此達到減少學生課外作業負擔和課外輔導壓力的目的。對低年段小學生來說減負尤其重要。根據學生的成長階段特征來看,低年段學生應該注重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而不是具體知識的超額灌輸。因此教師應該做好作業管理,給學生減負。
關鍵詞 雙減;數學教育;作業設計
當兒童初步進入小學時,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寫作業。教師要關注兒童的長遠發展,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拔苗助長,通過大量的作業讓學生從中汲取知識。如果在一年級就讓學生感到作業的壓力,很容易讓學生對作用產生厭惡,把作業和自己對立起來,這會降低作業本應該達到的鞏固和聯系的作用,讓學生被動地低效地接受知識。教師要做好作業設計,幫助學生從作用練習中獲得提升。
1、教師清楚作業定位,并讓學生理解做作業的目的
教師要進行作業設計,必須要首先理解布置作業的目的,思考布置作業到底是要讓學生有事情可做還是作為一種學習手段讓學生理解知識學會運用。很明確的是,布置作業的初始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不是消磨時間。因此教師布置作業一定要目的明確。教師要根據所學課程的任務精準布置作業,例如,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課時,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數字計算的規律,讓學生熟練地進行計算,理解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那么教師可以據此布置作業為幾道不同類型的一百以內加減法計算題,要包含整十數加減,進退位加減,不用進退為的加減,再布置一道實際應用題,通過不同類型的計算和應用題達到了解計算規律和掌握實際運用的目的。這樣一來,作業布置就有了靶向,對學生的作業反饋也能更加清楚地評價質量,反映出教學質量。
除了教師本身對作業的理解,還要讓學生對作業有理解。如果學生認為自己在做一件無用功,很有可能就會厭惡輕視作業,拒絕完成作業。尤其一年級的兒童,對作業尤其是文本作業沒有什么太多的認識,他們只會認為這是老師布置的任務因此被動地接受。教師不如通過形象生動的例子讓學生理解這項作業有什么意義,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做作業時也能反思自己的作業完成情況是否符合這項作業的要求,能否達到老師說的效果。例如,在上《數的順序·大小比較》時,教師告訴學生,這一課要學完希望同學們能夠在幾秒鐘內準確無誤地判斷出數字的大小,能夠在生活中比較同學間誰更重誰更輕,兩個超市賣的同一個商品哪一家更貴。做這一課作業的目的是鍛煉同學們在生活中迅速判斷大小多少的能力。
2、為學習道路打好基礎,重在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習的習慣
教師在布置作業的目標上應該偏向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不是單純只在乎課本知識。對課本知識的掌握知識淺表性的,對低年齡段的學生來說,正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黃金時刻。六七歲的兒童自尊心好勝心都比較強,求知欲望和探索能力也表現出來。這時候教師應該更加注重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階段特征,在這個容易塑造的時期為學生打好基礎。數學教師可以在布置作業時,減少作業量,增加作業要求。
例如,在學習《10以內的認識和加減法》時,學生初步認識數字,數學教師應當注意規范數字的書寫,規范作業格式,讓學生養成認真書寫,保持作業面整潔美觀的良好習慣。同時讓學生仔細觀察數字的形態特征,了解數學之美。同時可以展示書寫優秀,整潔美觀的作業,并對這些學生進行夸獎。同時可以為學生講解為什么這些同學的作業整潔漂亮,讓學生注意字符間距,字符大小,字符傾斜角度和字段排列對美觀度的影響,引導學生探索書寫美觀的秘訣。除了書寫以外,教師布置作業時還要考慮這些作業能否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否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還要偶爾給學生出一些“難題”,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完成作業,而是培養學生主動問問題的學習習慣。
3、偏重多種形式的課外作業,做好過渡銜接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教師一定要做好銜接和鋪墊。作業也是幼兒園和小學間一個很大的差別。幼兒園中一般是沒有作業的,上課也是以動態課堂為主。很多學生不適應小學生活的一個原因就是小學有課后作業,而且大多數是文本作業,要求他們安安靜靜地守在課桌前完成。如果教師在此時就大量布置文本作業,會壓縮學生的活動時間,打擊兒童愛玩的天性,讓學生對作業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做好銜接過度,在一年級階段設計布置多種形式的作業,不要局限一般形式。要布置一些活動實踐相關的,讓作業活起來,成為學生的玩伴而不是孩子玩耍活動的障礙,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減負不僅僅是減量,更重要的是減少學生的壓力,讓作業變得多樣有趣才是減少作業壓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學習《分一分,認識圖形》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關于圖形認識的實踐作業,比如要求學生用簡單的圖像畫一幅畫,并說出這幅畫是由哪些圖像構成的,或者利用卡紙拼貼一些有趣的圖形,為這些圖像涂上顏色。通過圖像的構造,讓學生認識基本的圖像,培養學生的美感。除了圖畫剪紙,教師還可以布置生活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一百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后數教學樓有多少扇窗戶,從一樓到三樓有多少級臺階,看一看哪個同學數的最準確。在這個階段,教師布置作業要多考慮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做好銜接過渡,而且也能夠讓學生把生活和學習聯系起來,增強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讓學習更有效率。在學生能夠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后再逐步地增加文本作業。
結束語
雙減要求減量不減質,作業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發揮作業的效果,通過作業形式內容的精心設計,增強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做得輕松,學得透徹。作業設計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更要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和學習習慣養成,教師要抓一抓細節為,學生扣好學習的第一粒扣子。
參考文獻
[1]張曉燕.“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2,(18):19.
[2]李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研究[J].新課程,2022,(17):72-73.